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闭走向开放
—— 实施《纲要》的新视角
这里的“封闭”和“开放”不是就幼儿园自身而言,而是从宏观地思考幼教、看待幼教的方式来说的。目前的实际情况是, 幼教界在努力地实施《纲要》, 但外界完全不知道我们在忙什么;我们自己也闭门做幼教, 而很少将所做的一切放在外部世界这个大背景中来认识、来思考、来判断、来运作。
幼儿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是国家的事业, 公共性是它的一个重要属性。作为公共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幼儿教育一定是体现国家的意志, 按照国家的规定来运行的, 这也是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属性。
因此, 实施《纲要》绝不应当仅仅被看成幼教行业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需要。诚然, 《纲要》是一个幼教改革的纲领, 但实施《纲要》更是社会构建的需要。我国现阶段的宏大目标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我们应该自觉地认识到贯彻实施《纲要》、改革幼教实践的过程就是在为和谐社会的实现作贡献,并时时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反思看来仅仅是幼儿教育的内部事务。这就是贯彻《纲要》有必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基本含义。下面我想从现实出发来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
面临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变革, 幼儿教育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极大冲击。我个人认为来自三种力量的冲击比较大。
-
一是经济的商业大潮的冲击。整个社会崇尚以钱为本而非以人为本,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发展。
-
二是低俗文化的冲击。许多低俗文化不仅侵蚀着幼儿园教育的内容, 而且侵蚀着幼儿园教育的制度、格调、品位, 使幼儿园出现了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庸俗化现象。
-
三是伪科学的冲击。什么“打造神童”“塑造天才”等, 名目繁多, 花样百出, 其实很多是经济利益的驱动, 并不是真正为了儿童的发展。
社会经济大潮是我们不可抗拒的, 但能否因此就把幼儿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丢弃而将之完全商业化呢? 现在幼儿园按级分类, 好的幼儿园优质优价,收费高一些我不反对, 有些幼儿园差一些, 就低质低价, 这看来是合理的, 符合商业的规律。幼儿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幼儿教育有它的特点, 对此我们还不完全了解, 但是它肯定不能完全按商业规律来操作。
根据幼儿园质量的高低( 绝不仅是硬件质量) 在价格上拉开距离是合理的, 但优质高价并不是幼儿园教育的本质。如果只讲优质高价, 那么低质低价这一市场规则应用于幼儿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一个便宜的商品用一下就坏掉、一个便宜的饭馆服务很差等, 在市场经济下是天经地义的, 但幼儿不是商品! 难道也能够一分钱一分爱, 一分钱一分责任吗? 因为收费低, 对幼儿伤害、漠不关心就是合理的吗? 对一个幼儿终身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难道也像扔掉一个用坏的便宜货那样简单吗?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孩子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有的幼儿园在没有达到标准时收费是低的, 但是它们的质量也是令人揪心的。一个在幼儿教育内部看来合理的管理方式, 一旦放到社会的大系统中, 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和谐。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来评价公共教育系统的道德正当性, 会让我们对这些做法产生质疑和新的思考。
对于建立和谐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提出了一些理论, 其中之一便是: 和谐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调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我觉得贯彻《纲要》一定要着眼于本质的东西。我们能够忘记幼儿教育还是教育吗? 如果不能, 那么在这样的冲击下我们该怎样坚守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呢?
