文 |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赵梦婕 黄翯青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 何文义
当前,学前儿童普遍身体活动不足,久坐行为较多,睡眠呈“晚睡晚起”模式,新冠疫情加剧了这种情况。身体活动不足、久坐行为以及不良睡眠习惯会导致学前儿童肥胖、问题行为等健康问题。睡眠、久坐行为和身体活动是分布在一天24小时内的3种行为,根据能量消耗,它们可以被统称为一种持续运动行为。
2017年9月,加拿大运动生理协会(Canadian Society for ExercisePhysiology,简称CSEP)率先颁布《加拿大儿童早期24小时运动指南(0~4岁)》(下称《运动指南》)。该《运动指南》从持续运动行为的整合性视角,对儿童的睡眠、久坐行为及不同强度的身体活动提出建议。随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纷纷效仿,出台儿童早期24小时运动指南。
2018年,我国正式颁布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提出学前儿童运动的原则、时间、类型和监测评估,与国际儿童早期运动指南接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0~5岁儿童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指南》,这标志着儿童早期24小时运动指南的研制开始国际化、全球化、普及化。
目前,我国相关研究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本文通过解读《运动指南》,以期能促使研究理论与指南建议的落实。
《运动指南》的研制背景
有关研究发现,增加身体活动、减少久坐行为、保证充足睡眠与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为促进儿童和青少年身体健康,CSEP于2016年颁布《加拿大儿童和青少年24小时运动指南》,对5~17岁儿童和青少年提出24小时运动行为建议,并跟踪调查了指南的实施情况。结果显示,越遵守该指南建议的儿童,他们身体健康状况越好。
后续的研究发现,24小时运动行为对儿童早期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增加身体活动、减少久坐行为、保证充足睡眠可以促进儿童早期健康发展。因此,CSEP遵循《加拿大儿童和青少年24小时运动指南》的基本原理,研制了《加拿大儿童早期24小时运动指南(0~4岁)》。
《运动指南》内容
《运动指南》面向所有0~4岁儿童,对0~1岁、1~2岁、3~4岁的儿童分别提出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0~1岁婴儿的健康24小时
1.各种身体活动,特别是互动式地板游戏,次数越多越好。对于还不能移动的婴儿,应当在他们醒着的时候,分散提供趴着玩的时间。
2.每次坐立时间不超过1小时(如在婴儿车或婴儿椅上)。此外,不建议婴儿接触任何电子类产品,久坐时建议照看者开展阅读、讲故事等互动活动。
3.含午睡的高质量睡眠。0~3个月婴儿应为14~17小时,4~11个月婴儿应为12~16小时。
(二)1~2岁幼儿的健康24小时
1.分散进行至少180分钟的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积极玩耍),时间越长越好。
2.每次在限制区域的坐立时间不超过1小时(如在婴儿车或婴儿椅上)。2岁以下幼儿不应有基于屏幕的久坐时间,2岁以上幼儿屏幕久坐时间应不超过1小时,时间越短越好。幼儿久坐时,建议照看者开展亲子共读、讲故事等互动活动。
3.11~14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含午睡)。
(三)3~4岁幼儿的健康24小时
1.分散进行至少180分钟的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其中包括至少60分钟的积极玩耍,时间越长越好。
2.每次在限制区域的坐立时间不超过1小时(例如在婴儿车或安全座椅上),屏幕久坐时间应不超过1小时,时间越短越好。幼儿久坐时,建议照看者开展亲子共读、讲故事等互动活动。
3.10~13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含午睡)。
最后,《运动指南》强调,对所有0~4岁儿童来说,在保持充足睡眠的基础上,以额外的积极玩耍时间替代屏幕久坐时间和限制区域的坐立时间,以户外时间替代室内时间,更有益于幼儿健康。
《运动指南》的特点
(一)整合性视角的转变
21世纪初,各国学者开始关注身体活动、久坐行为、睡眠对儿童健康的综合影响,结果发现24小时运动行为与多种健康指标相关。《运动指南》的颁布是这一整合性研究视角的政策落地。
《运动指南》颁布后,探究学前儿童24小时运动指南的遵守情况与其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迅速增多。研究发现,3~4岁儿童遵守指南情况与其健康生活质量、认知发展及问题行为相关,越遵守建议的学前儿童,问题行为越少,遵守所有建议的学前儿童,社会认知表现更好,同时,满足身体活动和睡眠建议可以降低BMI(身体质量指数)分数。
CSEP旨在通过《运动指南》传递出一种新的健康理念——让你的一天都很重要(Make Your Whole Day Matter),强调每天增加身体活动、减少久坐行为、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学前儿童24小时运动行为,为教育实践者开辟出一种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新思路、新范式。
(二)等时替代模型的应用
《运动指南》面向所有0~4岁儿童的建议基于“等时替代模型(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Model,简称ISM)”提出。该模型最早由Mekary等人提出,已被广泛应用于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研究结果强调可以通过24小时内身体活动、久坐行为与睡眠之间的替换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等时替代模型的应用能够为《运动指南》的建议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而最新提出的“成分等时替代模型”则考虑整个能量消耗范围内的所有行为对健康的益处,该模型考虑了24小时运动行为间的相关关系,能够探讨一种行为的增加或减少对健康的影响程度,有利于形成更加科学、准确的公共健康政策及干预策略。
