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孝云(浦东新区金囡幼儿园)
李继文(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 ◆ ◆ ◆
读懂孩子的画,才能理解孩子的心。
正如艺术教育家维克特·罗斯菲尔德所说的:“绘画、涂色以及构建的过程,是儿童将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元素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复杂过程,在选择、解释和改造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儿童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幅幅图画,而且还是儿童自己的一部分。”
对于教师而言,适时介入并加以引导的前提是,先去读懂孩子的画,了解它们告诉我们些什么。
◆ ◆ ◆ ◆
孩子的画告诉我们
他们的绘画水平
小班: 从涂鸦期到象征期
“老师教我游泳,这个是我,那个是老师,圆圈是游泳池,还有我可以抓着下水的东西。”
这是一幅典型的命名涂鸦作品,这个时期的幼儿不能画出复杂的形状,但能边画边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这幅画里,幼儿以两个大圆表示游泳池,用曲线代表泳池里的扶手,用蝌蚪人表示自己和游泳教练。
命名涂鸦的线条已开始代表一定的事物,这是从涂鸦期到象征期的重要转折。幼儿在命名涂鸦的同时,已能够将自己的图画内容与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这就是幼儿进步的标志!
中班:象征期的高峰阶段
中班幼儿已经能用手腕和手指画画,同时,随着心智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已经能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绘画活动。具有象征性的形状、色彩和线条是这一时期幼儿的画面特征。
“一个是长大的我,旁边是我的弟弟,弟弟还在妈妈的肚子里,还没有生出来。弟弟出来以后,我送给他小汽车和布娃娃,弟弟一定很开心。”
画中所表现的两个人物都是由一个大圈圈代表头,两条直线连接在圈圈下面象征双脚,且用不同的发型表示她自己和弟弟的性别差异。
有趣的是,绘画者在弟弟的形象外画了一个大大的圈,表示妈妈的肚子,表现出这一时期的幼儿开始出现夸张的想象和对透明画法的运用。鲜明的色彩、愉悦的人物表情,表达出绘画者对于即将出生的弟弟的期盼。
大班: 从象征期向图式期发展
“老师在上课,小女孩举手想要试一试,读读‘ABCD’,小男孩昨晚没有睡好,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老师很生气。”
这是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画。这一时期的幼儿已能通过颜色的明暗、夸张的表现手法等反映心里的感受,如用大嘴巴表示老师的“凶”,暗色调的钟、黑板和呼呼大睡的孩子都表现了对这堂课的不喜欢。
这一时期的幼儿绘画,往往是从最熟悉或感兴趣的人和事开始的,只要喜欢,就没有形象表达上的难易问题,他们会用自己认为完美的方式来完成它,或者赋予超越真实的那部分以特殊的表征意义。
从涂鸦期到象征期,再走向图式期,幼儿绘画是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我们要尊重他们自身的发展规律,给他们足够的成长与发展空间。
孩子的画告诉我们
他们的性别差异
绘画内容的差异
你能猜得出下面这四幅画里,哪两幅是女孩画的吗?
