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结束后,教师会和孩子一起交流与分享游戏中的经历与体会。这短短的十几分钟,能否满足所有孩子的表达愿望呢?为什么有的孩子交流时完全“置身事外”?当交流活动呈效果不佳,应该如何调整……
上海市学前教育中青年教师中心组的成员们对此专门进行了研究。小编将分两期推出他们的研究成果。上篇关于当前游戏交流与分享活动的现状与问题,下篇介绍交流与分享的新尝试——“画语 ”解读。
游戏交流与分享的现状与问题
——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文/ 戴静芳(上海市实验幼儿园) 戴丽丽(徐汇区宛南实验幼儿园)
当游戏变得更自主,教师在交流与分享时该说些什么? 当教师预设的交流话题与幼儿想要交流的内容不一致时,该如何解决?当个别幼儿在交流时,其他幼儿不感兴趣怎么办……
为了深入了解教师在组织游戏交流与分享活动时的现状与问题,我们中心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全市38 所幼儿园(其中18 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及一级幼儿园,20 所市二级园)的1178 位教师发放问卷。根据问卷结果,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关于交流与分享方式的选择
在游戏交流与分享活动中,谁是主体?有59.93% 的教师认为,游戏的主体是幼儿,交流与分享活动中应该以幼儿表达为主。
在教学实践中,有74.45% 的教师在组织交流与分享活动时以幼儿表达为主,仅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师使用自由分享、个别交流、记录分享等多种方式来组织交流与分享活动。
当教师认可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在交流与分享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能否得到确保呢?实际上,只有37.35% 的教师认为在集体谈话式的交流与分享活动中有机会发言的幼儿人数超过40%。
这一数据说明,教师组织的集体交流与分享的这一形式,受到时间有限、发言人数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满足所有幼儿想要表达的愿望。
目前,有一部分教师开始探索游戏交流与分享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这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能否通过形式上的突破,给予所有幼儿在游戏后表达自我的机会?
关于交流与分享的内容选择
游戏结束后选择哪些内容进行交流与分享,这是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难题。应该根据事先预设的目标选择交流与分享的话题,还是根据幼儿现场的游戏情况进行经验的交流与分享?
有62.22% 的教师认为应该根据现场观察到的内容进行交流与分享,这说明教师普遍重视对幼儿游戏现场的观察,能够基于游戏现场和游戏进行的“轨迹”找到交流与分享的内容。
那么,教师选择的内容与幼儿想要交流的内容是否一致?有69.19% 的教师认为自己选择的内容和幼儿想要交流的内容大部分是一致的,即他们认为大多数幼儿有兴趣参与教师组织的集体谈话分享。
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有20.97% 的教师选择在游戏结束后让幼儿交流与分享“游戏中最想表达的事”,仅有6.88% 的教师认为通过交流与分享“让幼儿延续游戏的快乐”,而66.21% 的教师选择可以学到新经验与新方法的交流内容,这说明教师对于内容选择的价值判断还是基于预设的教育目标而非幼儿的主观感受。
对当前交流与交流活动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时,有36.93% 的教师认为幼儿只对自己交流的游戏内容感兴趣,不愿倾听别人说的;有10.27% 的教师认为幼儿无法清晰完整地表达想要交流的内容;还有些教师则认为,由于缺乏对幼儿游戏兴趣的了解,导致幼儿交流的内容只不过是教师觉得“应该要交流的”。
这与之前的结果分析也是一致的,即教师选择的内容并不一定是幼儿真正感兴趣的。
关于交流与分享的价值判断
教师对于交流与分享的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正是基于对这一活动的价值判断。之前提到有66.21% 的教师认为“学到新经验与新方法”是开展交流与分享活动的最大价值,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幼儿能否通过交流与分享学到新经验与新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有47.20% 的教师认为,交流与分享对热衷于这一游戏的少部分幼儿有点作用,即便教师在游戏中强化该经验,也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师认可该经验“能在幼儿游戏中呈现”。
可见,交流与分享的功能远远不只是“提升经验”,教师还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交流与分享在“延续幼儿游戏快乐”“幼儿更自主地表达与表现”“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等方面的价值。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教师在组织和开展游戏交流与分享活动时,在观念和实践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如认可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但又无法满足所有幼儿的表达愿望;教师预设的交流内容往往并不是幼儿真正想要交流的内容……
这需要我们重新对交流与分享活动进行价值判断,拓展其功能,探索适合所有幼儿的交流与分享的多种方式。
(本文有删减,原文请查阅《上海托幼》,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下期预告:
如何实现交流与分享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突破,并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实现交流与分享的功能拓展?敬请关注下期关于“画语”解读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