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名师课堂|黄书光:回归人本——陈鹤琴、陶行知办学实践探索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收录于话题

#名师课堂

名师课堂|黄书光:回归人本——陈鹤琴、陶行知办学实践探索-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名师课堂|黄书光:回归人本——陈鹤琴、陶行知办学实践探索-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黄书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

陈鹤琴和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们在幼稚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美国留学相继归来后,他们以非凡的毅力在各自的教育实践领域开疆辟土,创办了令后人仰慕不已的南京鼓楼幼稚园、晓庄师范实验学校、重庆育才学校和江西幼稚实验师范学校,并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创构了特色鲜明的本土化教育理论一"活教育"与"生活教育",对当代如何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经验和创造性地结合中国国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教育家办学之原动力:秉持大爱精神与植根儿童命脉

教育家办学取得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教育家在其漫长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大爱之精神气度和植根儿童命脉之本体追求。在这方面,陈鹤琴与陶行知堪称教育家办学之典范。

陈鹤琴办学之所以备受称赞,固然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机遇和条件,但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纯爱儿童的真心和诚心,有一种在任何艰难困苦环境下都首先挂念着儿童是否快乐和健康成长的教育家性格。他曾深情地说:"我是喜欢儿童,儿童也是喜欢我的。我还是学教育,回去教他们好。"⑴正是凭着对儿童出自内心的爱,陈鹤琴以常人难以承受的顽强毅力投身充满挑战的儿童教育世界之中,他通过对长子陈一鸣及鼓楼幼稚园小朋友的一天又一天的观察、实验、琢磨、反思,写出了具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等著述,以至于陶行知惊叹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着实"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称该书是"中国做父母的必读之书"。[2]陶行知曾应陈鹤琴的邀请为中华儿童教育社谱写《教师歌》,在这首教师歌中陶行知特别指出:你要到小孩子的队伍中来,才能真正地发现、了解和解放小孩,而更为重要的是要"信仰了你的小孩",甚至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孩"。事实上,陈鹤琴就常常把自己变成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深受学生爱戴。每次举办师生"同乐会"时,陈鹤琴总是乐于表演他的精彩绝活一"我是一个小兵丁","他以手杖为枪,举枪、瞄准、射击……动作天真活泼,稚气逗人,台下观众迸发出雷鸣般的鼓掌声。"

早在担任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期间,陈鹤琴就密切关注租界区华人子弟的受教育权利问题,不遗余力地为华人学校争取办学的经费补助。1935年,他郑重地向社会发出宏愿,写道"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都能够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4]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上难民儿童骤然增加,难民儿童教育问题很快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此时,陈鹤琴经常深人难民聚集地调研,与芦棚中的难民亲切交流,尽力解决难民的日常生活和教育问题。曾与陈先生一起从事难民教育的倪海曙回忆道:那时,陈鹤琴"经常出人难民收容所的芦席棚,和蔼可亲地和难胞讲话,有时还亲自教课。正是从先生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教育家,看到了真正教育家的崇高形象。先生的纯朴,使人常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感觉。"5]

当爱国进步学生遭到国民党政府无端开除时,陈鹤琴更是不计个人安危,表现出"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他说"这样的学生,我是要的。"[6]同样,当其心爱的实验学校遭遇危难时,陈鹤琴始终与学生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发誓与学校共存亡。1944年,由于曰军野蛮侵略的步步升级,其"活教育"实验基地一江西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被迫开始了壮烈的南迁,从泰和文江到赣南梅林,再到广昌饶家堡,陈鹤琴和师生们饱尝艰辛,历尽磨难。作为一校之长,陈鹤琴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常常是断后借粮,主动承担了流亡中最重要的决策和最困难的事务。与此同时,陈鹤琴十分注意沿路密切联系群众,努力开展战时状态的教育革新,随时播撒"活教育"种子,务使之在国难中进一步生根、发芽,以扩大其在民间社会的实际辐射和影响力。

抗战胜利后,江西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本当与陈鹤琴一起回到上海,继续开展"活教育"的进一步实验。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意见分歧,无暇顾及学校回迁。陈鹤琴一方面据理力争,另一方面则对幼师学生道出自己的内心告白"我是你们的校长,也是愿意欤着你们奔走于荒漠间的骆驼。尽我的力,愿为你们寻找可以使你们休息、学习、工作、发展的绿洲。只要我存在一天,我对教育事业,对你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我要斗争下去。"[7]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就是一种对学校、对学生乃至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大爱无疆之气度,是一种视事业如生命的知识分子情怀,是"一切为了儿童"种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的现代教育家办学精神。

