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幼儿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改进,为了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更好地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才,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学前儿童的游戏研究,实现对幼儿游戏的科学指导,成为幼教界普遍关注的课题。游戏是一种以主动、愉快为特征的活动,它是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展开的,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游戏与学习是完全不同的活动。相反,游戏的过程正是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幼儿认识周围环境,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因此应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使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重要方式,这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也是教育专家认可的,经过实践检验也证明是正确的。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由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幼儿认知活动具有形象性和无意性的特点。形象性的特点,使幼儿不可能主要依靠语言讲解的方式进行学习,无意性的特点则使幼儿不可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于某一项单调的,缺乏趣味性、生动性、活动性和变化性的学习任务;因而,那种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依靠语言讲解的方式进行的学习很不适应幼儿园教育。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提升游戏对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将游戏作为一门主课,将玩具当作教科书,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社会、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增进才能、强壮体魄,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一游戏的基本特征及作为幼儿教育基本活动的必然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众多儿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形成这样的共识:游戏具有教育的价值。在幼儿园众多的活动中,很多游戏都贯穿于语言、音乐、计算、美术、体育和日常生活等之中。幼儿通过各种游戏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多年来各国不同学科的教育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研究游戏与儿童发展、早期教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提出了游戏的发展状况及多种游戏理论。目前这种研究不仅没有减退,反而继续加强。在21世纪人们正试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幼儿正是这种教育的开端,游戏是儿童时代的通用语言,也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长期来在我国影响相当广泛的观点是认为游戏不是学习,游戏与学习是完全不同的活动。这种观点不仅存在民众意识之中,而且也反映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教科书中。游戏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的过程既是幼儿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也是幼儿经验的社会性建构过程。而学习的过程正是获取经验的过程。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学也只是幼儿学习的特殊形式,否定游戏是学习,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而且也从根本上否定了幼儿园以游戏为活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而现在,幼儿观的转变,使游戏与学习的内在联系得以揭示,“习之于嬉”的观念渐入人心,使得幼儿园无不在游戏性、活动性上下功夫。游戏之所以成为整个学前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因为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游戏又使幼儿的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其中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的满足,由此带来的快乐作为强化使幼儿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如此循环往复,游戏就成为幼儿稳定的兴趣,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由儿童自发、自主、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能带给儿童快乐,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幼儿园的游戏己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那完全自发的自然游戏,因为幼儿园的环境是教师按照教育目标特意创设的一种秩序化了的环境,富含有自觉的教育性。
身为教师必须要掌握自己班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班幼儿的游戏,游戏难度的选择要适中,做到使幼儿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为宜。
幼儿园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小班的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差,观察力弱,因此教师在进行指导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具体一点,语言明确一点。而对于中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在游戏中提出高一点的要求,相应加大游戏的难度,使其在游戏中能够得到提高。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发挥其想象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材料进行制作自己所需要的玩具。
现在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贯穿,教师也开始逐渐重视游戏的作用,采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游戏的教育价值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游戏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和教师对游戏的偏见
传统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上一阶段的教育只是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做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在这种教育目的观的指导下,幼儿园教育主要采用上课或集体教学的形式向儿童讲解进入小学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组织儿童通过听课、练习和记忆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二)、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把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硬塞给学生,仅把游戏当作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例行公事,认为开展游戏活动就是让幼儿打打闹闹,让幼儿开心一下,并没有在游戏中贯穿学习内容,忽视游戏的教育作用。即使游戏也是教师按自己事先制定好的计划进行,忽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给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决定游戏主题和方式、解释游戏活动结果和分享游戏体验的权利,教师要尽量采取间接的、隐蔽的方式进行指导。
(三)、把游戏单纯的工具化和游戏模式化
有一些人将教育片面理解为课堂教学活动,特别是集体教学活动。认为游戏只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或手段,为了调动幼儿听课的兴趣,吸引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力,仅在形式上引入游戏。这样的游戏活动被教学占领,使真正的游戏脱离幼儿教学,仅把游戏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在运用。
因此,教师在保留独立的游戏活动的前提下,在教学中引入游戏,使教学游戏化是实现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对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策略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学习,获得经验,学会与人交往。在幼儿游戏中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幼儿园游戏指导要注重观察。
教师应通过制定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幼儿开展游戏,充分利用游戏的教育作用,减少指导的盲目性。教师的指导应依赖于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运用观察法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做出适当的指导,并制定计划和做记录,以保证幼儿能较好地开展游戏。
1、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游戏活动是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的主体意愿,选择游戏伙伴、内容,决定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即自己决定玩法、和谁玩,以及怎么玩。教师适时适宜的帮助与指导,可以扩展与丰富幼儿语言,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2、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征指导游戏。
幼儿的年龄不同其游戏的方式和种类也不同,对待教师的指导态度也有所区别。在教师组织游戏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区别对待,不可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的意义
(一)、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式
幼儿不能像成人一样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他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只有游戏才能实现这一功能。因为游戏是社会活动的反映,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到游戏中,以游戏这种娱乐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其规律。这样可以减轻幼儿的认知难度,如果让幼儿学习纯知识和理论的东西,他们会感到困难,相反游戏则会带给幼儿快乐,因为游戏是幼儿所喜欢的形式。
(二)游戏对促进幼儿身体发育至关重要
在幼儿期,幼儿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是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机能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此阶段幼儿身体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体育锻炼可以训练幼儿身体机能以外,游戏就是幼儿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游戏带给幼儿的是愉悦的心理,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必须亲自动手游戏才可以进行下去。幼儿游戏就得动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完成,这样就对幼儿的身体进行了锻炼。
(三)游戏是心理健康的保证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许多的幼儿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于幼儿的社交贫乏所致。而在幼儿园游戏教学过程中,幼儿必须相互交流才能保证游戏顺利的完成,所以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保证。对于其他教育科目来说,游戏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可以把其他科目的内容以游戏的形式教给幼儿从而减轻幼儿的学习负担。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获得最大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与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人们十分重视教育观、儿童观的转变,并且更加重视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独特教育作用。
在学前期,游戏在活动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主导活动是指“最适合”儿童发展水平,并最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是推动儿童实现最佳发展的活动。
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还会使儿童产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机能。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游戏统整了儿童的各种活动。只要是儿童自主选择的活动,儿童总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它,就连吃饭、睡眠也都富有游戏的韵味。
来源:幼儿教师网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部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