“小花园里种了漂亮的植物,希望地球变得越来越漂亮,人人爱护绿化。”
“长颈鹿在吃树叶。”
“这是一把剑 。”
“我和爸爸去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电视塔拍照。照片挂在家里真漂亮。”
从上述作品以及日常观察来看,我们发现男孩的绘画倾向于表现建筑、武器等 (后两幅),并且喜欢将这类事物进行详细刻画,所画的物体一般比人物高大、突出并具有幻想性,而对于人物、植物的表现则较少。
女孩恰好相反,她们的绘画大部分以人物和花草作为画面的主体,且对人物的选择也是倾向于“打扮”自己依赖的爸爸、妈妈,以及充满理想的漂亮小姑娘等题材。
色彩运用的差异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男孩女孩对颜色的使用有不同的偏爱。
“这是一个公主。”
“我和妈妈还有弟弟一起去公园玩,买了漂亮的气球和小花。”
“我和妈妈乘坐竹筏漂流, 一个老伯伯拿着桨往前划,我们的竹筏最快。我们的竹筏划到中间时,头顶上有一架飞机。”
“小汽车。”
在涂颜色方面,女孩对颜色的填充更饱满、细致(前两幅),男孩则更大胆,但相对比较粗糙;
在利用色彩达到作品明度的效果上,女孩倾向用多种明度、纯度很高的颜色来达到鲜艳的目的,而男孩则在概括性用色的基础上,大面积使用色彩来提高作品的明度。
创造力的差异
这是我们的“欣赏区”,看看男孩和女孩如何用绘画的方式推荐这个区域。
“这是我们的欣赏区。”
“这是我们的欣赏区,跟我们教室的欣赏区一样。”
“这是我画的欣赏区的推荐牌,我们欣赏的是《幽默曲》,里面有小提琴的声音,所以我画了一个喜欢小提琴的男孩。”
“这是我画的欣赏区,我们在花园中听《幽默曲》。”
同样是给大家推荐欣赏区,与女孩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力求真实不同,两个男孩更倾向于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后两幅)。
第一位男孩画的是欣赏区的推荐牌,第二位男孩表现的是自己欣赏乐曲后的一种意境——听《幽默曲》的时候就仿佛置身于花园中一般,所以他画了两盆花。
模仿力的差异
如果教师给出一幅示范画让幼儿进行模仿,男孩常常会跳出教师的示范画框架,进行自由发挥,甚至完全不按教师的示范画来画,而女孩则几乎不会超出示范画,并以模仿的逼真程度作为自己绘画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
示范画:猫和老鼠
图1
图2
图3
图4
同样是临摹这幅画,我们可以发现男孩跳出了示范画的框架 (图3、图4),尤其是在图4中,男孩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结合自己的兴趣,在画作中不仅画出了老鼠,而且画出了小猫爱吃的鱼以及儿童喜欢的玩具等。
上述分析表明,人的发展是有差异性的,男女幼儿在感知觉、言语、思维、情感、气质、性格和兴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他们的绘画上。
孩子的画告诉我们
他们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图画作品还可以折射出孩子的情绪反应、自信心、性格等方面的特点。
不满
“妈妈踩蚂蚁,有一把铁锤要打妈妈。”
这是一幅细节丰富、表现力极佳的作品,幼儿不仅把妈妈画得很凶恶,而且通过“妈妈踩蚂蚁、有一把铁锤要打妈妈”的语言讲解,发泄对妈妈的不满情绪。
孤独
“天气暖洋洋的,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有小花、小草和大树。小鸡球球和它的好朋友们在草地上捉迷藏呢!小鸡球球数‘1、2、3’,它的朋友们赶紧找个地方躲起来。小鸡妹妹的动作最快啦,已经躲到了草丛中。球球睁大眼睛开始找。它找呀找,发现树的下面还有一个朋友,噢,原来是一个小宝宝,他不想和大家一起玩,所以正躲在大树下睡觉呢。”
经过绘画者的言语提醒,我们可以在画面中清晰地看到一个细节:有一个小宝宝躲在大树下面,孤零零的,没有朋友和他相伴。联想起绘画者平日里和同伴们相处的情况,我们发现她经常会因为玩具、游戏之类的问题和同伴闹矛盾,出现生气、不和朋友们一起玩的情况。所以,幼儿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
情感
“这是妈妈。”
这是一位小班幼儿相隔三周画的妈妈。第一幅画里的妈妈,最突出的是两只大大的眼睛,头发直立,足见妈妈留给幼儿的印象是严厉的。
经过交流,妈妈对待幼儿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第二幅画是幼儿三周后再次画的,这次妈妈的眼睛变小了,头发变卷了,嘴角上扬(笑眯眯的)。
幼儿的画真实反映了他们的情绪情感,也直观地告诉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才能避免给幼儿的心灵世界留下不佳印象。
在解读孩子绘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同样一幅画,教师的解读和幼儿的解释往往存在很大差异。
同时,许多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解读更多停留在对画面内容的关注和绘画水平的评判,缺乏对儿童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层次内容的重视和理解,特别是对画面中的意象不能及时而有效地觉察、体验和疏导,从而错失对幼儿心理成长与整合的帮助。
教师要正确地解读孩子的绘画作品,需要特别关注这幅画有什么特点、画的中心是什么、缺少些什么、画面上物体之间的关系、表现手法、隐藏的含义等。
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走进幼儿的心门,真正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情绪情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并使之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以及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媒介,进而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