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优师教研
[选最优之道 育至善之人]
·华爱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专栏 · 第1193篇
6870字|阅读时间约13分钟
教育始终是一种基于某种假设而不断付诸努力实现某种价值的活动,所以人们常常文艺地表达对教育实践的敬畏与不断研究:
教育是一门不断逼近真、善、美的艺术,它是连续的发展着的,也总是留有某种遗憾的。
华爱华教授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分析了“游戏化教学”、“教学游戏”、“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主游戏”的概念,也分析了目前在幼儿园教学、游戏混淆不清、主次地位不明的现状与原因。
追根到底是我们认为的幼儿园里的游戏是必须含有教学价值的,而那些未经教师精心设计的、由幼儿自主生成的游戏是不具有教学价值的,但它却具有幼儿发展价值。
这其中的鸿沟误区在于:
中国传统认为“业精于勤,荒于戏”,游戏是没有价值的,最起码没有成人认可的教育价值,而西方教育则认为,游戏天然具有发展价值,不需要教师引导也有其自身的价值。
另一方面,随着儿童心理学发展,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的,尤其是游戏的情绪价值、社会交往价值等。
为了更好地以儿童为本,我们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一种理念,既然是一种理念它背后也有其独特的教育历史和生态。
中国是一个重视“教”的国度,“子不教,父之过。教不学,师之惰”。
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我们唯恐教的还不够多,作为老师的更是兢兢业业,恨不得孩子在幼儿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有教育价值,都去精心设计。
由此,华爱华教授提出需要“寓教于乐”更需要“寓学于乐”,这是从教学中心走向儿童中心,也是提醒我们游戏本身具有的发展价值,也即儿童自主学,而不是教的价值。
正文
是应当分清游戏与教学的界限,还是模糊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理论界与实践界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在早期教育中,传统做法是游戏与教学彼此分离,两者并列实施,结果导致了在游戏之外的教学太过于小学化。
现在,提倡游戏与教学相结合,两者互为联系,却又出现了游戏太过于功利化的问题,以致许多人开始思考“这到底是不是游戏”。
01
从游戏的发展功能
到游戏的教育功能
席勒认为:
游戏是高等动物的本能,是机体在满足维持生存的需要后,对剩余精力的消耗。由于消耗的是多余精力,所以游戏摆脱了功利性目的的束缚而获得了自由的快感,实现了娱乐功能。
游戏
是意愿的表达一是游戏者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游戏
是自我的表现–是游戏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游戏
是内在潜力的外化–是游戏者对自己本质力量的欣赏。
沛西能认为:
与传统的蒸汽火车要把从煤中获取的大于拉动列车所需要的蒸汽在车站白白放掉不同,幼儿在游戏中所消耗的精力就像是用多余的蒸汽来改进机车功能本身以提高其工作效率,这是一种能不断自我发展的生长潜力,比如会逐渐提高幼儿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帮助幼儿建立起道德的和社会的自我等。
一是把游戏看成是现实的对立面
二是把游戏看成工作的对立面
发展心理学家将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密切关系概括为并非互为推斥的三种不同的观点,即游戏反映发展,游戏巩固发展及游戏导致发展。
皮亚杰认为:
游戏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游戏反映了发展,而游戏中大量的重复性行为表明,幼儿已经获得的发展将在不断重复中得到巩固。
维果茨基则认为:
幼儿在游戏中不会满足于已经获得的行为水平,总是会以略高于往常行为水平的方式进行游戏,所以游戏会促进幼儿发展。他认为游戏中幼儿会出现大量的尝试性行为就证明了这一点。
一种实践做法是对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进行具有教育意义的干预;
另一种实践做法是专门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设计教学性游戏。
02
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误区
误区1:把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和认知发展价值对立起来
-
有的教师认同游戏的情感价值,则对幼儿游戏不作任何干预;
-
有的教师认同游戏的认知价值,则往往会以教育的认知目标干预幼儿的自主游戏,使游戏变成教学。
在美国一个幼儿园,孩子正在自发地进行各种活动,其中个小女孩正在用紫色的蜡笔给画纸上的橘子涂颜色。
一位来访的中国教师提醒正在带班的美国教师:“孩子给橘子涂色用错了颜色。”而美国教师却回答说:“她在游戏。”可是中国教师又说:“在游戏中教会孩子使用正确的颜色,这正是机会呀!”
