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阅读重点
? 解读儿童认知
? 培养儿童兴趣
? 鼓励儿童表达
前面我们阅读了关于为什么要观察、观察要做哪些准备、观察的方法有哪些及应用案例。接下来,我们就更为针对性地来开始阅读学前儿童认知和行为的观察与分析,按照宏观—具体—概括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地钻研理论知识。
王烨芳老师首先给出了儿童认知的概念,她指出:在活动中,儿童的记忆效果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可能过错不在儿童。从某种角度说,儿童是没有错的。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对事物的认识受基础条件所限,这是问题存在的客观条件。
游戏伴随着儿童的整个学前期。因此,本书从游戏与认知的联系入手展开对儿童认知的阐述。那么,游戏是怎样影响认知、提升认知效果的呢?
解读儿童认知
书中运用了三个故事来说明游戏与认知的联系,分别是故事《蚕蛾》《背古诗》《帽子工坊》。
在第一个故事《蚕蛾》,教师根据孩子么你的兴趣生成了“蚕宝宝”的活动主题。
游戏活动中,教师记录了“蚕宝宝为什么会死”“蚕宝宝究竟是益虫还是害虫”的案例。通过孩子看、摸等,对蚕宝宝有了更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比如,栋栋首先观察到了蚕宝宝一动不动,大喊道:“蚕宝宝死了!”引起了孩子们激烈的讨论。
在他们已有的认知里,昨天蚕宝宝还好好的,为什么今天它就突然死了呢?于是,无数的疑问涌上了孩子们的脑海里。为了获得这个答案,孩子们表现出了向小伙伴求教、向老师求教等主动地学习行为。
孩子们主动的学习行为,就是我们在观察方法的种类|了解正式的观察方法和非正式的观察方法提到的内驱力,也就是他们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
书中抓住了幼儿认知的特点:有意识记较弱、无意识记占主导。因此,在蚕宝宝的活动中,把“蚕”作为活动材料,直观、具体、形象、真实而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该活动的设计符合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他们记住的常常是对象的外部特征及简单的联系,无意识记的本质就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因此,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游戏活动要符合无意识记的规律,如果游戏不吸引幼儿,教师就要考虑到提供的活动材料是否具体、直观、形象和真实。
作者通过《蚕蛾》案例,来说明“游戏比教学效果好”的事实。同样,《背古诗》的案例进一步阐述了“游戏能够帮助幼儿识记”,感兴趣的老师请翻阅第105页阅读。
在《帽子工坊》案例中,作者提到了儿童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观察一名大班小女孩一个人沉浸在帽子工坊的游戏,经过设计、剪裁和制作,展示出一顶顶漂亮的手工帽。背后有一个原因是小女孩上学期因为不能按时来园,常常错过了晨间的帽子工坊的活动。于是,这学期她一直惦记着这个区域游戏,而教师为她实现这个心愿提供了操作条件。
维果斯基提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教师的教学需适应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以儿童理解的方式教学,并在儿童学习时,提供适当的支持。总结其为积极参与、提供机会和接受个体差异。
培养儿童兴趣
如何培养儿童的兴趣,作者用了教师耳熟能详的的一句话“好奇是人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开头语。
书中提供了小女孩“冯”在数学活动中的积极行为、消极行为,以及她的态度、情绪、社会性交往的观察案例。通过观察,观察者对冯在活动里的表现做了分类,比如观察旁边同伴(15次);不与人交往(13次);举手(积极的、茫然的)(9次);自己玩(7次)等等。
对冯的观察分析,作者依据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格赛尔成熟理论,如儿童的自我调节原则,其能增强成长天性的不平衡和波动;儿童的发展呈“进两步,退一步,然后再进两步”的趋势。对于冯,还要考虑她的自身行为周期的变化。
因此,当教师看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不参与、心不在焉和茫然的表情时,就要反思和考虑幼儿需要什么;有没有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我是否给提供了实现需要的环境条件。比如区角环境的布置、投放材料的合理性、活动设计的科学性等。
案例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去旅游”的区域活动环节,只有个别的孩子进去逛一圈;而老师的设想则是孩子们能互相交流自己的旅游经验,激发旅游的兴趣,通过寻找地名,引发对汉字的兴趣。
孩子实际发生的行为与教师设想的差异,是由于教师创设的环境和投放的材料与孩子们的兴趣及认知水平不相符造成的。“字”本身对孩子们是有难度的,学习方式又枯燥,他们是不感兴趣的。
后来,老师重新设计了环境,将墙上的照片贴在了公交车上,又投放了用矿泉水瓶制作的小船,在船上放上小米粒和插上了孩子们做的小花等,让孩子们自行“游玩”中国的河流,逛到那里算哪里。孩子们通过拨弄小米粒、摆弄小花等直观、具体且亲身体验的操作行为,引起了对旅游的兴趣。
教师从活动前的构想“在地图上找旅游的地方”到活动中“乘小米船游玩中国河流”的调整,及时抓住了幼儿的兴趣,也顺应了幼儿的兴趣。
本案例中讲解了教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启发孩子的兴趣:把照片贴在了公交车上,孩子们得到了暗示,引起了坐着公交车“去旅游”的兴趣;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乘着他们感兴趣的小米船去游玩;在地图上寻找想要去的地址。不仅将主题活动进行了下去,还达到了预设的“对汉字感兴趣”认知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案例里,书中将教师之前设计活动的失败逐一分析给大家,辅助理论来诠释,让我们不仅清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及懂得怎样来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时,要善于观察和总结,最重要的是克服以成人的经验和逻辑来预设幼儿的行为。
大家还记得在“精心地阅读儿童” | 观察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技能文中提到的教师掌握观察技能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一节中的阐述:建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需要克服成人思维。大家结合上述分析,请完整阅读第3~4页,第111~114页。
鼓励儿童表达
我们成人在阅读中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想要将学习的困惑、收获等表达出来,主要通过语言、文字、图示等表现形式。孩子们呢?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水平决定了他们的表达方式。
“儿童感知觉从环境中接受各种事物,通过内部心理加工,最终以读、写、玩、运动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
书中从信息加工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分别阐述了鼓励儿童表达的理论依据。
信息加工理论从感觉器官、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肌肉系统的特点,鼓励儿童采用数字、符号、图画、图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班活动案例—6名儿童的作品记录:用图画和文字表达禁止吸烟和对大海的情感;用数字和符号记录对银行的观察(日期、学号、金额、取款、余额等),在孩子们的记录中反映出了他们对数概念的认识。
皮亚杰从儿童的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来阐述“鼓励儿童表达”,这里又有一个小作业—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分为哪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阻碍了他们反省自己的想法和适应。这种自我中心倾向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表象、逻辑中,也表现在他们的外部行为当中。书中通过2岁8个月的小书阅和妈妈的对话(第120页),说明了儿童的认识与直接观察紧密联系,以及儿童的知觉具有表面性等。
本章中最后一节是关于游戏中的性别认。书中以“我是男孩,你是女孩”“过家家”“过分的性别刻板印象”三个观察案例,结合性别认同、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为教师阐述怎样引导和帮助幼儿顺利获得性别认同。科尔伯特指出,只有当幼儿达到了具体运算阶段(6、7岁),获得了守恒的概之念后,他们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
这三个案例特别值得大家认真阅读和分析。关于儿童性别的认知,它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性别的认同,会影响到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
|
欢迎参加幼学共读,报名请后台咨询。 |
|
下一篇预告:“做情绪的主人”|关于学前儿童情绪表现的观察与分析
更多内容
?
幼学YOUXUE
图文排版 / 徐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