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幼师资源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DQ0MzU4OQ==&mid=2247586738&idx=1&sn=02dbbe6d4202d25cb80191ad63bccd4c
家园双方明确幼小衔接应衔接什么,该 如何衔接”,至关重要。幼小衔接正确的姿势是学科知识零起点,而习惯、能力、品质等的准备则要“弹药充足”。具体来说,优化幼小衔接应做好以下几点:
幼小学段需要“长程”衔接, 以实现平稳过渡
通 过 对 已 有 研 究 者 对“ 幼 小 衔 接”内涵的分析发现,虽然此概念 有广义及狭义之分,但都明确“幼 小衔接”是儿童实现从学前教育到 小学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过程。
陈帼眉于 1998 年就提出儿童在幼 儿园和小学之间有一个过渡期,她 称这一过渡期为衔接时期,并指出 这一衔接时期中,幼儿园和小学两 个学段的极端特点会同时并存,互 相交叉。
2000 年以后,多位研究者 都从不同角度对“幼小衔接”这一 概念进行了论述,均认同“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教育阶段之 间的平稳连接与过渡,重点是指儿 童在接受幼儿园教育后期到接受小 学教育前的过渡时期。
“幼小衔接” 是儿童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经历和完 成的过渡阶段,我们不能只从“教 学目标”的角度希望儿童在短时间 内获得上小学需具备的各项能力, 而应该用一种“长程”衔接的思想 来培养儿童的各项素养。
在实践中 要 打 破 单 一“ 领 域 / 学 科” 的 传 统 界限,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培养儿 童的独立自主能力、问题意识、批 判思维、合作精神等,实现幼小学 段儿童在核心素养发展下的连贯与 衔接。
衔接什么, 如何衔接需要秉持儿童视角
对于“幼小衔接”需要从哪些方 面进行衔接的研究有两种体系。
一种 是自上而下的从成人视角提出为顺利 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这一阶 段应着重培养“有准备的儿童”。
这 种“准备”主要体现为儿童要在这一 阶段中做好对未来学习的准备,包括 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改变等的准备, 还要做好对学校的准备。
这种观点强 调儿童需在这一阶段适应小学教育所 需的技能,掌握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前 知识”体系。
另一种是有研究提出这些研究从本质上把儿童当成不成熟或等待被成 人“教化”的人,认为儿童若要顺利 实现“幼小衔接”,需要“强化”某 些方面的发展,这种“强化”多忽略 儿童自身所拥有的经验准备、行为习 惯、发展水平、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状 况等,并进一步指出“如果要真正达 到对幼小衔接的正确全面认识,是离 不开对儿童的经验和期待的深入理解 的”。
在这种理论倡议下,出现了与 前者截然不同的研究思路,提出并开 展了自下而上的儿童视角的衔接研究。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关注的 核心问题是幼小衔接这一过程对儿童 意味着什么,对儿童来说是怎么样的。
“多向互动”,建构幼小衔接保障机制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我们提供 了看待儿童教育的新视野,该理论表 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对 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美国国家教 育目标委员会(NEGP)就提出了以 生态学视角来看待幼小衔接的观点, 建立了儿童入学准备的生态学模型, 提出要顺利完成“幼小衔接”需要多 方都做好准备状态,具体包括儿童的 准备状态、家庭和社区的准备状态和 学校的准备状态。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 与发展都不能脱离社会而深入进行, 儿童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可能独立于他 人而发展。对于处于“幼小衔接”这 一过渡期的儿童来说,将有三个微观系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即幼儿园、 家庭、小学,这三者通力配合协调, 密切联系,才能为儿童顺利地完成“幼 小衔接”做好准备。
幼小衔接渐进性、 全面性、双向性、长期性的存在,需 要幼儿园和小学、家庭等都以儿童为 中心,彼此沟通,建立相应的教研互 动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师资培养机制、家园合作机制等,实现真正的相互 衔接。
课程衔接是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途径
秦振飚在其研究中提出,教育的 衔接要求作为教育载体之一的课程的 衔接,幼小衔接最终还需要借助幼小 衔接课程的建构和实施来落实。这一 观点得到多位研究者的支持,并对幼 小衔接课程进行了探索。
杨晓萍认为 一个良好的幼小衔接课程在建构时需 要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 及评价等五方面着手 , 并提出了“五 化”衔接理念,即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统整化;课程实施活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通过梳理目前关于幼小衔接课程的研 究发现,虽具有理想化的幼小衔接课 程的理论探讨及美好设想,但在实践层面的调查结论依然不尽如人意。
现 阶段由于缺乏基于对完整儿童解读、 基于儿童连续性发展、基于儿童身心 发展规律的幼小衔接课程,使得在实 践中如何通过课程衔接达成有效的“幼 小衔接”成为“空中楼阁”。因此, 在实践中急需基于完整儿童、基于儿 童连续性发展、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 律的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版权说明
本文系教师荐稿作品,感谢原创作者的付出与辛苦。投稿或侵权请联系微信:twhztx。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外幼教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