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芳(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去年我访问了美国的几家幼教机构,有幸观摩了Evergreen幼儿园的一次教育研讨会议(类似于国内的幼儿园教研活动)。
这是一所推崇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幼儿园,他们的研讨以幼儿园教育理念为基础,围绕幼儿学习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展开,由记录者将教育活动中幼儿和教师的互动行为记录下来,通过讨论、分析,寻求更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幼儿共同发展的方式。
◆ 以理念为基础
在会议开始之前,园长优师教研专门用了一段时间向大家介绍幼儿园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传统的教育主张将知识直接传递给儿童,注重儿童学习的结果;建构主义提倡让儿童在自己的理论基础上不断验证,并形成新的理论,在此过程中得以发展。”此番介绍让教师明确一切教育活动和教育研讨活动都应该在建构主义理念的框架下逐步开展、不断完善。
之后,园长优师教研和教师们在建构主义理念的基础上,分析在“蜗牛组”幼儿的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
教师T说:“当幼儿在争论蜗牛应该属于谁时,我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能有效地支持他们学习。”
园长与教师们一起结合建构主义的观点进行讨论——关注儿童思维的过程,让儿童在不断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教师不要过分强调结果,而要将讨论的重点放在“如何理解幼儿的思考”“如何回应幼儿的提问,并不断挑战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逻辑性”这两个方面。
◆ 以记录为载体
记录是教育研讨会议的载体,教师搜集并整理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情况,并在活动后或研讨中进行回放、解释和讨论。通常情况下,记录的内容包括幼儿的语言表达、思维过程、提问和反馈方式,以及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对自己与周围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解。
在此次研讨活动前,教师T记录了“蜗牛组”幼儿讨论“蜗牛”归属问题的一段录像材料,并将其转换成文字,作为研讨的内容。她清晰地记录下幼儿对“蜗牛归属”问题的不同认识,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如幼儿R 说:“蜗牛不属于任何人,它们属于大自然。”幼儿A说:“蜗牛属于你,蜗牛属于我,蜗牛属于学校。”
此外,记录的形式包括录音、录像、笔记和照片等,不同形式的记录都要呈现事情发生的过程,使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由于记录是由记录者完成的,因此又渗透了一定的主观因素,即记录者选择了他希望记录的那些活动片段。因此,在教育研讨会议中,园长与教师需要对记录进行讨论、再认识和解读,在此过程中重新建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 以师幼发展为方向
当被问及Evergreen幼儿园开展教育研讨会议的目的时,园长和教师一致回答,他们的研讨活动和教育活动一样,只关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再无其他目的。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个具有明确指向性的目的的话,他们希望这样的研讨可以——
1.更好地引发反思,从其他教师的身上发现解读问题的不同视角,在思维碰撞中更好地理解课程本身的意义;
2.让教师学会观察和解读幼儿以及自己的行为,写出一个更好的记录,从而为师幼共同成长提供条件。
Evergreen幼儿园以记录为载体开展的研讨活动,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和自己,为课程的实施找到依据,促进幼儿发展。
此外,他们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应该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更应该包含多元化的知识与能力。在教育研讨会议中,教师通过交流、讨论,检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关系的认识、对建构主义的再认知,并在与其他教师的比较、分享中共同进步,建构自己的教育智慧。
(题图来自美国Evergreen幼儿园官方网站: http://evergreenscho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