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科学衔接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指导,以幼儿问题为导向,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举实证之学,成具体之法。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帮助幼儿在身体、心理、情感、习惯、能力、价值观等方面从幼儿园向小学顺利过渡,为幼儿进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1.调查幼儿经验,确定幼儿需求
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他们对小学生活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小学是怎样的?小学生又是怎么样的?小学生每天都在学习,没有游戏吗?……教师通过幼儿图画表征的方式(图1),了解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问题与担忧。
图1
很多幼儿都在图画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如茗岚提出:“上了小学就要用笔写字了吗?上了小学还能跟小朋友面对面玩游戏吗?上了小学在哪里吃饭呢?小学上厕所是分男女生的吗?上小学要准备很多文具吗?”通过对大班幼儿的表征与统计,老师发现幼儿最担心的问题如下:“每天只有学习吗?”占47%,“在哪里户外活动?”占7%,“厕所在哪里?怎么上厕所?”占16%,“课间十分钟做什么?”占18%,“怎么上课?”占12%,其中关心学习的幼儿人数最多,其次是课间十分钟和如厕等生活问题(图2)。
图2
此外,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幼儿现有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以阅读习惯、学习计划与整理物品为例(图3、图4、图5),在接受调查的250名幼儿中,坚持每天阅读的幼儿有66人,占26.4%,而经常阅读与偶尔阅读的幼儿有184人,占73.6%;经常尝试制定计划的幼儿为49人,仅占19.6%,而偶尔尝试和从未尝试的分别为133人和68人,分别占53.2%和27.2%;经常整理物品的幼儿有118人,占47.2%,偶尔整理和几乎未整理过的有131人,占52.8%。
图3
图4
图5
2.教师经验判断,发现断层内容
教师将幼儿园生活与小学生活做对比分析后,发现两者在社会关系、物理环境、学习方式、社会期待等方面都存在着断层。
在社会关系方面,进入小学后,幼儿与教师和同伴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且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由生活、游戏转向学习、纪律等,要求更高;
在物理环境方面,由幼儿园的自由游戏场到小学的定时学习场,由相对随意的多功能区环境到固定的课桌椅环境,规则性增强;
在学习方式方面,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为主,而小学以听、说、思考的课业为主,上课的时长也发生了变化;
在社会期待方面,家长希望幼儿在幼儿园时期能够玩好、吃好、睡好、身体好,而到小学时则希望幼儿学习好、成绩好,这也给家长带来焦虑。
3.结合《指南》要求,确定课程目
标结合本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需求以及《指南》相关要求,我们将幼小衔接课程目标定位为:
(1)知道自己快要上小学了,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对上小学有向往之情;
(2)有初步的时间观念和任务意识,逐步建立良好的整理、如厕等生活习惯和倾听、阅读等学习习惯;
(3)学会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爱动脑筋,能尝试用多种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自我克制能力,有积极的情绪情感。
4.围绕核心经验,建立课程网络
围绕“了解小学生活,建立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对小学有向往之情”的核心经验,教师沿着集体活动、区域游戏、日常活动、环境创设、资源/实践五条路径,尝试建立了课程网络,以达成幼小衔接课程目标。以核心经验“了解小学生活”为例,课程网络如图6所示。
图6
面对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充分调动幼儿园附近B小学的场地、师生资源以及幼儿园的活动资源,解决幼儿遇到的问题,同时帮助幼儿充分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
1.幼儿参观体验小学生活
幼儿担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如怎么上厕所?小学生在哪里户外活动?课间十分钟做什么?怎么上课?等等。教师组织幼儿带上记录自己所关心问题的问题记录表走进B小学,在参观时带着心中的困惑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记录下问题的答案。
例如,通过参观,一位小朋友发现,小学有大操场,可以上体育课,就像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一样。在参观小学时,幼儿还可以面对面采访小学生,通过和哥哥姐姐的访谈交流,幼儿既了解到真实的小学生活,又感受到了小学生的正向精神(图7)。
图7
2.小学生视频回访
除了大部分幼儿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之外,还有哪些困惑没有得到解答呢?返回幼儿园后,教师邀请热心的小学生和幼儿进行视频连线,在连线中,小学的哥哥姐姐耐心回答幼儿的问题,如“回家需要做很多家庭作业吗?”“小学老师是不是很严厉?”等等,希望幼儿园的弟弟妹妹可以消除焦虑,开开心心地准备上小学。
3.小学教师进课堂
教师邀请B小学的教师来园进班开展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调整幼儿园的桌椅摆放,模拟小学的课堂布局。幼儿在课堂中感受小学和幼儿园课程的不同,尝试从30至35分钟的集体活动坚持到40分钟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幼儿也感受到小学教师的温柔与耐心,建立起对小学教师的心理向往之情。
4.模拟小学生生活
为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园所开展了模拟小学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幼儿在活动课结束以后,能自由安排十分钟的时间,和同伴游戏、上卫生间、喝水等等。同时,区域游戏中也做了课程的延伸,在生活区,幼儿尝试削铅笔、分类整理书包;在阅读区,幼儿翻阅小学的课本,感受课本和幼儿园绘本的不同,尝试写写画画,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在角色区,开展“小老师”课堂的活动,一位幼儿扮演教师教会同伴一个小本领,等等。
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对于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能力,高水平的指导不仅来源于书本,更来自与优秀同仁间的研讨与经验交流。
正好在5-6月,园全学前教育培训学院将组织内容丰富的线下会议培训、访学活动,围绕管理理念、课程建设、质量提升等多个主题开展线下会议培训、研学交流。
