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幼儿学习的动机与学习的迁移复习资料 一、幼儿学习的动机及其有效激发 (一)幼儿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1.动机的定义 动机(Motivation),是指激发、引起个体活动,引导、维持已引发的活动,并促进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作用。 2.幼儿学习动机的分类 (1) 普遍型学习动机与偏重型学习动机 ①普遍型学习动机:指幼儿对各项学习活动均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力; ②偏重型学习动机:指幼儿只对某一或几项领域的学习有较强的动机,而对其他领域的学习缺乏强烈的动机。 (2)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①内在动机:指幼儿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由此而引发的动机。 ②外在动机:指幼儿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3.幼儿学习动机的内容 (1) 好奇(curiosity)。好奇是指幼儿去观察、探索、操作、询问新奇、有趣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的内在冲动。 (2) 兴趣(Interest)。兴趣指幼儿对某人、某物或某事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注意的内在心向。它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幼儿认识事物、探求现象的一种重要动机,也是幼儿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 (3) 诱因(Incentive)。诱因指诱发个体行为的外在原因。诱因按其性质的不同,可 以分为正诱因(Positive Incentive)和负诱因(Negative Incentive)。 (二)动机理论与幼儿的学习 1.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与幼儿的学习 (1) 行为主义对动机的理解 行为主义认为动机只是儿童强化后的产物。行为主义的动机理论在性质上是外控的,属于外在动机,而不关注儿童学习的内部动机。 (2)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不足 ①只重外部控制难以有效激发、培养幼儿的求知欲。 ②将手段目的化不利于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 2. 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Need Theory)与幼儿的学习 (1) 人本主义对动机的理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把教育视为发展个体内在潜能的过程。他们将学习动机视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原动力。 (2) 马斯洛的动机需求理论 ①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指维持生存的需求; ②安全需求(Safety Need),指受到保护,免于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求; ③隶属与爱的需求(Belongings and Love Need),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需求; ④自尊需求(Self-Esteem Need),指获得并维持个人自尊心的需求; ⑤求知的需求(Need to Know),指希望理解事物变化的需求; ⑥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指对美好事物欣赏的需求; ⑦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指在精神上臻于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 前四种需要为基本需求,都是由于生理或心理缺失而导致的,因而又称为缺失性需求 (Deficiency Needs);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求(Growth Needs)。3.认知主义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与幼儿的学习 (1) 认知主义对动机的理解 学习动机是环境(刺激)与个体行为(反应)之间的中介历程,也就是说,学习动机是个体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认知需求。 (2) 韦纳的归因理论 ①因素来源。个体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看成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在此维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属于内控。 ②稳定性。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稳定的还是暂时的。在此维度上,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不随情境改变,是相对稳定的。 ③可控制性。即影响成败的因素是否可以控制。 归因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假设: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 4.学习动机的其他理论 (1) 自我效能理论 由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儿童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儿童的期望有两种:结果期望与效能期望。 (2) 成就动机论 成就动机论最早集中研究成就动机的心理学家有默里、阿特金森等人。成就动机是指儿童趋于努力获得成功,达到理想目的的倾向。实验研究表明,以成就为动机的儿童坚持学习的时间会更长,即使遇到挫折,也往往会归结于自己还不够努力。 (3) 期望理论 期望动机理论以其特有的公式而著称:动机=估计成功的概率×成功的诱因价值(M=PS×IS)。这就是说,儿童学习的动机,取决于他对自己成功机会的估计,以及他对成功价值的评估。 (三)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特征1.内在动机以好奇与兴趣为主; 2. 外在动机逐渐增长; 3. 较稳定的学习成败归因的形成。 (四)培养幼儿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 1.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与求知欲; 2. 重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游戏动机; 3. 为幼儿学习创设安全、开放、温馨的氛围; 4. 让幼儿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5. 运用适宜反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二、幼儿学习的迁移及其培养 (一)学习迁移的定义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的学习必须依赖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而新的学习过程又会对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态度技能、认知结构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1.根据迁移向度分类 (1) 顺向迁移(Forward-Reaching Transfer):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2) 逆向迁移(Backward-Reaching Transfer):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2.根据迁移效果分类 (1)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正向的影响。又可以分为横向迁移和竖向迁移。 (2)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或是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3. 根据发生情境的不同进行分类 (1) 低路迁移(Low-Road Transfer):一个非常熟练的技能从一种情境迁移至另一种情境时,通常不需要思维或者只需要很少的思维,这就是低路迁移。 (2) 高路迁移(High-Road Transfer):高路迁移需要个体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 4.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分类 (1) 特殊迁移(Specific Transfer):指某一领域的学习直接影响另一种领域的学习。 (2) 非特殊迁移(Non-Specific Transfer):指迁移产生的原因尚不明确,既可能是原理、原则的迁移,也可能是态度、情感方面的迁移。 (三)迁移理论与幼儿学习的迁移 1. 形式训练说(Formal Discipline Theory) 沃尔夫:教学之所以对儿童起作用,主要在于训练形式,而不在于内容,因此称为形式训练说。按照形式训练学说,迁移就是儿童的某种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2. 相同要素说(Identical Element Theory) 桑代克:发生学习迁移的原因,是由于练习与迁移之间有相同的要素,两者之间的相同要素越多,则迁移性越强;反之则迁移性越弱。 3. 概化理论(Generalization Theory) 贾德:迁移的发生在于儿童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性理解。概化理论强调儿童是否能概括出可迁移性的原则与概念。 4. 认知迁移理论(Cognitive Transfer Theory) 罗耶: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儿童在记忆搜寻过程中提取相关信息的可能性。任何增加交互联结网络“丰富性”的教育方法,都有助于增加迁移的可能性。 5. 其他理论 (1) 图式理论 主要建立在问题解决迁移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图式获得和规则自动化对迁移的影响。 (2) 共同要素理论 两种技能发生迁移的条件是它们必须具有相同的过程性知识,如果两种技能共用较少的过程性知识,即使它们使用相同的陈述性知识,它们之间也很难迁移。 ①陈述性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理的知识; ②过程性知识:关于解题过程或操作程序的知识。 (3) 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与之相关活动的认知,它使主体能够监控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并进行调节。 (4) 认知灵活性理论 学习者在学习复杂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时,要通过多维表征方式才能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通过多维表征所建构的知识,能够较好地迁移到其他领域。 (四)促进幼儿学习的迁移 为促进幼儿的学习迁移,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关注情感因素对幼儿学习迁移的影响; 2. 幼儿学习迁移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3. 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其在学习中发生迁移; 4. 提高幼儿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知识手册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