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环节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幼儿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的纽带。其中,午餐前后过渡环节关系着幼儿上午和下午活动的有效衔接,是至关重要的过渡环节。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午餐过渡环节存在幼儿消极等待、被动参与活动的现象。因此,教师应重视午餐过渡环节的组织与安排,为幼儿提供安全、轻松、自主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我园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午餐前后过渡环节存在的问题,挖掘午餐前后过渡环节中蕴含的教育契机,指导教师有效利用午餐前后过渡环节,促进幼儿健康全面成长。
▍一、午餐前后过渡环节存在的问题
1.餐前活动:忽略幼儿的需求
午餐前,部分教师习惯于营造井然有序的用餐氛围,强调用餐纪律,较少基于幼儿的需求开展活动,或开展一些幼儿不感兴趣的活动,幼儿参与度较低。比如,在餐前准备时,部分教师会组织幼儿轮流上台唱歌,但有的幼儿兴致并不高,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也有部分教师会有目的性地向幼儿强调进餐规则和纪律,导致幼儿对用餐失去兴趣。
2.进餐环节:忽视幼儿饮食习惯的养成
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还未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此时,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比如,有的幼儿进餐时喜欢大声喧哗、随意走动;有的幼儿卫生习惯较差,餐后不擦嘴、不收拾餐具;有的幼儿进餐坐姿和握勺方式不正确;有的幼儿挑食、偏食等。部分教师为了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用完餐,较少关注对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
3.餐后活动:形式单一
用餐结束后,为了让幼儿顺利进入午睡环节,教师一般会组织幼儿开展较为单一的活动。比如,幼儿用完餐后,教师习惯于投放绘本,鼓励幼儿自主阅读,但部分幼儿喜欢奔跑、打闹,有的甚至乱丢绘本,导致餐后出现混乱场面,不利于幼儿顺利进入午睡环节。
▍二、午餐前后过渡环节的优化对策
有效组织午餐前后过渡环节的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适当调整午餐前后过渡环节的活动组织形式,更科学有效地组织幼儿开展午餐前后过渡环节的活动,支持幼儿在过渡环节中自主成长。
1.优化餐前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参与餐前活动的兴趣,教师梳理了一些平时幼儿参与度较高的活动,如开展餐前小游戏(木头人、传球、手指操、猜菜名等),轮流介绍食物,表演进餐儿歌或讲述健康饮食故事等。通过讨论,幼儿以投票的方式达成共识:每周一、周三,幼儿自由结对表演进餐儿歌或讲述健康饮食故事,时间不超过10分钟;每周二、周四,幼儿轮流介绍午餐食物,时间不超过5分钟;每周五开展餐前小游戏。由于餐前不宜开展让幼儿过于兴奋的游戏活动,教师将餐前小游戏定为手指操和猜菜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要“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以介绍午餐食物活动为例。周二的午餐食物为菠菜汤、肉末豆腐、彩椒鸡丁和紫薯饭。教师提前将食物的营养价值告诉当天负责介绍食物的幼儿,如“菠菜汤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和叶绿素,多吃蔬菜能补充维生素”“肉末豆腐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能为我们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肉和蔬菜搭配着吃,营养更丰富”等,引导幼儿通过自己介绍和听他人介绍,提高对食物营养价值的认识,激发用餐兴趣。
在介绍餐食这个活动中,大部分幼儿从一开始扭扭捏捏、不敢说话,逐渐到从容大胆、语言流畅,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胆量都得到了提升。幼儿介绍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2.提供多元机会,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1)为幼儿创造值日机会
值日是幼儿为集体服务的一种形式,在幼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用餐值日工作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组织能力,培养其劳动技能和服务精神,还能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可以针对餐前准备、用餐规则和餐后注意事项,组织幼儿讨论、确定值日工作内容,帮助幼儿明晰值日生的工作职责,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值日工作。比如,餐前活动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谁愿意来做今天的值日生?”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值日内容,也可以推荐他人值日,还可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值日。在值日的过程中,值日生不仅要为同伴树立榜样,提醒同伴不挑食、不浪费、讲卫生等,还需要协助保育老师完成餐食分配和餐后收拾整理工作。这样既能促使幼儿进一步明确各项用餐规则和纪律,又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能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2)根据幼儿特点因材施教
幼儿的良好习惯,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针对幼儿在用餐环节中的不同表现,我园通过四种方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即示范提醒法、礼物吸引法、故事引导法、少盛多添法。对于卫生习惯差的幼儿,教师会使用故事引导法:选取幼儿感兴趣的绘本故事,如《我要洗手》《狮子漱漱口》等,引导幼儿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对于不会正确使用勺子、不收拾餐具的幼儿,教师会运用示范提醒法:通过正确示范、耐心指导和适时提醒,帮助幼儿掌握握勺技巧,并懂得餐后及时收拾餐具、整理餐桌等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丰富餐后活动形式,使幼儿成为活动主体
为进一步丰富餐后活动形式,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征求幼儿的意见:“餐后适合进行什么样的活动?你们想玩什么?”通过统计幼儿集体讨论的结果,教师了解到,一部分幼儿愿意在餐后开展自主游戏,一部分幼儿愿意在各个区域自由活动,也有一部分幼儿选择跟随教师餐后散步。
(1)自主游戏
由于餐后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且不宜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以免影响入睡,教师根据幼儿的喜好筛选出适合餐后开展的小型自主游戏,如挑木棍、抓石子、玩数字牌等,供幼儿自主选择。以玩数字牌游戏为例。完成餐后整理工作后,幼儿拿着数字牌自由组队,看哪队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写有相同数字的纸牌筛选出来,并放在一起。幼儿在与同伴竞赛的游戏过程中,提高了手眼协调能力和专注力,也增进了同伴之间的感情,提升了社会交往能力。
(2)区域活动
在阅读区,教师可以投放《嘘,午安》《睡午觉啦!》等绘本,为幼儿顺利进入午睡环节营造良好的氛围;在美工区,教师可以设定“进餐”“午睡”等主题,支持幼儿以绘画、做手工的方式表征自己对午餐前后过渡环节的认识,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创作想法,帮助幼儿了解午餐前后的注意事项,并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有序进入午睡环节。
(3)餐后散步
用餐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带领幼儿在操场或走廊上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与午餐相关的问题,如“如果进餐时不专心,会有什么危险?”“餐后进行跑、跳、蹦等运动,会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等,在师幼对话中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健康知识。教师还可以带幼儿去种植区,看看班级种植的土豆、菠菜等,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并组织幼儿为植物浇水、除草、翻土等,感受种植的乐趣。
午餐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一环,它关系到幼儿的营养摄入情况,更关系到幼儿在后续环节中能否保持积极性和旺盛的精力。我园从优化餐前活动、培养饮食习惯、丰富餐后活动三方面入手,有效组织午餐前后过渡环节的活动,为幼儿提升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提供相应的引导与支持。当然,我园也将重视一日生活中的其他过渡环节,做到既充分发挥过渡环节的作用,又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在获得快乐与树立自信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全面健康地成长。
*原文刊发于《年轻人·幼师园地》2023年第4期。作者单位:益阳市赫山区星途太一幼儿园。(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丨彭羡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年轻人 幼师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