美国教师的看法是:
既然是游戏,那就随孩子去吧,只要孩子高兴。
中国教师的看法是:
即便是游戏,也承载着教育的功能。或许,中国的教师在投放蜡笔,画纸等游戏材料时,已经附加了正确使用颜色,颜色不能涂到轮廓线之外等行为目标。
误区2:把作为教学手段的游戏等同于具有游戏形式的教学
·小鱼找朋友:
幼儿身配鱼胸饰,有的小鱼身上写着计算题,有的小鱼身上写着数字答案。幼儿相互找能与自身算式答案配对的小鱼。
教师作为钓鱼人,专钓那些计算有错误的小鱼,活动目的是让幼儿练习计算。
·小兔采蘑菇:
一群幼儿头戴小兔头饰,手持篮子,跟随一位头戴兔妈妈头饰的教师,依次走过羊肠小路,走过木桥,跨过小沟,来到草地上采摘蘑菇,再原路返回,活动目的是让幼儿练习走、钻、跳、跨等动作。
·三只蝴蝶:
幼儿扮演蝴蝶,在教师的导演下,反复练习《三只蝴蝶》故事的角色语言和动作,活动目的是让幼儿练习复述书面语。
误区3:把游戏材料的多功能性理解为游戏材料要实现多重教学目标
某活动区一堆粗细、高矮不同的纸筒,被教师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彩纸包了起来。纸筒上贴着各种数字,上下两边一边贴着各种物品的照片,一边贴着几何图形。
活动区另配有四种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套圈:
-
玩法一是“排排队”
即按纸筒高低,粗细等排序。
-
玩法二是“拼梅花”
即按纸上物品的功能和纸筒颜色分类。
-
玩法三是“摆造型”
即按纸上的数字符号进行计算。
-
玩法四是“造高楼”
即按纸上的数字大小排序垒高。
-
玩法五是“套圈”
即将纸筒按颜色和大小相匹配。
所有幼儿刚接触这套材料时,都随心所欲地玩了自己的花样,而教师则不断纠正幼儿的玩法,将自己的设计意图传递给幼儿,要求幼儿按照教师预设的玩法。很快,教师开始为幼儿不再主动选择这套材料而烦恼。
03
游戏的本体功能与手段功能
在早期教育视野中,游戏一旦与教学相联系,便被演绎出“游戏化教学”“教学游戏”“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主游戏”三种不同的解读。
例如,教师组织的游戏刚结束,幼儿就问,“老师,现在我们可以玩了吗”;
教师宣称所在幼儿园实施的课程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可该园幼儿却说“在幼儿园连‘玩’的时间都没有”;
教师在自制游戏材料上花费时间和精力越多的区角,幼儿往往越不愿意去玩……
游戏化教学的本质内涵是教学,它描向明确的数学目标,活动过程受制于教师的直接指导或者材料的操作规则,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即活动的预期结果具有一定的确定性。
教学游戏是为教学设计的游戏,其中心词是游戏。
以玩水为例,是想让幼儿获得沉浮的经验,还是获得空气压力的经验,或是获得水流动力的经验,教师投放在水中的材料是不同的。
这些材料的投放虽然取决于教学目标,但玩法是幼儿自主创造的,活动是低结构化的,不过幼儿在其中获得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这种游戏可以作为正式教学的预先经验准备,也可以作为正式教学之后的经验练习。
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主游戏则完全是幼儿自发的,是幼儿想怎样玩就怎样玩的一种非结构化活动,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运动游戏。
04
对游戏与教学关系解读的文化分析
在农村幼儿园:
游戏就是课间休息,最多再加上专门设计的“游戏课”;
在城市幼儿园:
只有徒具游戏形式的集体教学,加上演变成作业的区角游戏,再加上必须按教师要求进行的户外体育锻炼和生活常规活动,留给幼儿进行真正自由游戏的时间很少很少。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里:
一贯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游戏的自由体现的正是差异性,所以他们认同“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每个幼儿都能从游戏中获取经验,至于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并不需要加以追究。
在我国:
人们潜意识里认同的是“业于勤,荒于嬉”,而现在却要求教育机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充其量只能是“寓教于乐”,而这在现实中却导致了“寓教而不乐”的结果。
西方国家的教育学者不再满足于“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无为态度了,提出了要“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开放地面对游戏中的各种冲突和不可预知的学习特性,提倡通过观察,倾听和记录,捕捉幼儿游戏中的一个个“学习故事”,揭示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发展意义和自发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发展。
而我国则提出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目的是改变传统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和学科化倾向,所做的事情则是用游戏的方式来改造以往的教学方式,或用教学目标来规范游戏,让教学游戏化。
“寓教于乐”
是从成人的教学立场出发,为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趣味化的环境和活动;
“寓学于乐”
则是从幼儿的学习兴趣出发,教师无需刻意设计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只有常读和星标订阅号
请按照以下步骤
收获最新“朋友圈”信息
1??打开公众号页面
2??点击右上角 ··· 按钮
3??点击设为星标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