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数学,很多人会觉得那些复杂的数理公式在我们生活缺乏实用性。实际上,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概念也贯穿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不可能摆脱与数字的联系。尤其是如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家长们对孩子数学成绩更是尤为关切。而在幼儿阶段行之有效的数学启蒙,对于孩子数学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既可以培养数学思维,更对其日后小学、乃至高年龄段的数学学习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蒙台梭利如何引导幼儿进入数学领域?
我们知道,环绕在幼儿周围的事物实在是不可胜数,可是在万事万物中是有共同的属性的,比如大小,形状,颜色,重量……等。对这些共同的属性的认识正是幼儿进入数学启蒙的基础。蒙台梭利将这些属性归纳分类,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感官教具中,吸引幼儿集中注意力,通过反复操作感官教具,刺激幼儿的感觉器官,感受并理解这些抽象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教学中,大致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如在圆柱体的教具中,找出同样大小,或同样高低、粗细的一类物体,或在色板上找寻同种类颜色的操作。通过配对过程,引导孩子理解“等于”的概念。
圆柱体有大小的顺序,长棒有长短的顺序,棕色梯有粗细的顺序,数的本身就具有大小和多少的性质,而自然数中亦1、2、3、4……排列的顺序。通过认识顺序,孩子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不等号、大于和小于的关系。
就是将具有相同属性的物品放置在一起。孩子在做加法和减法时,了解全体和部分的关系非常重要,幼儿往往容易考虑到全体就忘了部分,考虑部分就忘了全体。利用分类,可以让孩子知道其连贯关系。
通过配对、序列、和分类的操作协助幼儿分析、综合等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而这些正是数学思考的前提。
蒙台梭利的教学理念能够给予家长们哪些借鉴呢?
蒙台梭利所涉及的各种数学活动,并不要求孩子们一定形成相应的数学概念及掌握计算技能,而是满足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使其获得具体的数学感知经验。也是为了给孩子将来学习于此有关的抽象概念做好准备。家长们在向孩子教授数学知识时,最好也能多进行具体的操作和展示,少一些概念和技能的灌输。
不久前,一位妈妈给我们分享她儿子的一次经历:她儿子在一年级时遇到了一道乘法运算题:6 x 7 = ? 当时这孩子还没有学过乘法,但是他明白乘法就是加法的快速运算这个基本概念,于是,他就在草稿纸上把6加了7遍。当问他怎么知道这个概念的?他说因为下围棋时经常数棋子、数格子自己就总结出来了。
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孩子是可以在大量的具体操作上,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归纳和总结出抽象概念的。
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做家务时可以带孩子做分类练习和统筹规划;买菜时可以数硬币、算算术;出门游玩时可以练习孩子的空间感方位感;上下楼梯或看气温表时可以告诉孩子正负数的概念;分蛋糕时可以很好地阐释分数等等……
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学的概念来给孩子编故事,例如鸡妈妈有两个鸡宝宝,每个鸡宝宝手里有两颗豆子,现在鸡妈妈又给了它们每人一颗豆子,请问现在鸡宝宝手里一共有几颗豆子?在鸡妈妈给它们最后一颗之前有几个豆子?
以上这些例子,都可以很好的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
家长们也可以与孩子一起自创游戏,比如可以利用乐高积木来引导孩子学会识别顺序;通过纸张的折叠让孩子认识几何形状;甚至几个玻璃球、几粒扣子都能够成为数学学习的工具。
蒙台梭利一贯主张,教育根要根据每个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情况、逻辑的思考力、理解力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指导。幼儿数学教育绝对不是要考倒他们,造成挫折。而是让他们从了解“数”的过程中得到喜悦和满足,以感觉为基础,引导孩子去理解数字,运用数字。通过这些感官经验的积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一步步通过实物具象、操作动作等的大脑内化,提升出自己的抽象思维,进而进入逻辑化的数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