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讨论过渡环节的组织策略前,我们对过渡环节应有正确的认识。过渡环节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过渡环节是指幼儿上幼儿园逐日间的衔接,或在园时结束上一个活动进入下一个活动之间的间隙。比如:幼儿到园和离园的环节、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 的转换、活动和餐点之间的过渡等。两个活动之间形成过渡环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前面的活动和后面的活动在空间上需要移动,比如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转换、室内和户外的转换。
在空间转换中,由于每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幼儿的行为习惯以及教师组织策略的不同,就会出现转换顺序的先后和转换速度的快慢。如果接下来的活动需要大家统一时间开始,那么这里就会出现一个过渡环节,比如幼儿进班后要一起排好队去户外开展活动,就会出现过渡环节。
二是由于同一空间中的两个活动所需的环境和设施不同。
比如集体活动后幼儿进入区域活动,如果活动室空间有限,需要移动室内设施重新设置区域环境和材料,就会出现过渡环节。再如区域活动后幼儿准备进餐,受洗手间设施条件所限,幼儿需要分批洗手,这时也会出现过渡环节,若幼儿洗完手但开餐准备还没有做好,那又会出现过渡环节。
可见,过渡环节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日程表上通常不会标识出来,教师也不会对此作充分的计划和准备,所以幼儿在这些环节可能会 出现无所事事的所谓“消极等待”的情况。此外,过多的过渡环节也意味着活动转换频繁,幼儿的探究、交往和表达就无法获得充分的时间保障,很难获得需要较长时间才可能发生的深度学习的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什么是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两者有什么关系?什么是消极等待?一日生活安排是否合理会影响过渡环节的数量,如前文所言,幼儿需要在不同的空间进行转换,那么整个上午就会被分割成许多小块的活动时间,需要统一开始的集体行动多,过渡环节就多。幼儿像走马灯一样在一个个环节中转换,不断被催促,无法真正投入到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性游戏活动中去。
哪些集体行动是不必要的?可不可以减少?假如幼儿入园后知道去哪个场地参加晨间锻炼,假如晨间锻炼和户外游戏合并,幼儿入园后就有较充分的时间 进行户外活动。户外活动结束后回班,这个过渡环节或许是必不可少的,假如回班后的幼儿可以自主地进入洗手、小便、喝水、早点等生活活动环节(这种自主来自幼儿对班级常规的了解,比如轮到哪组先洗手、哪组进行清洁服务、哪组照顾自然角,可能还有一组幼儿可以坐在小椅子上休息一会儿。先洗完的幼儿就可以去用早点,用完早点的幼儿可以进入预先选择的区域进行活动),室内播放着有益于平复兴奋神经的柔和音乐,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忙碌。我们会发现,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环节。我们可能会觉得这种场景只有大班才有可能出现,实际上幼儿的自主是逐步养成的,如果小班不给幼儿自主的机会,一直由教师“抓”着幼儿的注意力, 采取集体性质的各种行动,幼儿会养成被动等待教师指令的习惯。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讨论,就是消极等待。既然有消极等待这个说法,也就意味着有积极等待。等待尽管看起来只是外在行为的表现,但会有不同的内在心理倾向。积极等待和消极等待的分野在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适应。在某些情境下,比如图书角有一本幼儿非常喜欢的图书,A幼儿正在阅读,B幼儿也想阅读,这时候B可以选择别的游戏,也可以选择在一旁等待A读完这本书。如果B选择了后者,他就是一种积极等待,老师不应看他“无所事事”就认为他消极等待。所以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是消极等待,都会造成时间的隐性浪费。反之,教师时时都在组织活动,掌控着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根本没有主动选择的可能,看起来幼儿都在“动”,事实上很可能并没有真正调动起幼儿思维 的主动性,这种情况会造成真正的时间隐性浪费。
案例中卡卡在洗手环节观察着盥洗室门口人流量并提醒别的幼儿去洗手,如此“心系”餐前洗手环节,正是他积极参与的表现。教师认为卡卡的行为不妥,可能是教师对于过渡环节的意义和对消极等待的理解存在偏误,值得反思。再者,我们常说一日活动安排需要动静交替,除了出于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疲劳等生理特点的考虑外,从幼儿建构经验的角度看,幼儿需要一些看似“白白放过”的时间将前面经历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片段化信息在大脑中加工、整理。在这个时间段中幼儿可能自言自语、可能“发呆”“傻笑”、 可能手里随便摆弄一个东西,看起来漫无目的,但他可能沉浸在自己的假想游戏中,大脑正在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将新经验同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只有教师真正带着好奇走近幼儿,倾听幼儿,才有可能发现幼儿的世界。
那么,一些必要的集体行动的过渡环节,教师可以怎么来计划组织,以更好地实现该环节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呢?
