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儿童交往的发展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儿童交往的发展

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 依恋

一、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1、什么是依恋

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地、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

2、依恋发展的过程

①第一阶段(出生~3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

②第二阶段(3~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

③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

二、依恋的测量和类型

1、依恋的测量

婴儿的依恋行为表现最明显:①依恋对象最易抚慰婴儿,使婴儿安静下来;

②婴儿为了做游戏或得到安慰,更可能接近依恋对象;

③有依恋对象在身旁,婴儿感到害怕的可能性降低。

2、依恋类型:

A 类型,回避:母亲在场与否对儿童影响不大——无依恋的儿童;

B 类型,安全的

C 类型,反抗的

A\C两类为不安全依恋)

3、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

母亲的教养类型:反应性、积极的情绪表达、社会性的刺激。

是婴儿获得安全的依恋,母亲或别的照顾者在抚养婴儿时,两点十分重要:①对于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做出反应;

②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三、依恋的理论

1、习性学理论(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

2、心理分析论(关键概念:依恋是由内部的、直接的成熟过程所激起的自然现象,并以需要的满足为中介);

3、社会学习理论(依恋是一组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

4、认知理论

推测:婴儿的依恋必须具有某些认知能力。

首先;婴儿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

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永久客体的能力。

四、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①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基础;

②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

③儿童与照料者父母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④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先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


第二节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的作用

1、同伴是强化物;

2、同伴是范型;

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

4、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

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1、婴幼儿的早期交往

缪勒、白莱纳—婴儿同伴相互作用3阶段:

①客体中心阶段;

②简单互动阶段;

③互补性互动阶段。

2学龄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互动:

①随年龄增长,儿童与同伴的互动增长,与成人互动减少;

②儿童与近似年龄或大于自己2岁年龄的同伴的互动超过与同龄儿童的交往;

塞尔曼(儿童友谊5阶段):

①3~7岁,未形成友谊概念,同伴就是朋友;

②4~9岁,单向帮助阶段;

③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④9~15岁,亲密共享阶段;

⑤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

三、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自我中心的观点,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6~8岁,自我反省、8~10岁,相互角色采择10~12岁,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角色采择、12~15岁以上)

2、交往机能的训练

①发现可供选择的方法;

②预料活动结果;

③理解原因和结果。

3、角色扮演(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有助于利他行为的实践


第三节游戏与交往技能

儿童活动基本形式:游戏、学习、劳动。

幼儿基本活动,游戏;

学龄儿童基本活动,学习。

随年龄增长,劳动在增加,游戏在减少。


一、游戏的理论

1、认知动力说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

2、心理分析理论

佛洛依德、埃里克森;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力量。

3、学习理论

二、游戏的种类

1、按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

①创造性游戏——发展儿童创造力,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②建筑型游戏——发展儿童的设计才能,培养有关的技能和技巧;

③教学游戏——有计划的培养儿童的言语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等良好品质;

④活动性游戏——使儿童掌握基本的身体动作,还能培养勇敢、坚毅、关心集体等个性品质;

此外,还有表演性游戏、娱乐性游戏、智慧游戏等。

2、按智力发展水平分类:

①感官解释新奇的、愉快的刺激引起的游戏;

②简单动作模仿的游戏;

③象征性游戏;

④创造性游戏。

3、按社会化程度分类:

①无所用心的行为;

②旁观者行为;

③单独一人的游戏;

④平行游戏;

⑤联合游戏;

⑥合作性游戏

学前儿童做游戏时有个特点:没有固定的游伴。

三、游戏的作用(对儿童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

①推动儿童认知的发展,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各种客体,解决问题;

②推动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

③使儿童解决一些情绪上的问题。

1、游戏和认知的发展(推动儿童认知的特殊形式);

2、游戏和社会能力(想象性游戏在儿童社会能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3、游戏与情绪(某种程度反映儿童的情绪状态);

4、游戏与个性个性特征对儿童的游戏技能、习惯有深入持久的影响);

想象力丰富的儿童一般与父母有密切的感情。


综上:游戏可以扩大儿童的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技能,调节和治疗儿童情绪失调,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性、耐心和持久性、灵活性以及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知识手册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儿童交往的发展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