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作为幼儿教师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一)学习环境的变化 幼儿园的教室与活动室,一般都会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幼儿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如各种区角以及活动设施),还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为幼儿创设了积极、轻松的学习氛围。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黑板,座位固定,没有自由的区角、玩具柜等,对幼儿缺乏吸引力。 (二)活动形式的变化 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和玩具,每天的户外活动也都是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但是进入小学一年级以后,课间休息和游戏的时间是很短的,每天上课的时间也增多了,平均一天会有四到六节课,每节课是四十分钟。上课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无论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学好规定课程。 (三)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园一般是固定的两三位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地照顾幼儿,并参与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亲密、融洽。小学有各科老师,他们的精力注重于完成各科教学大纲,注意教学进度、作业批改以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的生活关心较少,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大多也仅局限于课堂上,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会感到压抑和生疏。 (四)教学方式的变化 幼儿园知识的传授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教学具有直观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是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需要学生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以上几个方面说明,幼儿教师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些变化将给幼儿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温馨贴士:幼儿园老师可以与小学老师座谈,了解历届幼儿升小学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幼儿园需要主要的幼小衔接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做好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一)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1.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活动规则,培养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 2.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教师要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教师信任你,才会给你布置任务,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3.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教师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特别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劳动观念,请家长配合幼儿园的目标要求,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摘菜等。 4.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从小事做起,如教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虽然看起来很小,却有利于创造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5.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场所。教师应主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细节上入手,如幼儿自己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时,让幼儿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在活动中,特别是自由活动,教师应尝试着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 6.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教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如告诉孩子,不要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另外,教师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7.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了减少幼儿入学后对环境的陌生感,幼儿教师可以对教学做一些相应的调整。教师既可以适当减少幼儿活动、游戏的时间,又可以让幼儿与小学生交流,观察他们做作业的情况,从而激发幼儿想上小学的强烈愿望。这样,教师帮助幼儿从思想、习惯和认识上逐步过渡,幼儿入学后就比较容易适应小学环境。 (二)发展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但是幼儿教师千万不能进入让幼儿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幼儿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抽象符号操作等。 另外,教师尤其要注意对幼儿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如让幼儿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书写等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以利于幼儿以后能够适应小学上课的时间要求。又如教师可以多给幼儿讲一些故事、童话、诗歌等文学作品,帮助幼儿养成静坐、倾听的习惯,为他们入学后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其他学习适应也不容忽视,如教师可以教幼儿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转变班级工作方式 教师在班级组织工作中要实现三个转变,以适应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具体如下: (一)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的“突变”现象 大班末期教师要适当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增加看图书、做手工等安静活动。教师应有计划地指导幼儿阅读,使幼儿学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有顺序的看书,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书写能力和正确的握笔姿势。另外,教师应尽量减少用游戏、读写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多进行口头教学,如猜谜语、找错等,促使幼儿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二)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 为了帮助幼儿适应上学后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大班末期,教师要从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过渡到幼儿体质的锻炼,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体育竞技的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如晨练时进行空气浴等。 四、认真做好幼小衔接中的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要非常重视做好家长工作。 (一)针对家长中的认识问题,召开家长会和举办专题讲座 教师应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介绍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大班学期工作计划以及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还可以成立家长学校,请幼教专家来园讲课,使家长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作用 “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窗口。大班末期可以设立幼小衔接专栏,根据目标有计划地选择和更换内容,让家长在小小的“家长园地”中,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努力。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文化人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