但需要注意的是,等时替代模型仅从数据统计方法上去分析一种活动时间替换另一种活动对儿童健康产生的不同影响,因此,还需要更多干预性实验研究探讨不同行为替换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
(三)家、校、社协同视角下的指导与支持
《运动指南》里提出了父母、保教人员的指导建议。如,在“每次坐立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后面建议“幼儿久坐时,照看者开展亲子共读、讲故事等互动活动”。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24小时运动指南,《运动指南》更加提倡教养者发挥其榜样、模范作用来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生活习惯。
此外,《运动指南》具备一系列线上资源,为家校引导儿童一日健康生活提供后续支持。CSEP联合当地体育品牌,打造了一个全系列的网络资源平台。家长、教师可以在“创造你最美好的一天(Build Your Best Day)”的网页上,为孩子计划每日活动并实时检测其是否符合指南建议,还能在CSEP官网及APP上获取孩子健康生活的培养策略、亲子锻炼的教学视频等相关资源,并选择接受官方邮件推送,及时了解24小时健康生活的最新消息动态。
明确的指导建议与广泛的资源支持,为指南的传播、执行构建了良好生态。背靠广泛坚实的研究证据,又有成熟专业的资源平台助力,《运动指南》天然兼顾顶层设计与底层需求,既保证指南建议的科学性、准确性,又为父母、保教人员提供了切实的指导与支持,拉紧了家、校、社三方的共同纽带,体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先进理念,奠定了指南传播与实施的坚实基础。
教育启示
(一)加强儿童早期24小时运动的相关研究
国外已有大量关于24小时运动行为对不同健康指标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更先进的研究方法——成分等时替代模型。研究发现,成分等时替代模型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让我们了解24小时运动行为组合与健康指标间的关系,有助于更深入了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
目前,我国学者主要集中在对单一行为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及组合行为研究上,对幼儿24小时运动行为研究仍处在初期阶段,实证研究较少,还有很多待深入研究的方面。成分等时替代模型在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身体活动研究中得到运用,但未出现在幼儿研究领域中。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更多高质量的追踪研究和实验研究,使用更精准的测量工具和先进的研究方法考察幼儿24小时运动行为与幼儿各种健康指标间的关系,挖掘遵守《运动指南》对儿童早期健康的潜在影响。此外,采用成分等时替代模型得出的24小时运动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只是理论结果,关于24小时运动行为的组合与改变对健康指标的实际作用,还需要更多的干预研究验证。
(二)研制中国的《学前儿童24小时运动指南》
我国2018年出台《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应用于3~6岁学前儿童的保健专业人员、教师及家长。我国运动指南研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共识会议法,在全面检索文献和整理国外学前儿童运动指南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与幼儿园教师、儿童保健医生和儿童家长的相关交流经验,形成核心内容。
尽管各国发布的运动指南及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些指南中关于幼儿24小时运动行为的推荐量是否适合中国幼儿还不确定。不同性别、文化习惯、生活环境下的儿童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状况不同,其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运动量也不一定相同。
因此,研制我国幼儿24小时运动指南,不能仅参考外国指南,更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加强相关实证研究,同时考虑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地区差异性,研制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学前儿童24小时运动指南》。
另外,各国儿童早期24小时运动指南的目标人群均涵盖到了0~3岁,尽管2019年我国妇幼保健协会发行了《0~3岁婴幼儿早期运动发展指南》,但该指南旨在为父母提供促进0~3岁婴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教育措施,我国0~3岁婴幼儿24小时运动行为仍存在建议空白。
提供完整的0~6岁儿童24小时运动指南,既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家、校、社教育指导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因此我国《学前儿童24小时运动指南》的建议对象应当覆盖0~3岁低幼年龄阶段,真正与国际儿童早期24小时运动指南接轨。
