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ed Paper
教研管理
2020 年年初,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往日生活的祥和、安宁。面对这场危害波及全球的疫情,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巨大冲击,给心理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3~6 岁是幼儿心理发展、人格品质、性格情绪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孩子可能会出现情绪消沉、行为异常、思维钝化、自我否定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成人尚且需要心理支持,幼儿更需要心理抚慰。尤其是疫情之后复园,如何才能确保幼儿心理健康,帮助幼儿做好心理防护,缓解并疏导其因疫情而引发的不良情绪呢?以下是我园在疫情背景下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策略研究。
小编说
一
走近儿童、看懂儿童
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是怎样看待这场危机的?他们在害怕什么?他们在担心什么?教师只有听到、看到、知道孩子的想法,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们,支持他们。3~6 岁幼儿的世界是前逻辑的、想象的和超自然的,孩子们对新冠疫情的认识仅停留在朴素的生物学认识上, 他们不懂什么是病毒。在他们的意识里,病毒就是童话世界里的一种怪兽或一个坏蛋。因此,我们要让孩子说一说、画一画他们眼中疫情后的生活有哪些变化,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只有了解了孩子,看懂了孩子,才能维护好孩子的童话世界,让孩子知道病毒是坏蛋,我们只要远离它并保护好自己就可以了。
二
开展在线心理辅导
疫情期间,园所停课,家长承受的压力也很大,有来自经济的、生活的、生存的、身体的等,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家长每天与孩子朝夕相处,其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疏导家长的心理状态,用家长的影响力为孩子做心理引导非常重要。对此,幼儿园可以给家长推送大量有关成人心理疏导的文章,引导家长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沟通,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包容。同时,我们还发放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告知家长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心理,众志成城,共同抗疫。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及教育部门的号召———停课不停学。我们首先开通了线上心理健康教育, 将科普教育和游戏相结合、线上辅导和家庭辅导相结合、各种线上服务平台相结合,通过电话、微信、小视频等形式进行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还编写了关于新冠病毒的儿歌、童话故事、小手工等,积极开展线上教育,引导幼儿了解病毒,知道病毒并不可怕,我们一定会战胜它的。此外,我们还开通了心理服务热线,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家长和孩子进行热线干预,并积极遵循伦理、道德和操作规范,避免对家长和幼儿造成二次伤害。
三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疫情期间,幼儿突然与社会隔绝,即使偶尔有外出,也是来去匆匆,同时需要佩戴口罩。这对一向不喜欢约束、天性活泼好动的幼儿来说肯定会产生不适应感和不良情绪。怎样才能引导幼儿像以前一样每天保持乐观的情绪呢?
首先, 家长要告诉孩子有一些无聊和焦虑情绪是很正常的,不要自我贬低,也不要排斥这种情绪,越排斥可能会越焦虑。然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画一画自己想念的老师和小朋友,画一画幼儿园的一些趣事,排解其思念情绪。家长要告诉孩子,虽然疫情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我们坚信自己还是那个可爱、乐观、积极向上的人,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要学会转移和抛弃,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让自己永远开心快乐。
停课不停学期间, 教师可以拍一些做小手工的视频发给幼儿,让幼儿在家中做一做;也可以在班级微信群组织开展一些猜谜语、说儿歌、唱歌比赛等活动;或是给幼儿推荐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一首好听的歌曲,帮助幼儿转移或缓解不良情绪;还可以通过视频带领幼儿一起做健身操,特殊时期,幼儿更需要保持健康的体魄,坚持每天锻炼身体。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幼儿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缓解不良情绪。
四
心理疏导的方法
教师要教给幼儿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 帮助幼儿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疫情后的幼儿园生活。
(一)倾诉
疫情后复园,幼儿带着疑虑和不安来到幼儿园,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对没有社会经验的幼儿来说,既好奇又害怕。对此,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谈话、角色扮演、区域活动、私密小屋倾诉等形式,鼓励幼儿说出心底的疑虑和害怕。教师再进行温情疏导,让幼儿了解疫情后的生活,排解积郁。针对个别情绪波动较大的孩子,教师要注重个体差异及幼儿隐私,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不刻意强化情绪和疫情问题,逐步疏导孩子。
