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在线公众号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
观察是有目的、有辨析地看,同时调动其它感觉器官去感知、认识对象事物,以获得感知经验的一种方法。观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也是适宜性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指导的前提,更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依据。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可以帮助教师获得真实具体的信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幼儿的行为。本期直播中,我们的特邀嘉宾蒋丽芬老师会给大家带来专题讲座: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
南宁市第一幼儿园 黄红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中指出,教师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同时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因此幼儿教师在日常中更应该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能够让幼儿得到充分的关注,并且因材施教。
蒋丽芬老师的专题讲座《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从观察的作用、观察的基本方法、记录的几种方法三方面为我们诠释了如何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让我们明白观察就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让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分析是什么动机、本能和需要引起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情感表现如何?通过观察,我们要评估幼儿的需要,拓展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的学习。观察可以使我们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理解水平和发展需要,进而形成教育与研究的观点。“观察”是记录的基础,也是教研的基础。我们要学会认真的观察,善于发现幼儿的行为特点,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进行教育教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而观察幼儿正是了解幼儿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观察是有目的、有辨析地看,同时调动其它感觉器官去感知、认识对象事物,以获得感知经验的一种方法。观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也是适宜性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指导的前提,更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依据。
有时候,我们老师只是用眼睛看到的去认定一个孩子,其实,往往眼睛看到的并不是真的,而是要去观察及记录,才会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当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对他的教育就会很明了,更清晰了。读书只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教育的意义,而我们通过自身情感的表达全身心的融入到孩子中去,用母亲般的爱记录下孩子人生的精彩点滴,才是对孩子最关怀备至的记录。
广西南宁银蕾幼儿园 邓涵艺
今晚蒋丽芬老师主讲的《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对幼儿活动的观察与记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我们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程。结合平时的日常教学活动,收获颇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要贯彻“抓细节,抓重点,抓类别。”这三抓。
首先,抓细节,用老师的话说是“观其所以”,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存在。
那么如何区分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质,就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可以使教师获得每一个孩子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可以从幼儿的兴趣、爱好,认知去得到真实具体的信息,了解幼儿发展水平与我们的教学质量。
所以我认为,抓细节观察并深入了解幼儿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对幼儿教育的有效评估方法,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有力补充和完善。
其次,抓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用和无用的信息,限于实际教学中的资源,这就需要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出最有效最重要的进行实施。也就是课程中所说的“观其所由”,通过抓细节,我们得到了具体的信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么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调整,前面是观,这一步就是察而后动,当然教师在抓重点时不能流于表面,要带着问题去行动,最重要的是不要怕失败,要多做,行然后而知不足,在不断的调整中进步,完善,实践出真知不外如是。
这即是一个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对老师本人同样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所以这节课不仅是教学方法课,也是对我们很好的鞭策课。
最后,抓类别,这里是指我个人对今后实际教学中的理论结合实际的一些想法。
我打算把班级幼儿在观察的同时做成一本档案,初步区分一些发展方向的类别性归纳,从中总结规律和得失,认真记录好观察和调整的每一个步骤的方案,预想结果的对照表。
点击,关注更多内容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