(三)家、校、社协同培育幼儿24小时健康运动行为
家庭经济水平、父母教育程度、母亲运动习惯等都是儿童遵守指南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支持是儿童健康行为的重要变量,家庭干预措施能促进幼儿健康行为。因此,培养幼儿24小时健康行为,首先要重视和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
开发教育资源是家、校、社共同培育幼儿健康生活的有力措施。疫情期间,在线课程成为常用教学形式,幼儿园可以借助在线平台开发各类亲子体育活动资源、家长教育课程等,开辟家校对话平台,建立交流咨询机制,帮助家长在疫情及后疫情时代培养幼儿健康行为,为家长提供及时、科学的教育指导与资源支持。
政策支持是家、校、社协同培育幼儿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力保障。《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促进私营学前教育机构的转型。现有的私营学前教育培训机构可以转型为幼儿各类身体活动课外班,如少儿形体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体能提升班等。这样既可以为学前培训机构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又能补充幼儿体育社区资源,为构建家、校、社健康教育协同培育幼儿健康生活打造强力引擎。此外,应当完善幼儿24小时行为相关政策,不仅对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还能促进相关领域学者开展研究,为研制我国《学前儿童24小时运动指南》研制提供理论依据,丰富智库储备。
整合性的儿童早期24小时运动行为研究范式为促进儿童健康提供了新思路,《运动指南》作为儿童早期24小时运动指南的先驱者,尽管存在建议总体证据信度不高、达标率较低等问题,但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地方。我国幼儿24小时运动行为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未来应当不断丰富我国学龄前儿童24小时运动行为与各类健康指标的实证研究,加快我国《学前儿童24小时运动指南》的开发更新,提高父母、保教人员对指南的认识,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1]宁静,刘瑛,刘翠,吴婕翎.疫情期间居家限制对学龄前儿童活动行为的影响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1,37(19):3275-3279.
[2]Scott Rollo, Olga Antsygina, Mark S. Tremblay. The whole day matters: Understanding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 adherenc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health indicators across the lifespan[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20,9(06):493-510.
[3]关宏岩等.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28(06):714-720.
[4]Kuzik N, Poitras V J, Tremblay M S,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binations of movement behaviours and health indicators in the early years (0-4years)[J].BMC Public Health,2017,17(S5):849-849.
[5]Tremblay M S, Chaput J P, Adamo K B, et al.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years(0-4 years): An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sleep[J].BMC Public Health,2017,17(Suppl 5).
[6]Carson V, Ezeugwu V E, Tamana S K,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meeting the Canadian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Years and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among 3-year-olds[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19.
[7]Cliff D P, Mcneill J, Vella S A, et al. Adherence to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Years and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cognitive development among Australian preschool children[J].Bmc Public Health,2017,17(S5):857.
[8]齐静,王丽娟.加拿大、澳大利亚儿童青少年24小时活动指南的特征及启示[J].体育学刊,2021,28(03):119-125.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23年第2-3期
实习编辑:杨慧杰
微信制作:李 杰
微信审核:程 洁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