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幼小衔接是新时期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省级幼小科学衔接试点园,我院深入学习贯彻文件精神,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深学细研,务实笃行,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精准调研、全程衔接、多方联动的“三重奏”模式,促进幼小科学衔接。
▍一、唱响调研“前奏曲”,精准把脉找问题
幼小衔接要抓住衔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才能研究出实招。我院通过“一看”“二查”“三访”的方式,精准把握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问题,明确努力方向,为后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奠定基础。
“一看”,即组织大班教师走进小学,近距离观察已经毕业的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发展、变化。“二查”,即面向小学一年级新生及其家长、小学教师,设计三个不同版本的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三访”,即组织骨干教师走进小学,访谈小学教师,交流和探讨入学适应问题,弥合幼儿园与小学间的衔接断层。
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及其家长、教师三方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主要存在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与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生活适应方面,主要问题是幼儿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不能按需、按时做好如厕等课前准备,无法自觉按时睡觉、起床;学习适应方面,大部分幼儿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做作业遇到难题就逃避,握笔姿势不正确等问题;社会适应方面,主要问题是幼儿依赖教师解决同伴交往冲突,不能很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任务意识不强等。这些问题,为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我们探寻幼小科学衔接的实施路径,切实提升衔接实效。
我院以问题诊断为抓手,将幼小衔接工作融入幼儿园三年保教活动中,制定《关于实施幼小科学衔接试点工作方案》,探索实施全程衔接、重点衔接的双路径,帮助幼儿循序渐进地做好入学准备。
1.全程衔接
将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等入学准备内容融入我院一日生活与课程建设之中,贯穿三年,使入学准备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全方位对接与渗透,以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实施方式,从小班起就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等,实现幼儿在五大领域的整体发展,切实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同时,我院根据前期调查结果,依据小、中、大各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侧重地关注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并生成班级特色活动,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规则意识弱, 我们开展“我会穿袜子”“我会叠毛巾”“我会守规则”等活动,让幼儿通过生活实践与师幼共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规则意识。中班幼儿合作能力较弱,我们开展“一起玩玩具”“我给朋友送礼物”等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与同伴交往中增强合作意识。依据大班幼儿要做好入学学习准备的需求,我们开展“我是小小智多星”等学习探究活动,通过“提出问题—认领问题—调查问题—分享收获”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与学习习惯。
2.重点衔接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指出,幼儿园大班应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基于此,我院围绕关键素质,在大班开展系列活动,调整一日作息时间,做好重点衔接,帮助大班幼儿充分做好入学准备,顺利实现幼小科学过渡。
一是开展调查活动。我院开展了“准备好上小学了吗”“我心目中的小学”等系列调查活动,了解幼儿的想法,舒缓幼儿的焦虑情绪。调查发现,幼儿存在不知道如何与新同学相处、担心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害怕小学入学见面会等忧虑,为此,我们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引导幼儿对小学生活、对小学生身份充满期待与憧憬。
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我院还开展了“我要上小学了”系列主题活动。比如,开展区域活动“课间十分钟”,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制订课间十分钟计划,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开展生活活动“整理书包”,幼儿学习按照课程表有序整理书包;开展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小学”,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小学的认识,萌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开展建构游戏“我心中的小学”,幼儿自主建构心中向往的小学,在建构游戏中培养专注、坚持的学习品质。
此外,我们带领幼儿实地参观小学校园,亲身体验小学课堂,切身感受真实的小学生活,并与小学生面对面交流,提前进入积极的入学状态。根据我院对口小学的入学课程内容,我们与小学联合开展“模拟招生见面会”“校园寻宝”“新老师签名”等体验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提前了解小学生活,消除入学紧张感。通过模拟入学交流的情境,幼儿提前了解入学见面会的流程,学会大胆展示自己。我们开展走进小学校园寻找“宝藏”、收集小学老师签名等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
