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教育视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ODE0NjQ1NQ==&mid=2651607293&idx=1&sn=9defb12e0e323aeab154213d38f90f9e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幼教之父,他在 20 世纪上半叶提出了“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密切联系生活,要激发儿童活力。开展“活教育”实践,离不开“活教师”。江苏省南京市鹤琴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从创园开始,就明确将教师培养作为优先的工作,将新时代“活教师”作为青年教师成长的目标。
创园初期,我园教师队伍的主体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他们在我园开启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也开启了自己的人生新阶段。教师从事的是一项特殊的事业,对他们来说,工作即生活、职业即人生。新教师需要专业素养提升的支持,更需要专业成长动力的激发。由此,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着力营造开放与合作的园所氛围,激发、支持教师自主、内生的成长,鼓励教师反思,让他们成为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灵活应变的新时代“活教师”。
我们的“活教师”培养主张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教育要密切联系生活”的思想,他启示我们要将教师成长放在其完整的生活中、人生的成长中来看待。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其人生成长的一部分,应统整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协调当下成长与未来成长的关系。我们认为,“活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品质。
首先,“活教师”应该是热爱生活的。教师不仅要有敬业的工作态度,更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师的工作与生活不是割裂、无关的,应该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能从工作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反过来,教师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愿景也能转化为工作的热情与动力。
其次,“活教师”也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这个活力来自儿童身上所固有的生长力量。儿童的活力不仅是自身成长不可缺少的动力,也能给予成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教师对儿童的热爱不是一种单向的付出,他们在与儿童的相处中能够汲取生命的力量,永葆青春活力。
最后,“活教师”还应该是灵活应变的。教师的工作需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地作出判断,需要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给出适当的回应与支持,还需要根据教育效果的反馈进行及时调整。实践没有标准答案,它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工作,而不是忠实地执行预定的教育方案。
我们把保持教师的专业热情、引领教师的成长方向、培养教师的核心素养放在优先地位。理念的澄清先于细节的打磨,反思的能力重于具体的技能,要让教师看见自己的成长,笃信自己的未来。据此,我们提出了“活教师”培养的三点主张:
第一,让教师在主动创造中成长。要激发教师的成长动力,要让教师创造性地工作、主动地成长。当教师的工作成为一种创造,而不是简单重复、例行公事,他们就能体会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主动创造的工作氛围,不仅能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更能让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得到激发。
第二,让教师在教育现场中成长。以教师为中心的各种角色、关系及活动所构成的教育现场,包括课程实施、教研、家园关系的建立等,都是教师成长的直接环境。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工作,尤其离不开教育现场中的实践与反思。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应是表面的、简单的联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联系。促进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办法,就是从他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出发,引导他们关注实践行为背后的理论思考。
第三,让教师在开放合作中成长。教师要以开放的态度与各方参与者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才能不断拓展自身的成长空间。开放与合作让教师得以跳出自己的视角、超越自身的经验,从而实现换位思考,形成新的认识和实践策略。开放让教师拥有了一面“镜子”来反观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这既能增强教师的自主和自信,又能避免其狭隘和自大。正所谓“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开放与合作对于幼儿园的教师团队建设尤为重要。
上述三点主张具有内在的联系。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应立足于教师的实际工作,让教师主动地工作与成长。而开放与合作的工作氛围,则是其必要的外在条件。