(二)抱一抱
幼儿的胆怯和焦虑有时候会通过哭闹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不愿意戴口罩,坚持去人流密集的商场或超市玩耍,且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个时候,如果成人一味地指责孩子,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焦虑和不安。对此,教师和家长可以把哭闹的孩子抱在怀里,揉一揉他的头发,抚摸他的小脸,轻轻地安慰他,循循善诱,让孩子慢慢安静下来,逐步缓解其焦虑情绪。
(三)音乐
音乐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多数幼儿都喜欢音乐。教师可以为幼儿选择一些节奏明快、活泼热情的音乐,如《你笑起来真好看》《宝贝宝贝》《开着火车去北京》等,带着幼儿一起随音乐表演、做律动、做游戏等,让幼儿在快乐的音乐中忘掉不良情绪。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让幼儿沉浸在祥和、愉快的音乐声中,安静地做手工,逐步改善心境。
(四)游戏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游戏来安慰哭泣的孩子,通过开展一系列防疫游戏,缓解幼儿的心理压力,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各方面能力协调发展。例如,在表演区开展“火神山
医院”“武汉保卫战”等游戏,幼儿自主分配角色,扮演钟南山爷爷、医生、护士、患者等,模拟医护人员抢救病人的场景,示范如何做好防护,积极战胜疫情。又如,在建构区用大型积木搭建“方舱医院”,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进一步了解疫情,学习做好防护措施。
五
关注特殊幼儿心理健康
对于一些相对特殊的幼儿,教师应给予重点关注。例如,有的幼儿父母离异,在祖辈照养下长大,其本身就缺乏关爱;有的幼儿的父母在防控一线工作,不能在家陪伴孩子,孩子心里充满了盼望和失落,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有的幼儿是从武汉重灾区回来的,在特殊时刻被特殊对待,内心很容易产生自卑、孤独等情绪。教师应着重关注这些特殊幼儿,及时为这些幼儿建档立卡,随时或定期给这些孩子的教养人打电话,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陪孩子聊聊天。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教师要立刻设法疏导,帮助孩子打开心结。
疫情后复园,教师要多给这些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带领幼儿走进沙盘游戏室,让他们在沙游世界里宣泄自己的情绪;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与心理老师的共情交流,消除负面情绪,培养正确认知;召开主题班会,针对幼儿的不良心理倾向,提醒其他幼儿关爱同伴,和同伴和谐共处;等等。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幼儿对班级充满存在感和归属感,尽快融入集体,恢复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此来温暖幼儿的内心。
六
注重家园共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承担着对孩子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心理品质的教育和引导作用。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是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幼儿园要高度重视家长工作,家园合力,共同教育幼儿。
疫情后复园,我们与三个不同等级的姊妹园商讨,共同制订了“疫情期间陪伴孩子的调查问卷”,并发放给家长。通过分析回收的问卷,三个园所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有 85%的家长能高品质陪伴幼儿,10%的家长陪伴质量一般,5%的家长很少陪伴幼儿。
于是,我们就疫情和家长开展了线上座谈会,让家长说说各自的感受,谈谈疫情中的育儿问题,以及家长是如何处理孩子心理问题的,共同交流针对疫情中和疫情后幼儿心理和行为上出现的问题的应对方法。交流中,教师积极支持家长耐心观察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看懂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不聚焦孩子的弱点。同时,家长和教师达到了一致的教育目标,共同商榷教育方法。家园彼此沟通与交流、支持与合作、资源共享,为疫情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快乐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对疫情,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争取家园合作,以积极饱满的状态对待每一个孩子,了解并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条不紊地疏导不同个性的幼儿因疫情产生的问题, 引导幼儿用智慧来武装自己,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学前在线”。
文章综合转自:《幼教365》杂志管理版总第446期教研管理栏目
《幼教365》
是一本倡导
“服务幼教决策者、服务幼教实践者”
的育儿杂志
解读幼教、宣传幼教、引领幼教
让您科学育儿每一天
扫码即可订阅
推荐阅读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