本次我们将举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名园浸润式访学研修班”,走进杭州与成都名园,现场观摩学习,研讨实践,开启一场研学之旅!同时6月,将开展以“‘学前教育专家、名师蓉城行’——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研讨会,旨在促进园所高质量发展,帮助教师拓宽课程视野,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
家长、小学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合作者,只有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保持观念一致、行为一致,才能有效实现科学合理的幼小衔接。
1.调查了解家长的困惑
教师通过问卷星的形式,向幼儿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困惑。问题如下:
家长纷纷就自己担心的问题进行反馈,经统计,我们发现家长最重视的问题依次是:学业适应、阅读习惯、收拾整理、作息时间。
2.召开家长会,正确引导
幼儿升入大班后,园所利用上下两学期的家长会,加强家园沟通,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大班上学期家长会,教师采取家长沙龙的方式,利用视频、邀请小学教师参与等,聚焦幼小衔接,分享经验,让家长知道幼儿进入小学一年级时的各种适应问题,引起家长关注的同时,引导家长有目的地正确进行幼小衔接活动;大班下学期,邀请幼小衔接方面的专家,与家长共同讨论,帮助家长走出幼小衔接的几大误区,以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小衔接。
《指南》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良好的习惯、能力与品质是开启小学健康生活的坚实基础,对此教师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培养。
1.学习整理书包,养成整理习惯
良好的整理习惯能够帮助幼儿开启有序的小学生活。在前期调查中,有47.2%的幼儿有整理自己物品的习惯,47.6%的幼儿偶尔整理,5.2%的幼儿几乎不整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从整理小书包开始,着力提高幼儿的整理能力和整理意识。
在整理活动中,一位小朋友发现,书本要按照大小有规律地摆放,这样看起来才不乱;小王发现,大袋子要放书,小袋子可以放文具,要分类整理物品;还有一位小朋友发现,书包的两侧有网袋,装水杯和雨伞很合适。在每天的整理活动中,幼儿之间还会相互检查、互相提醒,形成良好氛围,促进共同进步。
2.学做学习计划,记录学习任务
良好的学习计划与执行习惯,能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个任务本,鼓励幼儿将自己设想的学习计划或是教师布置的任务记录在任务本中,幼儿不再依赖爸爸妈妈的提醒,而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表付诸行动,开始尝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在讨论计划的过程中,小尹说:“我要为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做准备,我在计划表里列了好几项我觉得自己目前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还画出了具体的行动内容。”小喆说:“我的计划表还有空的一栏,等两个星期后,我对照计划表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做到了就打√,没做到就打×。”
3.巧用多种方式,养成阅读习惯
在“阅读习惯”方面,统计结果显示:26.4%的幼儿坚持每天阅读,44.4%的幼儿经常阅读,29.2%的幼儿偶尔阅读,可见,有很多幼儿没有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关系到幼儿进入小学后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此,教师利用语言活动区、“百幼小故事”公众号、班级借阅平台、参观图书馆等方式帮助幼儿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图8)。
图8
4.建立任务意识,每日坚持完成
做任务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计划—执行—改进的良好思维习惯和任务意识,增强幼儿的责任心。做任务主要通过集体任务与个体任务达成,集体任务主要是针对本班级本阶段的计划实施,如跳绳打卡、阅读打卡等集体任务,教师每天采用打勾或者数字的方式记录;个体任务主要是幼儿自己记录自己本周或者是当天、隔天要完成的计划,并及时记录过程、结果与想法(图9)。
小郑说:“虽然我不会写字,但我会画画,我要用画画的方式把学习任务记录下来。”小哲说:“我每天晚上回到家要看一眼我的任务本,这样我就不需要爸爸妈妈提醒我,也不会漏掉任务了。”
图9
5.安排晚间生活,坚持健康作息
在调查中,教师发现有98.7%的幼儿每天都能早起入园,坚持上学不迟到,幼儿园里一大早就能看到幼儿在操场摆放晨间锻炼材料的身影。然而还有22.4%的幼儿晚上很晚才睡,36.1%的幼儿晚上入睡时间不稳定,时早时迟。对此,教师引导幼儿制定晚间作息计划,由家长监督执行,在班级中反馈,帮助幼儿学会合理安排晚间生活,坚持健康作息时间,为小学生活做准备。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与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园所充分利用一日生活资源,支持幼儿获取进入小学的经验,提升相关能力。
1.作息时间的优化
幼儿园作息时间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一增加、一提前、一推迟,从时段上让活动节奏更紧凑。增加集体活动的数量,由中班的每周七节课调整为每周十节课,时间由每节课25分钟延长至30分钟;提倡大班幼儿准时入园,即在早上8∶00前入园,8∶10准时下楼参加晨间锻炼(以下简称“晨锻”);离园时间也由中班的15∶40调整到16∶00。
2.活动内容的对接
园所做好以下三方面活动内容的对接:
一是改变原有的分班晨锻活动为户外混龄晨锻,对应小学的大课间自选体育活动;
二是在劳动教育方面,建立值日生自主制度,由幼儿自选值日项目与值日时间,助其建立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三是班级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做班级的主人,尝试参与班级管理,并定期将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难题与同伴共同探讨、商议,寻求解决的办法,如迟到问题、公共物品整理问题、人多声音嘈杂的问题等。
3.自主行为的养成
良好的自主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够帮助幼儿在小学中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园所把自主入园的机会还给幼儿,幼儿入园后,自己独立进教室、放置物品、简单劳动,养成行为的有序性与主动性。除此之外,园所还从一日活动各环节,如自主餐点、自主散步、自主离园、户外护理等,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本文源自王辉在《基础教育课程》上发表的内容。本文转载仅用于学习资源的分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COMMEND
往期推荐
↓戳“”一起进步·点亮下“在看”一起学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