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培养于幼儿活动之中 一项关于创造力的研究表明,只有2%的成人真正具有创造力,10%的七岁儿童具有创造力,90%的五岁儿童具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幼儿的天赋,其发展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教育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和保持是何等的重要。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已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为创造而教育,也已成为了世界教育的趋势。
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途径。首先孩子是与最亲近的人群之一。其次,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孩子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融创造力的培养于活动之中已成为了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重点。特别是引用国外的教育――奥尔夫教学方法,通过教育,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能力的爱好者,使幼儿从中享受喜悦、乐趣,通过教育提高幼儿运用的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它认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是最重要的。”
在实践中,为了帮助幼儿获得心智的满足,感受和体验创造的快乐,发展创造能力,我们尝试在歌唱活动、律动、节奏性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中都相应的融入创造性的教学,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使我们的活动真正的“活”了起来。
一、创编歌词,让歌唱活动更具生命力。
实践中我们发现,以往单纯的教师唱一句,孩子跟一句的模唱形式常常会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更有一些“历史悠久”或“脱离生活”的歌唱作品让孩子“心不在焉”;而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自编的童谣式歌词,配以优美的旋律,却重新赋予了歌唱活动以新的生命力。
首先,对带有生活经验成分的歌曲,我们可以启发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编歌词。例如:在组织幼儿学习《什么动物你猜猜》的歌唱活动中,教师启发孩子们在已经学过歌曲《什么结子高又高》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来创编歌曲中关于描述小动物的谜面和谜底。此举立即打开了孩子的思维:“什么脖子长又长咧,什么尾巴像把扇,什么身上有房子,什么唱歌呱呱呱”等等。孩子们有的是从身体分析,有的是描述尾巴特征,有的是描述鼻子特征,还有的是分析叫声差异。分门别类,五花八门。孩子们唱着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编的歌曲,特别自豪,感情也特别真切,成就感油然而生。在接下来的对歌活动中,采用一问一答丰富多样的形式,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每个人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
另外,我们在学习一些季节性的歌曲中,如《冬爷爷的礼物》、《再见吧,冬天》、《春雨》等,都可以启发孩子根据季节的特点和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进行歌曲歌词的创编。还有一些具有可迁移性的歌曲,如《颠倒歌》、《勤快人懒惰人》、《我爱我的小动物》等,就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了。
我们看到,幼儿的创编基本上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主。他们在创编的过程中,不仅开发了创造潜能,还学会了观察事物、积累经验,更多的是他们开始去发现生活,创造性地表现生活。
二、动作造型,在律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最初,我们把一味的模仿做各种动作堪称为“律动教学”。其结果是,幼儿虽掌握了某个动作和造型,而单一的模仿却大大的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渐渐地我们发现,在律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尊重幼儿的想象和表达,让幼儿自由的用身体动作反映节奏的强弱、快慢或提供主题鼓励幼儿进行动作创造,提倡幼儿同伴间的合作。活动的律动其实可以为孩子发挥创造力培养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
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去感受种种自然的动作,如走、跑、跳。在中,孩子们可以将这些平时看似最最普通的动作创造成带有稚趣,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景。例如同样的走,在声中,孩子们可以蹲着、踮着、像棉花似的飘着、像机器人般颠着等等。
教师也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些特定的情景和角色,如“秋风中的小树叶”、“暴风雨中的树苗”、“水族馆里的鱼”、“微波炉里的爆米花”、“沸水里的面条”等等,让他们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得去联想,尽情的去表现和发挥。我们会看到“孩子的世界”。
我们还可以将好的乐曲与律动结合起来,给孩子更深的体验和创作的空间。例如乐曲《泉水丁冬》是AB的两段体结构,旋律开始优美、舒缓,到后来又变得欢快,强烈。我用它作为活动《喷泉》的配乐。幼儿充分欣赏,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旋律创编出了许多优美的动作。我们在活动中看到,孩子们有的手臂上举来回轻柔摆动,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喷泉之中;有的扭动身体,由下蹲慢慢站起;有的坐在地上将腿抬得高高的;还有的则几个围抱在一起做下腰动作……孩子们积极的联想,伴随,身临其境的表现着。幼儿自然而极富创造性的动作造型让我们的也随之更具童趣和性了。
三、节奏性创编,让活动乐趣无限。
以往的节奏性活动,只要求幼儿掌握最基本的节奏音型,认识和掌握最基本的几种打击乐器的演奏。如今我们发现,在节奏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各种乐器,感知不同音色;让幼儿学习各种乐器的敲击方法,并尝试制定配器方法,创造性的选择乐器;引导幼儿发现和探索身体上的乐器、天然的乐器和自制的乐器;鼓励幼儿进行即兴创造,积累幼儿演奏的经验,大胆合理的进行创作。为此,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方法进行教学:
1、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在活动中,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为幼儿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幼儿利用已经有的经验展开想象,自由的表现。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和设计了教学活动的内容《小动物找家》,开始我们设计的是让神奇的召唤迷路的小动物。可是在讨论活动中,幼儿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将这些动物根据不同叫声、跑步的声音分好类,用适合的乐器双响筒、双响梆子渲染其跑和叫的声音,最后教师加上了幼儿的意见,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了。
2、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而创造活动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在《欢庆腰鼓》节奏性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孩子依据自己的意愿尝试敲击鼓的不同部位,设计不同的节奏音型,摆放教学图谱,选择演奏的姿势。在摆放教学图谱时,不光让孩子们打击出多数孩子的摆放的效果,还给少数孩子的想法也留下尝试的余地,真正的让每个孩子的意愿都被表现和表达。
3、将节奏性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生活中其实到处都存在着生动的音色和节奏:雨声、雷声;拍手声、跺脚声;用勺子和筷子敲打小碗的声音,用积木敲击塑料瓶的声音;将皮筋绑在纸盒上弹拨的声音,将废水桶制成小鼓敲击的声音等等。孩子们对它们很熟悉,很好奇,很喜欢。所以,只要我们做有心人,那么我们的节奏性活动就无处不在。在节奏性活动《敲小鼓》中,孩子们首先在身体上找“小鼓”,原来小鼻子,小脚和小屁股都可以做小鼓;接着在生活中找“小鼓”,原来桌子,地板,水杯,饭锅,鱼缸,铁盒等也都可以做小鼓;最后我们自己做“小鼓”,把废旧的小水桶翻个个儿就是小鼓,把纸板盒糊一糊就是小鼓……活动中,孩子充分的了解了乐器的特性,挖掘了孩子的创造力,全面的发挥让我们的孩子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活动的无限乐趣,并找到了属于他们的。
四、欣赏,表现充满个性的
学会倾听和欣赏,是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孩子们感受美、创造美和表达美的综合体。在欣赏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
1、倾听声音以后让幼儿用身体、日常用具去表现周围环境的声音,根据声音的变化想象和讲述声音所表达的有趣情景。
2、分辨力度、速度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语言、身体动作或打击乐器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形象。
3、感受情绪的变化,并通过扮演一些动物,模拟一些现象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孩子天生都应该是一个家,每个孩子都喜欢在中遨游。因为可以让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释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它具有特殊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
充分的发挥孩子的创造力,给予自由的空间是我们作为新世纪教师的职责。我们的孩子是否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融创造力的培养与活动之中,在“乐”教“乐”学的境界中激发孩子创新的潜能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在情感共鸣、心灵触动的真实感受中,发展孩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是学前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创造力的培养于幼儿音乐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