与陈鹤琴一样,陶行知始终以"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去善待每一名学生,善待每一名平民子弟,自觉抵御名利诱惑,坚守本土化与平民化的办学立场。在陶行知看来,教师的快乐与名利无关,其"无限之乐"就乐在其育人的过程本身。他说"现任教育者,无不视当教员为苦途,以其无名无利也;殊不知其在经济上固甚苦,而实有无限之乐含在其中。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目视后进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何如耶!故办教育者之快乐,当在手续上,而不在其结果之代价。"[8]既然学生成长就是教师快乐的源泉,教育者理应"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关爱其忧戚苦乐的情绪变化和全人格的身心健康发展。陶行知说"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故开办学校、聘请老师无一非为学生也。若无学生,焉有学校?既无学校,焉有教师?然则教师与学生,焉可无同情耶?同情谓何?即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而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也。"[9]当陶行知感受到现实教育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贵族化、越来越外国化时,他颇能坚定志向,极力维护其平民化和本土化的教育立场和办学方向。他说"我本来是一个中国的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地把我向外国的贵族的方向转移……好在我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我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最中国的'留学生。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10]

陶行知留美回国之后即在南高师任教,他本可以在大学里继续过着其相对优越而丰裕的生活。但是,当发现"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时,他忧心如焚,深知"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六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民下地狱"。[11]为此,他抱定"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志向,毅然离开大学,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和农民一样的布衣草鞋,来到南京郊外的乡村,创办晓庄实验师范学校,意图通过新型的乡村学校带动中国乡村教育建设和乡村社会改造,"为中国教育找条生路,为中华民国找条生路"12]。经过陶行知及其同仁们的百般努力和不懈奋斗,晓庄学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即引起全国教育界的关注,甚至备受美国学者克伯屈的赞誉。他说"我看这个学校,负有特殊的使命,就是要研究用哪种教育,才合乎乡村需要,使能引导乡村,适合现在的变动……如大家肯努力,过一百年以后,大家要回过头来,纪念晓庄!欣赏晓庄!这就是教育革命的策源地。"[13]而晓庄学校之所以产生并能够取得一些成绩,都源于教育者有一颗"捧着一个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真爱之心,它是教育家办学的内在动力。陶行知这样写道"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他爱人类,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晓庄三年来的历史,就是这颗爱心之历史一这颗爱心要求实现之历史。有了爱便不得不去找路线,寻方法,造工具,使这爱可以流露出去完成他的使命。流露的时候,遇着阻力便不得不奋斗--与土豪劣绅奋斗,与外力压迫奋斗,与传统教育奋斗,与农人封建思想奋斗,与自己带来之伪智识奋斗。这奋斗之历史,也就是这颗爱心之历史。"14]

事实上,不只是南京晓庄学校,陶行知后来创办的重庆育才学校,同样源自于其对普通学生、对国难中难童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爱。在长期的普及教育工作中,陶行知发现许多"穷苦孩子有特殊才能"者因为得不到适当的培养而枯萎,这种情况在国难期间显然更为严重。正是为了这些人才幼苗,使之能够同样享受真爱的雨露,得到适当的培育,他决定创办一所独具特色的实验学校一育才学校。然而,从学校创办伊始,便磨难不断,不只是有办学经费上的经济困扰,更有国民政府的种种政治压力,但陶行知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怀着对"人才幼苗"的深切真挚之爱,以理性达观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泰然处之。他在日记中写道"强盗可把学校抢掉,政府可把学校封掉,我自动把学校解散决是不可思议。"[15]与晓庄学校一样,育才学校的历史同样充满着奋斗的艰辛与坎坷,是陶行知及其同仁们"爱心历史"的进一步扩展延伸,其对"人才幼苗"的真挚关切反映了其一贯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之儿童本体发展诉求。

二、教育家办学之旨趣:教育本土化与现代化求索中的人本精神

陈鹤琴和陶行知有着十分相似的留美求学背景,回国之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投身于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的艰难探索之中。虽然其实际探索领域的侧重点不同,但坚持改革实验和理论思考的"人本"旨趣,则是他们共同的致思方向和本体追求。

