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人文幼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NzMxNDkzMA==&mid=2247494315&idx=1&sn=cdf7753aae515aa3a890c7a35dd7c28b
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但真正为幼儿教育界熟知还是在近几年。幼儿深度学习是指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世界,构建、理解新的知识经验,并将这些知识经验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为目的的富有意义的一种学习。
教师如何在活动中指导孩子,将学习引向深度?如何处理游戏与深度学习的关系,既保证幼儿园教育仍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同时又扩展幼儿思维,是幼儿园关于深度学习的重大挑战。
在“成都市第二批未来名师的培养6-7班”讲座上,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李松林带来《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育实践》分享。他指出,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经之路,深度教学也是当前课堂改进的实质内容和基本方向。
本期,一起来看李松林院长关于一场深度学习的:3条设计路线,5个关键点,1个基本范式和3种操作模式。
李松林
学前微主编,与100000+园长共成长
缺乏深度是现在课堂
最普遍和最严重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第一个关键是“关键能力”。教学时间有限,幼儿园老师组织一场游戏活动也有20分钟,那么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是不可能把幼儿所有的能力都培养好的,于是第一个核心,我们要培养的是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的第二个关键是“必备品格”。但是老师不要忘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只有3年、6年,只有课堂的45分钟,那老师应该如何做呢?——聚焦“必备品格”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第三个关键是“基本价值观”。还是和刚才说的一样,课堂时空是有限的,老师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一定要把学生能够终身受益,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的能力、最必备的品格、最基本的价值观给培养好。
基于以上关于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呢?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存在于课堂之中,小学里的语、数、体、音、美,幼儿园里的五大领域,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先从今天的课堂的实际问题谈起。
纵观我们的课堂,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与学生情感的体验、思维的碰撞。今天我们的课堂存在诸多问题,但在这些问题之中,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们缺乏深切的体验、深入的思考以及深厚的理解。
这让我想起梁启超当年的课堂,学生回忆说,“梁公当年授课的时候,时而不甚叹息,时而昂首高歌,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欢声笑语。即使是大冬天,梁公每每讲完一堂课,都是满头大汗,他的学生听得酣畅淋漓。”梁公的每一次讲话都深深地拨动着学生的心弦,每一次发问都触动着学生思维,像梁启超这样的课在今天少了,好像早就远去了。
在我们今天的课堂里,可以看到老师的教案很周密,教学设备很尖端,教学理念很先进,教学方法很时髦…但是当我们的课上,缺了一点东西,缺了什么呢——缺了一点儿内涵、缺了一些品质。
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深度,缺乏深度是当前课堂最普遍和严重的问题。所谓没有以身为本,所谓没有把课讲到学生的心里面去。学生没有全身心地高阶投入,学生没有自主合作和探究,学生不能够活学活用——所有的这些问题归结为4个字,缺乏深度。
缺乏深度的课堂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情感的体验、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刺激。第二,缺乏深切体验,深入的思考、渗透的理解和深远的影响。这决定了课堂必然缺乏品质和内涵,进而缺乏深度。当课堂缺失活力与意义以后,就会严重制约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其表现在学生们有知识而缺乏力量、有知识而缺乏美德。
改进的方向有:让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有深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深度、让学生的学习经验更有深度。
总而言之,就是更有深度的学习:1、老师要激发出学生更有动机的学习动力,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探知欲,让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有深度。2、让学生学习知识更有深度、让学习过程更有深度、让学习成果更有深度。
教学就是旅游,旅游的精髓在于折腾,折腾在过程之中,教学的重点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把学生当作容器加入灌输,当作动物加入训练,那么过程就没意思。所以说,没有深度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素养是不可能被激发出来的。
02/
一堂有深度的课
有三条设计路线
1、一堂有深度的课,要触及学生心灵深处。老师的课一定要讲到学生的心里去,就像农民养农作物一样,如果想要有好收成,那么一定是将肥料养料灌溉到植物的根里去,老师也要抓住学生学习的根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学之道,道在心灵。
心灵看不见摸不着,触及心灵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兴趣是心灵的第一个灵;情感是心灵的第二个灵 ;思维是心灵的第三个灵。现在大部分的课游离在学生的心灵之外,所以大部分的课都缺乏深度。
2、深入知识内核:从表层知识到知识内核,由表及里。幼儿园的游戏,如果“游”没有“戏”不叫“游戏”,“戏”指的是噱头、玩头、有营养的、有学的东西。
“知识”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眼睛都能看到的表层知识,比如概念、公式原理、单词词组、反应式,眼睛看得见的往往没深度;眼睛看不到的知识内核,比如关于来源和去处、节点与经络、办法与思想,老师要把知识内核教给孩子,这样的课程才能格物致知,由表及里。
居于内核的知识是什么知识呢:
知识的产生与来源:乘法的产生、极限思想的来源、“化学键”这个命名的来源、鲁迅明明写的是祥林嫂,为什么要把课文的题目写成是“祝福”?