二是调整一日作息时间。小学一节课的时间一般是40分钟。有小学教师和家长反映,很多幼儿刚入学时坐不住,很难坚持到下课;还有的幼儿养成了在幼儿园午睡2个小时的习惯,而小学要求下午2点到校上课。为了和小学的作息制度衔接,我们调整了一日作息时间。我们一方面对大班下学期一日活动安排进行优化,适当缩短游戏活动时间,增加集体教学活动次数和单次时长,逐渐从“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幼儿园教育模式向“以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小学教学模式靠拢,帮助幼儿逐步适应集体教学模式,培养专注倾听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逐步减少午睡时间,起床时间由原来的下午2点半逐步提前至下午2点,逐步向小学的作息时间靠拢,缓解幼儿在作息时间方面的不适应。
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的“独奏曲”,而是多方联合的“交响乐”。园、校、家多方联动是构建幼小科学衔接教育生态的关键。我园通过构建联动机制、开展联动教研、举办联动活动等方式,及时解决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问题,优化双向衔接工作实施方案。
1.构建联动机制
幼儿园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构建紧密联系的家、园、校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和谐共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共同体。一是成立院内领导小组,为家、园、校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提供引领支撑;二是与试点小学初步建立幼小协同的合作机制,定人、定时与小学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教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合作;三是构建家园协同的长效机制,建立“院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层级沟通机制,拓宽日常沟通平台与开放性活动沟通平台,让家长通过双向沟通、亲身体验、经验互享等方式,及时解决幼小衔接相关的问题与困惑,达成教育共识。
2.开展联动教研
我院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联合小学教师,开展学习型、现场诊断型、经验交流型等多元化联动教研活动。
学习型教研活动即通过组织线上、线下集体学习活动,共同学习政策文件及理论文献,逐步建立“一个融合”“双向衔接”等幼小科学衔接观念,为后续幼小衔接实践及教研奠定基础。
现场诊断型教研活动即走进幼儿园与小学的活动现场,通过教学展示与研讨、游戏活动观摩、案例分享等形式,帮助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进一步明晰小学活动与幼儿园活动的不同,如“保教并重”和“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游戏为主”与“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综合活动”与“分科教学”的课程内容等方面的不同,优化幼小衔接的内容及形式。比如,幼儿园可以在语言区中增加象形文字、看图找字、成语接龙等活动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感知和操作,对符号、文字产生兴趣;小学可以在一年级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如在拼音课堂上创设“漫游拼音王国”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认识拼音,减缓由游戏教育直接过渡到知识教育的衔接坡度。
经验交流型教研活动即通过经验研讨、集体备课等活动形式,以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让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针对幼儿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情况进行集体讨论,交流困惑,共享经验,形成具体的实施建议。我院通过经验交流型教研活动归纳梳理出了幼小衔接园本化手册《省一幼入学准备指导要点》,对教师、家长开展入学准备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比如,在身心准备方面,家长可以用鼓励代替恐吓,用“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等话语,让幼儿觉得上小学很光荣,从而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在生活准备方面,家长可以让幼儿负责打扫自己的生活空间,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并鼓励幼儿自主做清洗袜子、短裤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可以在班上开展“课间十分钟”活动,帮助幼儿自主管理时间。
3.举办联动活动
我院在家园沟通上下功夫、举实招,完善家园沟通方式,形成贯穿三年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家园联动方式,协同家长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点”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点对点地通过家访、电话、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幼小衔接相关的问题,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线”是指以年级组为单位,通过家长会、家长沙龙等多种形式,有侧重地宣传幼小科学衔接的理念和做法。比如,小班重在宣传“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中班重在解读《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大班重在介绍幼小衔接的经验与做法。“面”是指以院所为单位,面向全院家长,邀请专家、小学名师入院,举办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帮助家长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树立科学衔接理念。
幼小衔接,衔的是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观,接的是家、园、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只有挥起“以儿童为本”的指挥棒,幼小积极衔接,家园协同配合,才能奏响家、园、校和谐演奏的交响乐章!
推荐阅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年轻人 幼师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