在由全国 15 个《纲要》实验园参加的为这次会议而召开的筹备会上, 我曾经说, 我们不仅要探究幼教内部的问题, 传播这方面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 还要让幼教界达成一个共识, 明确代表国家意志的幼儿教育是什么样的, 科学的幼儿教育是什么样的, 唱响主旋律, 这是核心的东西。
我们提出了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一定要“唱响主流旋律, 坚守核心价值, 体现先进理念, 展示科学实践”, 回头在这个会上大家可以看到各实验幼儿园的初步尝试。幼教界应朝着《纲要》所规定的方向前进, 在这个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再来思考自己可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什么贡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玉林教授撰写的《 2004 年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上谈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教育应当为社会的发展展示什么? 这个问题确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社会不平等急剧扩大的过程中, 教育怎么去缩小而不是去扩大这种不平等? 教育怎样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认为幼儿教育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应该坚守公共性、公平性、科学性、以幼儿发展为本等核心价值。只有这些价值保持强势, 幼儿教育事业才能与时俱进, 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 科学的幼儿教育必然是与时俱进的, 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但绝不是肤浅的时尚。幼儿教育可以在形式、内容、运作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变化, 但是核心价值不能变。它的基本元素, 如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身心发展规律, 与成人建立富有激励性的个性化互动, 家园社区的良性合作, 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等只会强化不会消亡, 《纲要》就是瞄准了这些基本元素。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努力追求《纲要》所提出的目标, 还要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我们行业的贡献。所以, 我希望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 行政、科研、幼儿园等各级部门的所有措施、行为都能从社会和谐发展这样一个角度来进一步地考虑。
再有, 我国正在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 这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相关的。幼儿教育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现在幼教界有一种追求豪华的倾向, 追求超标准、超高级的物质装备, 为什么要这样呢? 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吗? 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吗? 是中国社会的特点吗? 这样的高消耗必然带来高收费, 高收费必然带来社会的不和谐。对社会资源这样的高消耗并不合理。我们总说要把最好的东西给儿童。什么是最好的东西? 仅仅是物质的吗?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报告中提到: 义务教育不是富人群体显示财富的舞台。我认为幼儿教育也是如此。有些条件好的幼儿园已经成了某些家长显示身份的舞台。现在社会阶层出现了早期分化的倾向, 在这个问题上幼儿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不是收费越高, 投入的钱越多, 教育质量就一定越来越高呢? 我觉得不是。就办学条件与学习质量的关系来讲,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曾做过一个研究, 发现一定数量的投入是必须的, 在一定条件下的科学投入能改善办学条件, 满足合理需求, 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但并不是投入越多办学质量就越高, 到一定程度后, 过度投入反而会使学习质量停滞不前甚至下降。学校的氛围、风气、生活方式和观念等, 对儿童来说都是重要的教育,不合国情的豪华、奢侈的贵族化教育会给儿童的精神发展带来恶劣的影响。我们应该把节约的观念、精神纳入到教育中去。大家可以看到这次经验交流有一块很重要的内容是“创造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不仅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 如海南、贵州、江西的幼儿园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努力发掘自己的资源, 因地制宜, 因陋就简, 用低成本帮助儿童获得了最大的发展。同时像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低成本、高质量的生动事例。这表明, 节约、低成本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而是一种观念、一种作风、一种精神。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的一段话可以用来衡量我们实施《纲要》的一些做法是否正确, 他说: “现在任何一项进步,如果你不把资源、环境、人文等东西综合起来看, 你就无法说它是真的进步还是假的进步。”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都必须这样来思考问题, 应看到并非只有贫穷的地方才需要节约, 也不是说贫穷的地方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在倡导节约型社会的今天, 如果经济不发达、缺乏良好物质条件的地区也能搞好幼儿教育, 就更符合国情, 更有推广价值。我不止一次地陪外国专家参观中国的幼儿园, 有若干次他们在参观了一些条件相当好的幼儿园之后问我: “中国幼儿教育有必要搞成这样吗?”我们贯彻《纲要》不能只看物质层面, 一定要注意办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虽然我不排除如果钱用得合理、用得专业, 高成本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 但这不是中国现实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所允许的。低成本、高质量才是我们倡导的, 它能为广大并不富裕的、低收入的工薪阶层甚至更贫穷的民工子女提供实实在在的精神领域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说, 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先进的观念、精神, 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品质具有更重要的精神价值。有一本书叫《价值观影响人类的发展》, 书中写到哈佛大学曾对韩国和加纳做过一个调查研究: 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等许多方面条件都高度相似。但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 加纳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及韩国的 1/15 。这说明经济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 精神、观念更重要。我们贯彻《纲要》一定要围绕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充分认识办低成本、高质量幼儿教育对社会、家庭和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我觉得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进一步贯彻《纲要》所要探讨的问题。目前在这个问题上, 幼儿园还基本上处在利用废物、自制教玩具、挖掘社区资源等水平上, 这是不够的。在瑞吉欧, 他们建立起了一种节约型社会幼儿教育的机制, 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文节选自《幼儿教育》杂志。关注本号即可不定期获赠海量免费幼教资源。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您给大家带来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外幼教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