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更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基石。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教师对教材的情感因素及其变化的脉络理解越清晰,挖掘越深刻,就能准确地体现出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也就能自觉地加以突出作品的中心思想,为幼儿有效地营造欣赏作品的情感氛围。长此以往,幼儿就能进行有效的语言学习,情感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对情感因素的挖掘只浮于教材的表面,对情感目标的达成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引起幼儿的感情共鸣。
上周,观摩了小博士幼儿园的冯晓英老师执教的大班语言活动《我喜欢长长的夜》。冯老师的活动深入地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内涵,很好地达成了活动的情感目标,也让我对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情感目标的达成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研读教材,把准情脉。
当我们拿到教材时,应该静下心来,反复地研究和品读教材,细细梳理好教学思路。特别是对于情感比较内隐的教材,则更应该深入地认真剖析教材,直到心中非常明确教材的情感脉络和线索,以及教材的情感挖掘点所在,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框架。在《我喜欢长长的夜》这一活动中,冯老师将情感体验的重点放在感受夜晚时分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快乐,从而激发幼儿感受长长的夜的美好。并且,为了能够更好地感悟情感美,冯老师还对教材进行了修改,将散文中的“我”定位成小熊,通过阅读小熊的愿望和心里话来体现情感美。
其次,抓住细节,激活情感。
教师要努力提升对教材细节处教育价值的挖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敏锐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信息,并以细节为突破口,从细节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情感。在《我喜欢长长的夜》活动中,冯老师在引导幼儿感受散文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的同时,非常注意抓住细节,让孩子的情感体验真正落到实处。在提问“小熊感到幸福吗?”这个问题之后,冯老师又深入地提问幼儿“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小熊很幸福?”在冯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一度认为这个问题难度太高,但出乎意料的是幼儿居然能够从“长长”、“月光照在小床上“这些细节中感受到小熊的幸福,这恰好说明幼儿的情感体验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再次,联系生活,合理拓展。
《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任何脱离幼儿实践生活经验的情感是没有意义的。在语言活动中,我们还应跳出教材,让幼儿联系自己最真实的生活体验来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情感。在活动的经验准备上,教师是先让爸爸妈妈陪孩子,并且记录下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情景。并在片段欣赏中穿插说说记录纸上记录的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夜晚的美好事情。同时,教师在回应时也充分结合幼儿生活,将幼儿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来。这一点,我发现在应彩云老师的课堂上特别明显,应老师的语言课,每次总能将故事中的情感很好地迁移到幼儿自己的生活经验上来,这也是为什么应老师的语言活动听起来像是在与幼儿进行一场轻松的谈话,愉快有效。
确实,情感的体验课一激发智慧,迸发热情,教师在语言活动中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深入细致地去挖掘语言活动中的情感因素,让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效!
【对语言活动中情感因素挖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