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也称为课程叙事,近两年如雨后春笋般,被很多幼儿园广泛采用。
课程故事重点描绘的是一段已经开展过的课程历程,它需要清晰地呈现课程发展的脉络与痕迹,读者可以通过课程故事走进过往的课程情境。
课程故事是什么与怎么写并无统一定论,目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课程故事呈现的形式类型多样,也存在一些误区。不少幼儿园教师对课程故事既充满好奇,又满腹疑问。
课程故事的撰写需要以忠实反映幼儿实际活动过程为基础,同时融入教师对活动、对幼儿、对自身的反思,达到夹叙夹议的效果。
活动价值的剖析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别
教育性是课程的核心要义,教师在撰写课程故事时需要透过活动的热闹表面,用专业的眼光剖析活动背后潜藏的教育价值。
然而,有些教师在反思课程过程、分析活动价值时常常存在泛泛而谈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在活动对象上,有些教师通常只针对班级多数幼儿进行评估,缺少对个别典型幼儿的分析;在活动价值上,有些教师往往较宽泛、笼统地指出活动对幼儿具有促进作用,至于活动的哪些环节对幼儿具有哪些方面的促进价值没有交代清楚。
这一现象反映出教师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对幼儿观察、了解不足,没有意识到个别幼儿的发展变化;
其二,在反思时没有对活动过程进行细致剖析,没有深入挖掘各环节的独特价值;
其三,评估活动价值时缺乏可供参考的可靠依据。
活动过程的叙述要呈现丰富且有价值的幼儿言行
课程故事是幼儿活动过程的可视化再现,重点在于描述幼儿在活动中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使读者既看得见幼儿,又感受到课程。
然而很多教师在撰写课程故事时往往把过多笔墨花费在活动流程与环节的记录上,有关活动过程中幼儿言行、状态的描述既不丰富又不精彩,课程故事像流水账般平淡乏味,难以引人入胜。
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受传统教案的影响,更多关注活动流程的呈现,忽视了活动过程中幼儿言行表现的观察与记录;另一方面,有的教师专业能力薄弱,不能有效选择有代表性、有意义、生动精彩的幼儿言行。
为了使课程故事更加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教师需要把握以下要点——
课程故事的描述应详略得当、把握主线
课程故事既要确保故事的完整性,又要兼顾故事的可读性,在简洁精炼的同时突出课程脉络与活动重点。
有些教师在课程故事中详细叙述了所开展的各个活动以及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导致课程故事冗长烦琐,不仅模糊了课程脉络与活动重点,还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教师没有梳理清楚活动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站在读者的立场考虑故事的可读性,误认为写得越多,内容就越好。
为此教师在撰写课程故事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课程故事的反思应当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立足点
课程故事是事后回溯性叙述,教师在撰写时需要对实际开展过的活动进行回顾,回顾的过程既是教师反思的过程,又是教师二次观察与倾听幼儿的过程。可见课程故事不是单纯的文字工作,而是促进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革新的载体。
当前很多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撰写课程故事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仅仅将其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任务,没有切实做到以撰写课程故事为契机,认真观察、分析幼儿,没有真正落实以撰写课程故事为途径,反思自身在活动过程的言行、支持是否适宜,也没有以撰写课程故事为突破口挖掘活动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契机与课程生长点。
为了切实实现课程故事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作用,我们建议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回顾撰写课程故事,写时注意以下要点。
课程故事源于日常课程,一套高质量的课程更有利于幼儿与老师的共同成长。
这个假期,园园为各位园长、老师带来《暑期七大专栏》:《幼儿园课程建设专栏》《幼儿园环境创设专栏》《幼儿园游戏专栏》《示范课专栏》《家园共育专栏》《幼儿社会性发展专栏》《幼小科学衔接专栏》集合高校知名专家+实践名园长+一线名师,助力幼儿园高质量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
本文源自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齐鑫和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时松。本文转载仅用于学习资源的分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丨Raily
审核丨不写昵称
#往期推荐#
点亮“在看”一起学习
戳“”一起进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