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趣探铜官窑瓷器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趣探铜官窑瓷器-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要“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为此,教师要从生活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幼儿从内心萌发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艺术活动“青花瓷”的延伸环节,幼儿对长沙本土的铜官窑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沙铜官窑始于初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为了支持幼儿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及时把握教育契机,结合班级养成教育主题“民俗文化我知道”,围绕铜官窑瓷器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探究活动。

趣探铜官窑瓷器-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一、活动过程

1.初遇铜官窑瓷器

幼儿了解到长沙有本土瓷器后,感到十分好奇。为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将幼儿在园进餐时使用的碗盘换成了铜官窑瓷器,在班级中投放了漂亮的观赏瓷器。小小的变化立即引起了幼儿的注意。

文文:这个大大的瓶子是什么呀?

彬彬:这个瓶子是怎么做出来的?真漂亮!

嘟嘟:我家里也有和这个差不多的盘子!

为了解答幼儿的疑惑,师幼开展了一次谈话活动。教师将铜官窑瓷器摆放在桌子上,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方式近距离接触铜官窑瓷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花花:铜官窑瓷器好漂亮呀!上面的花纹很特别!

月月:它摸起来像石头一样,又冷又硬……

小吉:它闻起来好像有青草的气味,里面可能种过草吧!

根据幼儿的讲述,教师将幼儿对铜官窑瓷器的发现归纳为花纹、颜色、气味、用途等方面。随后,师幼一起观看了铜官窑的介绍视频,幼儿了解到:铜官窑瓷器是一种古老的用具,在生活中很常见。

这一阶段,幼儿能迅速发现环境中出现的一些细微变化,能通过看、闻、摸等多种方式观察铜官窑瓷器。这体现了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也表明幼儿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基本掌握了系统、科学的观察技巧。通过自主观察和交流,幼儿对铜官窑瓷器的形态、图案、质地、用途等有了初步的认识,探究铜官窑瓷器的热情迅速提升。

2.“我”身边的铜官窑瓷器

(1)铜官窑瓷器大发现

在谈话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身边有铜官窑瓷器吗?”幼儿一下子被这个问题点燃了热情,争先恐后地说“我家有”“我在奶奶家见过”。

鉴于幼儿不太了解铜官窑瓷器的特别之处,教师决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铜官窑瓷器的特点。幼儿周末与家长共同完成铜官窑瓷器相关的调查问卷。周一,他们一回到幼儿园,便开始兴奋地谈论起自己的发现。

欣欣:我昨天在奶奶家发现了一个装茶叶的罐子,和幼儿园这个一模一样。

茜茜:我昨天还用铜官窑的杯子喝水了呢!

沫沫:我家也有一个很特别的铜官窑瓷器!

趣探铜官窑瓷器-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通过调查,幼儿发现:身边常见的铜官窑瓷器有很多,用处也很大,如盛菜用的碟子、插花用的花瓶和存放糖果的罐子……幼儿以前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所有的发现。这种记录方式不受固定答案的限制,支持幼儿根据内心真实的想法进行表征,将自己的认识呈现出来。这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也使得幼儿更加喜爱铜官窑瓷器。

(2)区域中的“瓷器设计师”

幼儿见到越来越多的瓷器,渐渐产生了设计瓷器的想法,特别想当一回“瓷器设计师”。于是,教师生成了“小小设计师” 区域活动。活动中,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设计出了精美的手稿,用超轻黏土做出了美观的“瓷器”。教师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区域中,布置了一场瓷器展览──“快乐瓷展”。

这一阶段,幼儿能通用询问、走访、参观等方式完成调查问卷,能手持调查问卷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发现,在记录和分享的过程中提升了前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铜官窑瓷器蕴含了色彩之美、造型之美和实用之美,“小小设计师” 区域活动让幼儿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审美能力,由此产生了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

3.探访铜官窑

(1)制订出游计划

幼儿对早有耳闻的铜官窑好奇不已,纷纷表示“要去看看铜官窑”。为了满足幼儿前往铜官窑一探究竟的想法,顺利揭开铜官窑的神秘面纱,教师在出游前提出了讨论话题“你最想在铜官窑了解的事情”,让幼儿以绘画的形式完成“探访铜官窑记录卡”。幼儿从“我想要了解”“我要准备”两个方面制订了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的出游计划,并在小组内进行了分享。

滔滔:我要好好看一看瓷器是怎么做出来的!

敏敏:我要带上照相机,把好看的瓷器拍下来!

瑞瑞:我想看看那里有没有和我家一样的碗。

充足的准备让幼儿对铜官窑之行充满了期待。

(2)分享探访收获

在家长的带领下,幼儿来到了铜官窑。他们兴奋地讨论着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及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嘟嘟:博物馆里有好多不同形状的铜官窑瓷器,很多都是古人用过的。

月亮:有个茶壶有两个出水的孔,太特别了!

杨杨:我在大厅发现了一个最大的、花纹最多的铜官窑瓷器,我还跟它合了影!

探访活动结束后,幼儿对探访铜官窑之旅仍然意犹未尽。于是,教师组织幼儿在小组内分享与讨论自己的发现。

小满:工作人员告诉我,要先用陶泥捏出瓷器的样子,再把风干了的陶泥放在一千多度高温的地方烧。

月月:铜官窑里面不仅有瓷器,还有长沙窑博物馆、铜官阁和很多有特色的房子!

