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贝即将踏进小学校园,开始漫长的求学之旅时,说不清的矛盾和担忧会一下涌上心头。要上小学了,是开心,是兴奋,是紧张,还是焦虑?听听孩子和家长怎么说。
在孩子的心中,上小学是长大的标志,是成长的荣耀。参观小学是幼小衔接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每个孩子都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回来后在教室里自发地玩起“我要上小学”的游戏,想象上课的情景,学做值日生……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时间意识、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而这些正是帮助孩子更快适应小学的“润滑剂”。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与社会行为规范息息相关,是日常生活的缩影——不迟到、遵守交通法规、诚实守信、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见到长辈要礼貌地打招呼……不要等到孩子要上学了,才着急教他些什么,让他学些什么。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在于日常的一言一行,有了大生活大规范的意识,孩子自然能够很快适应小学,也能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一个有后劲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和同伴交往,爱运动爱冒险,有求知欲又有探索欲。而“上小学就要收骨头了”“现在不吃苦,以后要加倍吃苦”,这些言语正向孩子传播着焦虑的“病毒”,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信,甚至让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好奇,容易丧失学习的后劲。
幼小衔接不是大班下学期才开始的,更不是暑假两个月就能搞定的。回忆一下,孩子从牙牙学语到口齿伶俐,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并非一蹴而就,都经历了自我能力培养与家长支持鼓励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家长,更没有完美的教育。幼小衔接,需要家长和孩子同时付出耐心和努力,这不是目的而是过程。
其实,上小学对孩子来说不是难事,每个孩子都能适应,并且快乐地融入其中,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当然,每个孩子的适应期不同,表现也不同,家长进行有针对性地疏导还是十分必要的。
进入大班后,孩子的思维从具体形象开始过渡到抽象化,他会对符号产生好奇,慢慢产生认字的需求。但认字不必像课堂一样正式,而应以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家长可以在生活中教孩子认字或拼音。
营造一个阅读的家庭氛围,固定一个时间段,每天至少花15分钟,和孩子一起静下心来阅读。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孩子会慢慢嚼出书本的味道,认字也就不是难题了。
“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清它的债务。”比起会几百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几千个字、能说流利的英语,老师更看重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比如,会倾听、会沟通、会互动、愿意帮助别人、有礼貌等。
NO.2 家校互动很重要,多跟班主任交流孩子的状况,老师会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个别疏导和关注,有时这比家长的千言万语来得更管用。
NO.3 尽量不要提前教孩子写字,因为汉字的笔画有顺序,错了就很难纠正。但可以教孩子正确的握笔姿势:握铅笔和握蜡笔的姿势是不同的,握着铅笔的手就像青蛙蹲在笔杆上,不要握得太低。
NO.4 告诉孩子,课间十分钟先处理三件事:喝水、小便、整理学习用品(包括收好上一节课的学习用品,拿出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
——本期内容选自《亲子生活》2016年第6期,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