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幼小衔接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虽然大班毕业前两个月是开展幼小衔接的重点期,但并不限于这短短两个月,甚至不限于大班阶段。
“幼小衔接是一种长程衔接”的新理念逐渐受到大家认可,但何为长程衔接?一线教师又该立足何种视角去开展长程衔接?给大家推荐下面这篇文章。
专家支持 / 夏雪梅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博士)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受上海市教委委托, 进行了“儿童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的研究。该项目立足于新的学习质量观——“连接儿童学习的当下与未来”,针对幼小衔接和小学阶段的热点问题,从促进儿童终身学习与发展角度思考了学与教的新路径,提出了“幼小衔接是一种长程衔接”的新理念。
旧学习质量观VS新学习质量观
旧学习质量观
将学习等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将知识技能的学习窄化为知识训练。进而增加孩子在知识的提前学习、机械训练上的负担,忽视了真正重要的身心基础、学习品质和能力的奠基。
新学习质量观
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注身心健康、社会责任、合作与交流、创造性、问题解决、自我管理等指向儿童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核心素养。
真正有效的“幼小衔接”应该是一种关注儿童学习的身心基础,呵护和培育他们的主动性和调控性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长程衔接”。这将对儿童成为积极、主动、灵活的学习者产生重要的影响。
儿童学习基础素养
儿童学习基础素养是指为实现个体终身学习与创新所需要的基础素养,主要包括身心基础、学习品质、学习能力。下面用星体模型来表示。
星体中轴线代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调控性学习品质;构成星体的基底部分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星体的核心包含提出问题、建立联系和个性化表达三大学习能力。星体外围的光环代表孩子学习活动发生的各种情境。
三大学习能力
三大学习能力是学习基础素养的核心。更确切地说是三种学习实践,这三种学习实践的提出主要针对两种误解:第一种是唯先天智力论;第二种是“儿童只能进行低阶学习”的观点。儿童需要在情境中经历多种多样的学习实践,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调控性。
“提出问题”:集中表现为儿童在多种情境中发现并形成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儿童善于通过各种方式发现问题的“问题意识”和通过思考明确问题关键的“澄清问题”的能力。
“建立联系”:指的是儿童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构建知识经验并进行广泛联结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将知识经验与以往所学建立联系的“新旧知识联系”能力、与当前或未来实际生活联系的“真实情境联系”能力,以及通过与他人交流,不断调整、丰富自身认知的“与他人联系”的能力。
“个性化表达”:是指儿童运用自己的言语或行为呈现观点和解释的能力,主要包括通过对信息、数据等的收集、分析和评估,形成解释或提出观点的“基于证据的表达”能力和能运用多种表征方式表达的“多元表达”能力。
被忽略的非认知技能
目前,在幼小衔接阶段,最突出的现象是“早学”和“抢学”。家长出于对子女的高期待和对孩子入学后可能出现“落后”“跟不上”等情况的担心,往往会以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健康为代价,在幼儿园阶段就提前进行小学知识技能的大量灌输和机械训练。
事实上,从国际通行的理解来看,“幼小衔接”不只是大班下学期到入小学这段时间,而是与整个幼儿园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有关。
那些容易被家长和部分教师忽略的非认知技能,恰恰是促进儿童主动、灵活、持久学习的真正基础与动力,这也在很多经典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诸如儿童的坚持、自我控制、注意、规划能力、情绪发展、与同伴的社会互动、亲社会性行为等非认知技能,对儿童的未来学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项目化学习”实验室
“儿童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组形成了三大教学实验室研究主题和转化方向——“小学阶段以学习为中心的日常课堂教学变革”“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游戏化学习”“学科或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目前,已经有多家幼儿园加入了后两个实验室,成为我们的项目学校,在研究内容和目标上都很关注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例如,我们对“项目化学习”实验室的描述是: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课程教学中,以关键经验、概念、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科或跨学科的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儿童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探究、设计、辩论、合作探索等,最终产生个性化项目成果,形成可迁移的问题解决能力。下面,以参与“项目化学习”的项目学校实践为例。
在中班科趣主题活动“桥”中,教师基于孩子对“桥”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确定探究内容并形成网络图、走出幼儿园实地参观周边的桥并记录发现、交流分享调查结果、制订并修改“造桥”计划书、自己动手造桥、举办“桥” 的设计展览会等一系列持续而连贯的过程。
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创设情境和机会、提供支架、搭建平台等,充分体现了“关注幼儿经验、为幼儿学习创设条件”的理念。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可以看到“孩子的学习真实地发生了”——
当孩子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探究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记录展示发现时,前书写能力得到了发展;
利用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而来的资料尝试解决问题时,分析能力和基于证据表达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和同伴协商、交换意见并共同完成任务时,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发展;
展示自己的作品时,表达交流能力得到了提升;
……
当然,对于大多数幼儿园和教师而言,不一定都要按照“项目推进”的方式开展活动, 因为“内容和形式”并非一成不变的, 而应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断调整的,关键是教师要明确“让孩子获得哪些关键能力与品质”,这样才能将目标融于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中,为孩子进入小学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内容有删减,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