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散文的本质、乘法的本质、温度计设计的实质、孙悟空内心和形象不断变化的实质、椭圆生成的实质…
学科的分类法与思想:所有的学科经典的思想与方法,所有学科都有解释世界的思想与方法…比如,极限思想、物质可分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分类方法、对比衬托方法…学科思想方法,乃是学科的精髓与灵魂。
知识的关系与结构:前后知识的顺序关系、左右知识的并列关系、上下知识的层次关系
知识的作用与价值:寓言的表达作用;“水循环”蕴含的生态价值观;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角形的不稳定性具有的实际作用……
3、展开问题解决:从知识获得到实践参与。假设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学习方式最给力、最强健的;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学习方式最有深度的;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学习方式是最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那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最有深度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强调实践参与的实质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深度学习设计的三条线可以说是从农民身上学来的智慧——第一条线是养根(老师要养心灵);第二条线是养料(老师要讲知识内核,由表及里);第三条想是解决农作物持续生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03/
一堂有深度的课
首先要设计一个精妙的问题
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老师还要抓住三条线上的五个关键点:
关键点1:
本源端:深层动机
就是要去“勾引”学生的兴趣、情感、思维,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深层动机呢,怎么来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欲望和冲动,怎么来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和冲动,怎么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呢?
答案是:设计精妙、巧妙的学科问题。要设计这样的问题,能够触发学生的心灵,可以从这四个“触发点”来开展,其中包括新奇处、困惑处、共鸣处和挑战处。其中,困惑处最重要的触发点,没有困惑何来思考呢?
困惑处也就是学生觉得矛盾的地方、有冲突的地方,没有困惑何来思考?这是最重要的触发点。请看案例:
案例1——既然乘法其实就是几个相同数的相加(加法),那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
案例2——卓尔不群的荷兰:为何荷兰先天不足但荷兰短时间会迅速崛起,从西班牙结果世界霸权的权杖呢?
关键点2、3:
过程端:切身体验—高阶思维
设计问题是课程之前,那么课程的过程中,就要抓住这两点:第一,学生一定要有经验、观察了、操作了、尝试了、实验了、体会了、品位了,有了切身体验就一定会很有深度;第二,学生一定要有更高层次地思考。
关键点4、5:
结果端:深度理解—实践创生
也就是引导学生去深度理解,帮助学生去实践。 深度学习最终表现在学生身上,那就要有两个结果,两个关键点:第一,要想办法让学生对知识(经验)要有深度理解,由表及里,深入到知识内核;第二,引导、帮助、促进学生去实践他的所学。
一堂有深度的课,老师要设计一个精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深层动机,进而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切身体验与高阶思维,最终帮助学生达到深度理解和能够实践创生。
04/
深度学习最重要的模式是:
解决问题
让孩子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以问题为主线,设计高质量的核心问题。
问题解决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基本模式。
我们的课堂或者幼儿园活动有三种关于问题的操作模式:习题式学习、课题式学习以及项目式学习。比如同样是关于“可能性”的问题,三种不同操作模式下,问题分别是:
习题式学习:分别在三个盒子里放入6个黑球、3个黑球和3个红球、6个红球,请问三个盒子里一次抽中红球的情况是肯定的,有可能的还是不可能?
课题式学习:分别在三个盒子里放入6个黑球、3个黑球和3个红球、6个红球,,请问一次抽中红球的可能性又多少种情况?
项目式学习:红旗超市为了促销,拿出1000元来做活动,并设置一等奖3个(200元一个)、二等奖6个(50元一个)、三等奖10个(10元一个),如何才能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通过以下对三种问题解决学习的深度学习操作模式的举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课题式学习重视学生动脑,不重视学生动手;重视学生想出来,不重视学生做出来;项目式学习重视学生动脑,又重视学生动手;重视学生想出来,又重视学生做出来。
恰恰是在我们的幼儿园,常常采取的是项目式学习法。以杭州市西湖区闻裕顺幼儿园的《石头玩出花》的游戏举例: 【诉?课程】天哪,石头玩出“花”来啦!
幼儿在玩石头叠高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且通过尝试不同的组合,发现了石头之间的平衡比例关系。该游戏中就蕴含了深度学习的可能:
(1)游戏中,幼儿发现问题(不是每个石头都可以不断叠高),专注于解决该问题;
(2)积极思考,参考他人经验(观看世界叠高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模仿和引用;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发现并找寻积石头之间的平衡关系,发生了理解、迁移与运用的思维活动。此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展开小组研讨、提供他人经验并不断促进幼儿实践积累经验,让这个游戏走入了深度学习。
编后语:
深度学习的重点是,基于问题。
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三种模式。习题式,强调正确答案;课题式,强调答案也强调发现规律、关系、原理等理性结果;项目式,要求孩子去研究,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最后产生实际的作品。这三种方式,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都是通往深度学习的路径。从一个幼儿园老师的角度,则是需选择符合3-6岁儿童发展规律的方式——项目式学习。
在具体实践中,不管是以儿童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主导,解决问题是关键!
而问题常常是设计和发生在情境当中。即“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情境中学”的观点对幼教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游戏可以说是幼儿的一种典型的情境性学习活动,而“活动区的创设”目的就是要为幼儿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所以,看起来很深度的深度学习。其实依旧回到了游戏,回到区域设置,回到教师的对儿童的观察、理解当中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微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