彬彬:瓷器的背后隐藏着很多古时候的故事。

这一阶段,幼儿在制订出游计划时神情专注、思维活跃;在小组分享过程中大胆表达、认真倾听,个个说得津津有味。由于每个幼儿发现的结果各不相同,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进一步丰富了他们对铜官窑的认识。幼儿了解到铜官窑是铜红釉技术的发源地;铜官窑瓷器不仅有常见的碗、杯等造型,还有动物、人物等造型;有些瓷器上有吹孔,可以当作口哨……铜官窑瓷器造型之丰富、内涵之广博,让幼儿不由得为自己的家乡文化而感到骄傲。

4.铜官窑瓷器“我”来做

铜官窑之行后,幼儿了解了制作铜官窑瓷器所需的材料和制作步骤。在采购了陶泥、拉坯机、颜料等工具和材料后,班级内的“制瓷坊”开张了。

(1)陶泥初体验

第一次使用拉坯机的幼儿显得非常紧张,他们将双手打湿,轻轻覆在陶泥上,可手中的陶泥不太听话,要么东倒西歪,要么纹丝不动。幼儿不禁有些气馁:“做瓷器好难啊!”

在交流环节,幼儿说出了自己的困难:“泥巴一动就会变形”“我用的陶泥太硬了,没法改变形状”。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呢?幼儿拿来两种陶泥进行对比。观察了一会儿后,文文高呼道:“我知道了!水多了,陶泥就会软软的,被拉坯机甩出去;水少了,陶泥就会硬硬的。”幼儿恍然大悟:原来水的多少能够决定陶泥的软硬程度。

(2)陶泥再上手

吸取了前一次的经验,这一次坐在拉坯机前的幼儿更加谨慎了,每次只取少量的水。陶泥在他们的操作下开始变换形状。可过了一会儿,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瑞瑞:我想做一个装菜的大盘子,怎样才能让陶泥变大呢?

茜茜:我想做杯子,怎样才能让陶泥变高啊?

原来做瓷器并不是准备好材料、按照步骤操作就可以了,还要掌握一定的制作技巧,才能做出美观又实用的瓷器。带着问题,师幼观看了教学视频,梳理出了将瓷器做大、做高的诀窍:做大盘子时,要一只手扶着陶泥,把另一只手的大拇指伸进陶泥中间的小洞,缓缓地将陶壁向外推;做杯子时,要一只手扶着陶泥,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陶壁,慢慢地从下往上捏。

(3)制瓷再挑战

掌握了诀窍的幼儿乐此不疲地开始了第三次尝试。这一次,幼儿更为专注,虽然一开始还是会发生出其不意的状况,但他们没有放弃。通过一次次尝试,一个个杯子、盘子、碗终于成型了。熟悉了制作技巧后,幼儿发挥奇思妙想,创作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作品,如菠萝房子、花朵水果盘等。经过风干、上色、烧制等制瓷工序,一件件瓷器才得以制作完成,“快乐瓷展”上展出的作品更丰富了。

幼儿凭借执着的探究精神,在“尝试—失败—再尝试”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不断思考陶泥湿度、形状与手部动作之间的关系,随时调整手部动作,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他们感受到了制瓷的不易和古人的智慧,培养了坚持、主动、耐心、专注等学习品质。

5.本土文化“我”知道

“除了铜官窑瓷器,长沙还有哪些特产、特色呢?”苗苗的提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天气晴好的周末,幼儿与家长踏上了寻找“长沙味”之旅。

嘟嘟:我去过东茅街,妈妈说那些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比她的年纪还要大,见证了长沙的变迁。

顺顺:妈妈带我去了一个叫沙坪的地方,那里的湘绣很出名,我看到了一个超级大的屏风。

熙熙:我去了坡子街,吃了臭豆腐呢!

幼儿的探寻仍在继续。他们每周末都会去走访长沙的大街小巷,周一入园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长沙新发现”: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音韵悠扬的花鼓戏、形象逼真的望城剪纸、历史悠久的太平老街……幼儿在走访、调查、倾听、分享的过程中,感受到长沙本土文化的丰富与多样,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身为长沙人的自豪感。

二、活动反思

1.把握契机,做幼儿的追随者

适宜的教育契机往往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活动伊始,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因势利导,带领幼儿认识和找寻身边的铜官窑瓷器,探访铜官窑,自制瓷器,了解长沙文化。每一次活动都是基于幼儿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和发展需要生成的。活动中,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交流谈论等方式,让幼儿自主表达和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幼儿操作失败时,教师不急于告知幼儿正确的方法,而是鼓励幼儿分析原因、再次尝试,不断建构经验,直至实践成功。这体现了幼儿是教育的主体,从儿童视角出发,教师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搭建鹰架,做课程的开发者

在幼儿的探索之路上,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发展需要搭建鹰架,综合考虑五大领域教育目标在活动中的分布和体现,开发生成性课程资源。如教师通过表征与表达(语言领域)、调查与访谈(社会领域)、走访(健康领域)、制作与欣赏(艺术领域)、探索拉坯(科学领域)等形式,让幼儿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获得全面发展:幼儿在计划与记录的过程中提升表征能力,在制瓷过程中增强表现美的能力,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与同伴之间的感情,在参观访谈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这契合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

3.多方助力,做资源的整合者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主题性学习不能局限于单调而孤立的班级环境中。因此,教师打破主题课程的时空限制,与家长通力合作,通过找寻铜官窑瓷器,将学习的主场从幼儿园教室拓展到了幼儿的实际生活中;通过探访铜官窑和走访长沙,进一步利用社会资源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为幼儿提供陶泥、拉坯机等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活动实践也表明,整合多方资源,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幼儿将回馈以成长的惊喜。




*原文刊发于《年轻人·幼师园地》2022年第11期。作者:黄婷、汪亚丹、邹华,作者单位:长沙市开福区教育局浏阳河幼儿园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丨饶超


趣探铜官窑瓷器-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推荐订刊

趣探铜官窑瓷器-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年轻人 幼师园地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趣探铜官窑瓷器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