支持教师在开放与合作中成长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课程实施、园本教研、园务管理,乃至对外关系的建立,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方式,决定了一所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效率,也塑造着幼儿园独特的文化氛围。我园为教师营造开放与合作的成长氛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保障专业自主
我园赋予教师课程决策与实施的自主权,从创园开始就实行班本化课程,班级教师可以自主决定本班课程的内容及开展方式。班本化课程实施不是“为不同而不同”,而是为了引导班级教师深入思考,如何使课程更贴近儿童、更贴近生活。同时,弹性和留白的课程安排也给了班级教师更大的自主权和创造空间。教师不再是忠实执行一个预设的课程,而是和儿童乃至家长一起创生课程。课程创生能让教师的课程敏感性、课程意识、课程实施与反思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我们信奉“实践没有标准答案”,提倡“行其所思、思其所行”。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具体的教学能力和技巧也自然而然地生长并积累起来。
针对很多青年教师不敢尝试、害怕失败的心态,我们提出“你做,你说了算”“不问对错,只问思考”的口号,鼓励教师提出问题、自主思考、积极研讨、大胆实践。当然,让教师自主成长不等于“放羊”,更不是放任。我们的做法是在赋能的基础上赋权,在底线的基础上创造。园部通过年级组、教研组对班级的课程开展给予充分的支持,通过“真问题”“真思考”“真研讨”导向的教研,力图针对传统教研中常见的各种问题,真正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支持教师开展课程实施,同时也让教师在自主、平等、开放的反思与合作中,不仅获得专业成长,更增强成长的自信。在园务管理上,我们采取底线式管理,要求教师心中严守工作的底线要求,同时也鼓励教师在底线之上自主创造。这样,既避免了盲从和盲目的做法,也避免了任意和任性的实践。
(二)提倡团队合作
我们以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为口号,让所有人都成为管理者,让所有人看见所有人的工作,也让所有人支持所有人的工作。我们设立了轮值园长和轮值主任制度,让骨干教师通过体验管理者来提高站位、增强合作意识。我们还设立了工作团队制度,组建多个工作团队承担各项园务工作。园部的分管领导则“隐退”在后台,支持团队运行,确保工作质量。每位教师自主参加多个团队,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等不同的角色体验中,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合作意识。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教师除了要与儿童、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更要学会与同事合作。在课程开展方面,我们重视班组合作、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支持,让教师在团队合作中体验到“抱团式成长”的意义。在园务工作方面,我们让所有教师参与到幼儿园各项事务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教师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
我们不赞成以竞赛、评比的方式引发教师“内卷”式的工作。我们相信“看见”的力量。在团队中,“看见”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一方面,每个人、每个团队的工作都必须被大家看见,都要接受大家的监督与评价;另一方面,教师看见其他人、其他团队的工作,也意味着对他人工作的欣赏与致敬。看见与被看见的双向关系,还可以触发彼此的思考、讨论和交流,实现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三)坚持开门办园
我们不仅倡导园内的开放与合作,更将开放作为一种办园的理念。在个体层面上,教师抱着开放的心态,在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中成长。同样,在幼儿园层面上,以开放的态度与同行进行交流对于幼儿园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固守自己的经验与想法,而是希望借助第三只眼睛,来丰富我们的思考,反思和改进我们的工作。
我园奉行开门办园的思想,相信与外界的开放交流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创设了各种类型的交流平台,让教师对外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思考,如日常的接待参访、线下的“活教育”专题研讨会和联合教研、线上的经验分享会、微信公号推送,等等。教师“输出”经验的同时也“输入”反馈,并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我园还在全国首创幼儿园访问教师制度,邀请认同我园“活教育”理念的幼教同行加入我园进行为期一年的浸润式驻园访问。访问教师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加入让我园教师视野更开阔。
办园七年来,开放与合作的氛围已然成为一种园所文化,有力地促进了“活教师”的培养。基于教师独立思考与创造的工作,难免会有各种疏漏和错误的发生,但开放与合作所引发的反思与调整,则可以起到自我纠正的作用。我们不追求完美,我们更在意真实。真实面对生活,真实面对工作的收获与欠缺,是一种真实的成长力量。
| 作者:张俊,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 来源:《教育视界》学前版2023年7月刊
| 初审:曹源轩
| 复审:郑梦琳
| 终审:张贤志
| 图片版权归本刊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请勿使用。
点击“”,跳转购买,备注“学前版2023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