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师范大学石景山附属幼儿园
引言
绘本作为儿童早期阅读的新生力量,它的创意出色、表现手法幽默,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秉持“书香乐园”的办园特色,我园一直致力于绘本的研究与实践,鼓励教师“读懂图书、读懂幼儿、读出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绘本阅读与教学研究案例《老鼠画猫》,让我们一起走进“老鼠和猫”的神奇世界吧~
先来看看绘本内容吧!
在最后一页中猫醒了,它一脸茫然,全然不知在它睡着时小老鼠的捣蛋行为。小老鼠们留下一幅搞笑的画捂着嘴巴偷笑着逃跑了。为什么小老鼠要画这样一幅画?要是猫知道小老鼠画的画,会是什么后果呢?
来看看阅读活动过程吧!
根据本书的特点以及价值,同时为了让幼儿在语言领域“倾听、表达、阅读”各个维度获得发展,在整个活动中设计了“看—读—讲—演—探”这五个环节,将教育目标渗透于不同形式的游戏中。
活动一
笑笑看到第6页时说:“好搞笑啊!大猫的眼睛睁不开了。”坦坦看了后也翻到第6页说:“好搞笑啊!我也有这个,咱俩的书是一样的。”接着,笑笑胡乱翻阅了几页,当翻回到第1页时,观察了几秒画面说:“小老鼠画了一个猫脑袋。”坦坦说:“那不是猫脑袋,猫脑袋是之前画的,它(小老鼠)画的是猫眼睛,因为铅笔是蓝色的,猫眼睛也是蓝色的。”
解析:通过对幼儿自主阅读的观察可以发现,幼儿对《猫和老鼠》这本书比较感兴趣,这源于书籍自身的特点(夸张的动物卡通形象以及鲜艳的颜色)以及小班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4岁幼儿应该会看画面,并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幼儿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对画面的观察比较仔细:发现两本书有相同的画面;发现用蓝色的铅笔画出了蓝色的眼睛。那么幼儿对于故事内容的了解又如何呢?我决定介入游戏,采用追问的形式进行具体指导。
现场二:天天和阳阳在图书区看《老鼠画猫》的图书,大约3分钟后,天天准备将书送回书架。我问天天:“你觉得这本书中讲了什么故事啊?”天天说:“画画的故事,这是画画书。”我接着追问:“谁在画画啊?画的是谁呢?”旁边的阳阳说:“小老鼠在画画,它画的是小猫。”
我接着问:“小老鼠为什么要画猫呢?”天天说:“它怕别的动物不知道这是猫,所以把猫的照片贴在后背,让大家都知道它是猫。”阳阳说:“小老鼠要告诉别的小老鼠这是猫,这是危险东西,要远离危险东西。”随后我将书翻到第6页问幼儿:“你们觉得这个’照片’和猫像吗?”天天说:“像,一模一样。”
解析:这一环节主要是发展幼儿“看图编故事”的能力,通过对教师的关键性提问,幼儿大胆想象、自编故事情节并表达,促进了“说”的发展。但同时发现幼儿很难感受到书中小老鼠画的猫具有“眼睛小、胡子翘、小腿短、脚爪少、没牙齿”这些特点,反而觉得画像中的猫与现实中的猫是“一模一样”的。
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大”和“小”是相对的,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幼儿很难识别出来;其次与幼儿当前发展水平有关,目前幼儿处于小班上学期,对于物体之间大小关系的把握还处于初级阶段。
活动二
通过上一环节的活动我发现大部分幼儿都有兴趣阅读此书并且能结合画面内容试着说发生了什么事,能够初步做到“读图编故事”,但如何让该图画书发挥最大价值?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有必要向幼儿介绍“作者的故事”,即本书的故事内容。
考虑大部分幼儿的发展水平,我准备在第二次活动中通过集体教育活动的形式来实现目标——理解老鼠把猫画成这样的原因。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解读画面信息引导幼儿细微了解每个动物的形象以及动物之间的关系,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架”,让幼儿能够“跳一跳,够得着”,促进其“读”方面能力的发展。
现场一: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向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小老鼠怕猫的哪里?”有的幼儿说:“怕猫的牙齿。”我继续追问:“还有吗?”幼儿说:“还有它的眼睛。”为了使幼儿有更加直观的体验,我做出猫捉老鼠的动作进行引导,不断激发幼儿思考。
最后,我对幼儿的答案进行总结和梳理:“猫有一个特别大的本领,就是捉老鼠,它会用又圆又大的眼睛发现老鼠,然后伸出长长的腿向前一跃,用锋利的爪子捉住老鼠,用牙齿把它(老鼠)’啊呜’吃到肚子里边,所以小老鼠特别害怕猫。”
在总结的过程中,我故意将“长长的”、“又圆又大”等描述性的词语加重说,让幼儿对猫的特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解析:在本环节我通过“分—总”的方式让幼儿对猫“又圆又大的眼睛”“长长的腿”等特点有直接感知,为理解故事中“小”“短”“少”等内容做基础。
现场二:在逐页图文阅读的环节,我用小老鼠的口吻向幼儿介绍:“小老鼠首先画了猫的眼睛,它边画边说:’眼睛要画小’,猫的眼睛是又圆又大的,为什么小老鼠要把它的眼睛画小?”由于有了开始部分对猫外形特征的分析,幼儿很快便能想到答案:“因为不想让它(猫)看到老鼠。”
解析:我通过逐页阅读的方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书中关键画面获取信息,从而理解故事发展脉络。同时还通过小老鼠在画画时的内心独白这样的方式向幼儿讲述故事。
