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交往的发展
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 依恋
一、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1、什么是依恋
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地、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
2、依恋发展的过程
①第一阶段(出生~3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
②第二阶段(3~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
③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
二、依恋的测量和类型
1、依恋的测量
婴儿的依恋行为表现最明显:①依恋对象最易抚慰婴儿,使婴儿安静下来;
②婴儿为了做游戏或得到安慰,更可能接近依恋对象;
③有依恋对象在身旁,婴儿感到害怕的可能性降低。
2、依恋类型:
A 类型,回避的:母亲在场与否对儿童影响不大——无依恋的儿童;
B 类型,安全的
C 类型,反抗的
(A\C两类为不安全依恋)
3、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
母亲的教养类型:反应性、积极的情绪表达、社会性的刺激。
是婴儿获得安全的依恋,母亲或别的照顾者在抚养婴儿时,两点十分重要:①对于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做出反应;
②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三、依恋的理论
1、习性学理论(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
2、心理分析论(关键概念:依恋是由内部的、直接的成熟过程所激起的自然现象,并以需要的满足为中介);
3、社会学习理论(依恋是一组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
4、认知理论
推测:婴儿的依恋必须具有某些认知能力。
首先;婴儿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
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永久客体的能力。
四、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①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基础;
②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
③儿童与照料者父母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④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先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
第二节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的作用
1、同伴是强化物;
2、同伴是范型;
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
4、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
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1、婴幼儿的早期交往
缪勒、白莱纳—婴儿同伴相互作用3阶段:
①客体中心阶段;
②简单互动阶段;
③互补性互动阶段。
2学龄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互动:
①随年龄增长,儿童与同伴的互动增长,与成人互动减少;
②儿童与近似年龄或大于自己2岁年龄的同伴的互动超过与同龄儿童的交往;
塞尔曼(儿童友谊5阶段):
①3~7岁,未形成友谊概念,同伴就是朋友;
②4~9岁,单向帮助阶段;
③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④9~15岁,亲密共享阶段;
⑤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
三、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自我中心的观点,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6~8岁,自我反省、8~10岁,相互角色采择10~12岁,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角色采择、12~15岁以上)
2、交往机能的训练
①发现可供选择的方法;
②预料活动结果;
③理解原因和结果。
3、角色扮演(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有助于利他行为的实践
第三节游戏与交往技能
儿童活动基本形式:游戏、学习、劳动。
幼儿基本活动,游戏;
学龄儿童基本活动,学习。
随年龄增长,劳动在增加,游戏在减少。
一、游戏的理论
1、认知动力说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
2、心理分析理论
佛洛依德、埃里克森;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力量。
3、学习理论
二、游戏的种类
1、按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
①创造性游戏——发展儿童创造力,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②建筑型游戏——发展儿童的设计才能,培养有关的技能和技巧;
③教学游戏——有计划的培养儿童的言语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等良好品质;
④活动性游戏——使儿童掌握基本的身体动作,还能培养勇敢、坚毅、关心集体等个性品质;
此外,还有表演性游戏、娱乐性游戏、智慧游戏等。
2、按智力发展水平分类:
①感官解释新奇的、愉快的刺激引起的游戏;
②简单动作模仿的游戏;
③象征性游戏;
④创造性游戏。
3、按社会化程度分类:
①无所用心的行为;
②旁观者行为;
③单独一人的游戏;
④平行游戏;
⑤联合游戏;
⑥合作性游戏
学前儿童做游戏时有个特点:没有固定的游伴。
三、游戏的作用(对儿童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
①推动儿童认知的发展,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各种客体,解决问题;
②推动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
③使儿童解决一些情绪上的问题。
1、游戏和认知的发展(推动儿童认知的特殊形式);
2、游戏和社会能力(想象性游戏在儿童社会能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3、游戏与情绪(某种程度反映儿童的情绪状态);
4、游戏与个性个性特征对儿童的游戏技能、习惯有深入持久的影响);
想象力丰富的儿童一般与父母有密切的感情。
综上:游戏可以扩大儿童的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技能,调节和治疗儿童情绪失调,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性、耐心和持久性、灵活性以及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