陈鹤琴1919年8月回国之际,正是五四运动高涨之时,他很自然地投身"五四"新文化和新教育运动的洪流中,以其独特的方式致力于教育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革新实践,包括引进西方的教育测验与教育统计学、对幼儿进行严密的科学观察与实验、编写《语体文应用字汇》等。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陈鹤琴渐渐发现不少人热衷于对科学知识的追逐,却忘记了"做人"的根本,社会上出现了公开的"科学"与"玄学"之论战,这些反而促使他愈益专心地观察与研究儿童,发现"未达学龄的时期,从心理上看来,是养成习惯的基本时期,也是树立人格的基础时期"[16]。因此,他极力主张"做人"的良好习惯与技能理应从小培养。经过其鼓楼幼稚园实验的反复验证,陈鹤琴提出了一份较为科学的《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其后,陈鹤琴继续在南京与上海的基础教育领域不断探索,与世界新教育潮流保持一致并同步发展,努力将科学与民主精神融人其本土教育的改革实践,在新教材编写、新课程推进和新管理探索等方面都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需要指出的是,陈鹤琴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始终把"做人怎样做",作为其教育探索的核心。他在《工部局小学校歌》中这样写道:"我的学校,教我们做人怎样做?团结活泼,做事勇敢,清洁健康,生活快乐,遵守纪律,和气且恭敬,爱国爱人还要爱学问。"[17]在这里,陈鹤琴对"做人"教育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刻阐发,既汲取了尊重儿童天性和主体意识的生活教育精神,又融合了"和气且恭敬"的儒家教育智慧,从而将"爱国爱人"与"爱学问"有机汇通,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弘扬与传承。

随着本土化教育改革的推进,陈鹤琴来到江西泰和县文江村,创办江西幼稚实验学校,他对"如何做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又有了新的思考。特别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民族灾难的不断加深,陈鹤琴越来越注重将"做人"的问题与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提出不仅要"做人",还要"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说:"中国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遇,人民生活的艰辛,有如水深火热,但亦正因为如此,每一个人都负荷了一个历史任务,那便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争取民族独立;对内肃清封建残余,建树科学民主,这便是中国人当前的生活内容与意向,而活教育就在要求做这样的中国人,现代中国人。"[18]而要做这样的"现代中国人",就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五个基本的条件,这就是:健全的身体、建设的本领、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和服务的态度。事实上,这"五个条件"实际上也是当代中国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五大核心素养,特别是其中的"创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仍然是全球化时代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体悟。

与陈鹤琴相契合,陶行知回国之后同样热衷于教育民主化与教育科学化的时代新潮,对"五四"新文化与新教育运动持肯定、赞赏和支持的态度。他不仅在大学里自觉传播和践行新教育理念,积极参与编写有助于普及教育的《平民千字课》,热心引进杜威生活教育理论,致力于中国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构,而且投身中国教育改进社的实际活动,以科学和民主精神引领中国教育领域的诸多变革。但几年实践下来,陶行知渐渐发现中国教育改革,特别是乡村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错位了",他深感痛心。因为当时的新式教育并没有造就出他所期望的新型本土人才,反而"制造出"许多不能适应农村生活的高等游民,为此他立定要通过晓庄实验学校,重建乡村教育秩序,以培养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社会改造的精神"的时代新人,并借此对中国以乡村为基础的社会进行根本改造。很显然,人的现代化是陶行知开展乡村办学实验的核心目标,也是其从事教育本土化与现代化改革的重心之所在。

与陈鹤琴一样,陶行知特别关注教育现代化动变中的"做人"问题。他十分明确地指出其所提倡的"生活教育",乃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和"吃人的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生活","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说得更清楚些是:教大众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19]在陶行知看来,"做一个现代人"、"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当然要与时俱进地掌握现代知识、技能与方法,并勇敢地参与现代生活、感受现代问题,进而开发现代文明,融人"川流不息的现代化"之社会变革,实现"长久的现代人"与"川流不息的现代化"社会之协调共进。他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落伍者了。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的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20]在这里,陶行知所说"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及其所具备的条件,与陈鹤琴倡导的"现代中国人"及其五个条件,虽然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充分注意到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以及与人的现代化之间的深刻关联,其深层的价值意义至今仍不乏启迪之功。

三、教育家办学之路向:"中西融通"与凸显办学路向的文化自觉

陈鹤琴和陶行知都深受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熏陶,也都在本土的新式学校和教会学校受过教育,同时他们又结伴留美求学,系统接受西方大学教育的严格训练,对中西方文化教育有着切身的感受和体悟。为此,他们较能理性地对待中西文化教育的优缺点,提倡中西文化教育的汇合融通和学术创新,并藉此形成其教育探索的"文化自觉",从而合理地定位自己的办学路向。

陈鹤琴并不隐讳其"活教育"理论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影响,特别对杜威教育理论的反传统立场十分赞赏,对其"实验的精神"尤为关注。1926年,他这样写道"最近的教育思潮是注重实验,这是从美国实验主义派的哲学来的,杜威、弥勒等主张得最有力……其实,从实验所得的结果来看,实验主义确实比较来得适用。幼稚教育是各种教育中之一种,当然也应该依着实验的精神去研究。"[21]事实上,其首创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即是出自"实验"的初衷而创办;同时,也是基于"实验精神"而进行连续不断地由"散漫期"、"论理组织期",再到"大单元中心制期"之三期探索,从而得出中国化幼稚教育探索的真知灼见:"幼稚园的设施,总应当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至于那些具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的条件。"[22]其后,他在上海、江西办学期间,同样融人欧美新教育潮流,并再次以实验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创办江西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进行集中且系统的"活教育"实验,凸显了其"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本土文化自觉,实现了域外教育理论的中国化改造和创新,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教育理论。

