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
说到学习故事,大家常常说“它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作为一种“故事”样式,同时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它是如何与孩子的学习建立联系?推荐下面这篇文章,希望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学习故事的内涵与本质。
文 / 周 菁
近些年,随着学习故事在国内的引入和逐步推广,幼儿园越来越关注这套形成性评价体系。然而在实践层面,教师们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学习故事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的一种评价方式?它与孩子的学习有什么关系?教师该如何看待和运用学习故事……
|
学习故事是“另一种故事” |
在笔者看来,学习故事就是“另一种故事”,它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文本故事不太一样,它的特别之处在于:
第一,儿童永远是故事的主角;
第二,故事的主角是有能力、有自信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第三,故事聚焦的是主角的学习,是对主角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价值的理解;
第四,故事记录了写故事的人认为重要的东西。
基于此,我们常常说“学习故事,让学习看得见”。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让学习的‘什么’看得见”——让孩子的学习过程看得见,让孩子的想法看得见,让孩子与周围世界互动互惠的关系看得见,让孩子作为学习者的形象看得见,让孩子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看得见。
以“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为例,学习故事对家长工作的价值有:一是拉近家长和教师的距离、增强信任感,二是改变教师在家长心里的形象,三是向家长传递价值观、学习观、儿童观,引导家长解读孩子、理解孩子的学习。由此,学习故事虽然是“另一种故事”,但其最终目的是“让学习看得见”。
|
学习故事是“另一种评价” |
学习故事是一套由明确价值观引领的形成性儿童学习评价体系。之所以说它是形成性的,是因为它是课程的一部分,融入课程当中,而不是对课程的总结性评价。
何谓形成性评价?新西兰借用了英国学者Mary Jane Drummond的界定:形成性评价就是每天教学实践的方式,我们(儿童、家庭、教师)观察儿童的学习(注意、观察和倾听),尽力去理解它(识别、分析和评价),然后利用我们观察和分析的信息来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学习(回应、机会和可能性)。在实践中,可以用一个步骤图来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注意”指观察孩子的学习行为和过程、关注孩子能做的和感兴趣的事情;“识别”的内容包括学习动机、知识技能、学习策略、心智倾向、情绪情感等;识别之后的“回应”,可通过环境创设、活动预设、师幼互动和支持等途径进行。
可以说,“注意、识别和回应”是新西兰幼儿园教师和孩子在一起时最主要的工作常态。其实,在这三个环节之后,还有“记录”和“回顾”,玛格丽特.卡尔教授认为,这是课程发展、孩子发展的完整状态。
如此,评价就有可能融入到教学实践和课程当中,那些教师做过但没有记录下来的故事,就归为“非正式评价”;那些经过教师筛选、对孩子来说有价值的片段,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文本就是“正式评价”。通过正式评价,可以了解孩子学习了什么、学习轨迹是什么、兴趣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可见,“写出故事”并不意味着就是评价,更重要的是从“非正式评价”到“正式评价”的转换过程。
此外,学习故事中的儿童学习评价,是对某个或某些儿童学习片段的价值进行议论或评论。这种评价和一般意义上量表式、指标式、标签式的评价不同,它有明确的评价观,是以取长的视角、叙事的方式、融入课程的形成性评价路径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是教师一个人在做,而是教师以文字或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与孩子、家长、其他教师进行讨论、回顾和多元解读;这种评价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连接、分享爱和喜悦。归根结底,这种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孩子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评判孩子的发展水平。
|
学习故事带来的可能性 |
对于中国的幼儿园来讲,学习故事到底带来了哪些可能性?
其一,现阶段学习故事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改变幼儿园儿童学习评价的视角和方式,促进课程、教学和学习状态的改变。其目的是支持和实现主动学习,并最终走向“有效学习”。
其二,这样的评价和学习带来的是“另一种学习状态”。在这种学习状态中,既有儿童发起的活动,也有教师发起的活动,但无论是谁发起的,他们都在彼此倾听、对话、持续呼应,不断有新的想法出现、新的建议产生、新的可能性发生,进而推动课程的发展。
|
促进儿童的有效学习 |
如上所述,学习故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有效学习”,谁能这样促进儿童学习?毋庸置疑,教师能做到这一点,但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两种视角——
一是儿童的视角。尊重儿童,前提是认可儿童的价值。首先,教师要做到相信孩子,并且真正地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沟通者,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其次,要对孩子充满好奇,发自内心地对孩子感兴趣;再次,要从孩子的视角去倾听、观察,了解“孩子可能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孩子可能在感受、体验什么”。
二是教育专业的视角。教师不仅要“看孩子在做什么”,还要基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思考“如何支持孩子的学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看到孩子做什么后,要解读和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想法、情感和体验,发现他们的兴趣和动机。
学习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理念、一套思维和行为模式。它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希望教师通过注意和识别去尝试读懂孩子,尝试从儿童的视角和教育专业的视角读懂每个孩子的当时当下,孩子的一个想法、一个意图、一种情绪……长此以往,教师会逐渐成为“儿童的研究者”,学会注意、识别、回应、记录、回顾,与孩子建立连接和互动互惠的关系,最终促进孩子的有效学习。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内容有删减,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