适用于室内外转换的过渡环节
集体行动的过渡环节需要教师组织,如排队上下楼梯。教师组织的目的是避免幼儿无序行动导致混乱及其他不安全的情况 发生。在此环节中教师希望幼儿都参与到有组织的活动中,需要一些方法引起幼儿注意。如教师召集幼儿排队,可以采用分类法来进行,分类的方式可以按性别、 头发长短、衣服颜色、鞋子式样等。
要求幼儿在行进中保持安静等较为稳定的状态是不现实的。为了不影响到其他班级的活动或避免造成相互间的冲撞等,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比如学小猫走路、学宇航员爬山等。
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在室内外转换的环节中巩固或拓展集体活动或区域活动中幼儿获得的经验。比如数步数、数艺术品、数门等,观察颜色、形状、声音、 文字符号等。
从户外回班时也可以提前给幼儿一个任务,比如请幼儿想象一下他们回到室内可以跟大家交流什么好玩的事情,或者日志上要画什么有趣的图案。也可以 结合接下来要进行的集体活动或区域活动内容给幼儿埋下一处伏笔,比如透露一下区域投放了新材料,请幼儿猜一猜。
适用于室内的过渡环节
当一个活动完成时,下一个活动的环境和材料应已准备好,比如幼儿休息或 者吃好午饭,这时图书或材料已经提前准备好,幼儿可以自主地投入活动。这样可以减少幼儿等待、教师必须组织的情形。
集体活动前的过渡环节一般需要教师组织,跟随音乐律动、手指游戏或是讲一个简短的故事,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都可以使这个环节富有吸引力,迅 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室内活动间的过渡环节也可以组织幼儿尝试通过瑜伽体式练习,比如山式、树式、猫式、眼镜蛇式等练习深呼吸和平衡,或者给大脑一个冥想的片刻,会让幼儿注意力更加集中。
回到案例中的餐前活动可以怎么组织?这是洗手和午餐间的转换,如果时间安排合理,洗完手的幼儿可以自主地去盛饭和打菜,就不存在洗完手便无事可 做的情况。由于卫生间设施条件的限制,幼儿需要排队洗手,在位置上等待的卡卡如果在关注现在是第几组了、接下来会是第几组,并提醒下一组小朋友去洗手,他实在值得老师给他一个大大的鼓励,他自然而然可以成为洗手环节的“金牌管家”,只不过他不是监督而是提醒,他不是管人而是为人服务。这样的鼓励会激励别的小朋友也来争当这个“金牌管家”,什么方式的提醒更为大家欢迎可以作为最佳“管家”的评价标准,这是发展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良好时机。其他幼儿之所以需要提醒,可能他们有更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有时候是有幼儿请大家猜谜语,有时候是幼儿拿着今天的食谱在给大家介绍,有时候是小朋友在跟大家分享自己在某个区域中的活动成果,有时候是老师在给大家读故事,有时候就是在闭目养神或小声说话……
合理的一日生活安排可能会让人最低程度地觉察到过渡环节的存在。过渡环节的存在只不过是因为前后两个活动需要转换才出现的,无须对过渡环节进行过度的价值挖掘。
关注“幼教论坛”公众号:回复 名师课堂 领略更多名师观点
推荐阅读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欢迎您投稿youjiaoluntan@yeah.net,分享给更多人。编辑:幼教论坛ID:youjiiaolu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