陈鹤琴也不隐瞒其对传统教育弊病的无情批判,"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即是针对传统唯书本至上、唯教师权威、唯课堂中心的"死教育"。但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教育的合理因素。以私塾教育为例,他认为是优缺点参半,指出其"因材施教"、"个别教学"、"行重于知",与正在流行的欧美新教育精神完全一致,"我们应当采用,并发扬而光大之;但是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于现代的情形了。"[23]又如,家庭教育,陈鹤琴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家长式专制作风有过严厉的批评,指出"父严子孝,法乎天地"的旧家教信条,"其实他们的观念是不对的。做父母的要使得子女畏敬,并不是以严厉而能够得到的,需要在行动上、举动上处处能够使做子女的佩服你、尊敬你,那么做子女的就不约而同的会畏敬你了。"[24]他批评所谓"规矩很严"的家庭教育,要求子女要事事唯"父母意志"是从,结果常常将活泼的小孩子压制成"萎靡不振、具体而微的小成人"[25];但同时,陈鹤琴十分肯定中国传统读语"教儿婴孩"的先见之明,赞赏"孟母三迁"的明智选择,对《颜子家训》中所言的"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深为敬意和激赏,称"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26]很显然,陈鹤琴颇能比较互鉴中西教育的利弊得失,继而进行理性的文化审视,从而引领中国教育变革的正确方向。

与陈鹤琴默契,陶行知同样没有否认杜威教育理论对其"生活教育"学说的影响,他也很看重杜威的教育实验精神,相继创建了南京"晓庄实验师范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这些学校都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实验基地。他并不反对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对外来的真知识持"竭诚欢迎"的态度。同时,陶行知又特别反对盲目地"仪型他国",更反对全盘洋化或西化。他说:"反洋化教育的用意并不是反对外来的知识。我们对于外洋输人的真知识是竭诚的欢迎。但是办学校一定要盖洋楼、说洋话、用洋书才算真正的学校,那可不敢赞同。"[27]在他看来,对于西方教育经验,一定要保持理性博大的胸怀和自由达观的心态。他说:"至于外国的经验,如有适用的,采取他;如有不适用的,就回避他。"[28]而是否适用,还是要回到火热的生活教育现场与本土教育实践中进行必要的历练和检验。

同样,陶行知对于传统的"老八股教育"、"伪知识教育"、"升官教育"、"礼教吃人教育"不乏猛烈的批判,但他又明确表示:"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我们对于中国固有之美德是竭诚的拥护。"[29]强调对中国传统教育经验,同样也要以其是否"适用"为转移,他说:"本国以前的经验,如有适用的,就保存他;如不适用,就除掉他。去与取,只问适不适,不问新与旧。"[30]特别值得肯定的是,陶行知善于活化传统教育经验,并结合特定时期的当下生活教育实践,进行创造性的理论转化,使之获得与新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学术蕴涵。如他把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创造性地诠释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的幸福……人民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人民的亲人,是必须亲近,打成一片,并肩作战。‘止'是表示瞄准的意思,一切所教所学所做所探讨,为的都是人民的幸福。人说育才好比是一个‘小大学',即使育才长成了个十足的大学,也是一贯的要根据这个道理去办。"[31]不难发现,陶行知"中西融通、古今汇合"之道饱含着理性的智慧创造,有着十分敏锐的文化自觉,从而保证了其"生活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办学道路的正确发展方向。 

关注“幼教论坛公众号:回复 名师课堂 领略更多名师观点

名师课堂|黄书光:回归人本——陈鹤琴、陶行知办学实践探索-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推荐阅读

名师课堂|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审议的内涵、意义与形式

名师课堂 |幼教名师大课堂合集(三)

名师课堂 |幼教名师大课堂合集(二)

名师课堂 |幼教名师大课堂合集(一)

名师课堂|黄书光:回归人本——陈鹤琴、陶行知办学实践探索-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名师课堂|黄书光:回归人本——陈鹤琴、陶行知办学实践探索-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欢迎您投稿youjiaoluntan@yeah.net,分享给更多人。编辑:幼教论坛ID:youjiiaoluntan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论坛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名师课堂|黄书光:回归人本——陈鹤琴、陶行知办学实践探索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