通过集体教育活动,大部分幼儿知道了老鼠将猫画成这样的原因。本次活动中,我主要引导幼儿通过“看”(阅读画面信息)、“听”(听小老鼠的内心独白,听故事情节)这两种方式实现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活动三
讲儿歌——感受儿歌内容的幽默(区域活动——图书区)
幼儿语言的学习除了包括“看”和“听”这样的输入过程外还应该包括输出的环节。作为教师,更应该将发展目标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用多样化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做到“敢说、想说、愿意说”。在日常教学中,我还要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使幼儿有机会自由表达。
在此发展目标和要求的引领下,结合图书区的教育价值,我将图书《老鼠画猫》投放在了区域中,鼓励幼儿利用区域活动时间自主讲述,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故事内容的幽默风趣同时促进其讲述能力的发展,落实《指南》中所提到到的“3-4岁幼儿能够复述简短故事”的目标。
现场一:小羽来到了图书区,选择了《老鼠画猫》这本书,翻到第1页,指着画面上的老鼠说:“小老鼠要给大猫咪画画了,它说呀’眼睛要画小,这样你就看不见我了’,小老鼠画的时候轻轻地,不能把猫咪吵醒了,否则它(老鼠)就危险了!”小羽在讲的过程中不时地做出摆手、“嘘”等动作。
解析:本次为幼儿在图书区第二次接触图书,与第一次阅读时的表现相比较有很大进步。经过集体活动讲述后,幼儿能够理解“作者讲的故事”并结合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复述。
通过这种形式发展了幼儿的讲述能力,同时还发展幼儿观察图画书关键情景变化并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的能力。然而,幼儿是否能够深层次地感受儿歌内容的幽默,则需要我介入引导。
现场二:罗罗和美美一边看《老鼠画猫》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我向他们提出了问题:“你们觉得老鼠画的猫和真正的猫一样吗?”美美说:“不一样,因为这个猫(画的猫)不厉害,真正的猫太厉害了。”
我接着问:“小老鼠画了一个不一样的猫,那你喜欢小老鼠这样做吗?”美美说:“不喜欢,因为小老鼠太调皮了。”罗罗说:“我觉得很喜欢(小老鼠),它真好玩,太搞笑了!”
我继续追问:“那你们觉得猫咪看到这幅画像会怎么想啊?”罗罗说:“猫咪肯定很生气,因为这和它不一样。”美美说:“猫咪生气了,就要捉老鼠了,老鼠就麻烦了。”罗罗说:“那老鼠就赶紧跑啊跑,猫咪就追啊追,怎么也追不上,太好玩了。”美美说:“是啊!太好玩了,猫咪怎么都追不上。”两位小朋友被故事情节逗乐了,不停地笑了起来……
解析:《老鼠画猫》故事的特点之一为风趣、幽默,然而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感受故事情节背后所蕴含的情绪情感以及故事中人物的形象特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达成此目标,我围绕“猫的画像”这一话题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同时用追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感受“调皮、好玩”的小老鼠和“生气”的猫之间的“矛盾”,进而感受故事的幽默。
活动四
在我的提议下,雨儿和茜茜一边拍4/4固定拍一边说儿歌,在说的同时还添加了简单的动作,为了让表演形式更加丰富,还邀请了翘翘和桃桃加入表演。在表演时翘翘和桃桃用眯眼、捂嘴、跳跃等不同的动作进行表现,更加加深了对故事内容以及角色特点的理解。
解析:幼儿通过对图画书的阅读,不仅是对故事内容以及儿歌的理解,更有对书中画面的感知,因此在输出的过程中也不应该仅仅是说儿歌、讲故事,更有对书中动物心里变化、动作神情的表达。
在表演区中,幼儿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乐器、动作等方式对故事内容进行表演,将所获取的信息在游戏中“重现”:有节奏和韵律地说儿歌,将书中动物的关键细节表情生动地表现出来。
活动五
针对幼儿对“猫捉老鼠”这一主题的兴趣,我决定对本次活动进行延伸,通过家园共育以及区域游戏小组讨论的形式丰富幼儿的经验和认知。
小结
其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绝不应该局限于语言领域集体活动或图书区游戏,而应当贯穿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渗透于生活环节、过渡环节以及不同形式的游戏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发展水平以及需求,用不同方式引导,创设高质量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恭喜案例《老鼠画猫》在第二届全国“两寻找·三研究”优秀童书案例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给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点赞哟~
成果名称:老鼠画猫
主要作者:庞雪阳
等级:一等奖
关注“教育”了解更多学前教育资讯。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