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儿童的视角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0MTMyMzI5NA==&mid=2247483661&idx=1&sn=61f4a833f1602263e5d145d51a5aa613
在幼小衔接、入学准备中,培养幼儿“向往小学、希望成为一名小学生”是常见目标,而常见活动就是“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初步了解小学生活”。
本文长度约2700字,建议阅读时间5-6分钟。
对此,我有一些困惑:
第一,所有的小朋友都不向往上小学吗?如果不是,有多少向往上小学,有多少不向往上小学?向往和不向往的程度分别是多大?对于向往小学的幼儿,“向往小学”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第二,从一般常识来判断,儿童是渴望长大的,大多都想当哥哥、姐姐。为什么幼儿园的孩子(特别是大班的)需要我们去激发上小学的愿望?
第三,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生活就能激发幼儿向往小学吗?会否出现本来向往小学,却因参观小学之后不向往小学的情况?
第四,参观什么样的小学?会否出现因参观的小学与所上小学之间的差异人为增加入学不适应?
第五,参观的小学值得向往吗?
为什么有的幼儿不向往入学?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一方面,儿童渴望长大,渴望当哥哥姐姐。中、大班的第一个活动通常为“我当哥哥姐姐啦 ”、“我当大哥哥大姐姐啦”。就是证明:小孩总是渴望新的阶段、新的事物。
另一方面,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确实有不少幼儿并不向往上小学。他们对上小学感到担心、害怕、焦虑。
那么,这个问题就应该是:
作为成人的我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使得本来向往小学的幼儿不向往小学了?
可能1:幼儿看到了什么,使得他们不向往上小学。
比如,他看到生活周围的小学生要做很多作业、考试成绩不好挨骂等,因而不太愿意上小学。
可能2:幼儿听到了什么,使得他们不向往上小学。
比如,有些老师、家长会威胁、恐吓小孩,“你这样子,上小学的咋个办哦!”“小学老师晓得收拾你!”。
可能3:幼儿感受、体验到了什么,使得他们不向往上小学。
比如,有些家长他们虽然没说什么、没做什么,但他们内心就是这样想的:上幼儿园是最轻松愉快的,上小学就辛苦了。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们完全能够从父母那里读到家长的忧虑。
可能4:幼儿向往小学,但不向往要去的那所小学。
可能的原因各种各样,但通常都与幼儿周围的成人、幼儿所处的环境有关。
也就是说,在幼儿“不向往小学”这个问题上,首先应该是教师、家长做出反思、接受教育、做出改变,而不是孩子。
我觉得“不向往入学”这个问题,有点类似“如何培养儿童吃饭的兴趣”、“如何培养儿童对游戏的兴趣”、“怎样才能让儿童对自己生成出来的活动感兴趣”之类的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
我们做了什么,使得儿童对吃饭、游戏、自己生成的活动,都不感兴趣了?我们做了什么,使得渴望长大的儿童,对上小学充满了担忧?我们应该停止做什么、做点其它什么?
面对幼儿的“不向往”
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参观小学、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是必要的,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带幼儿参观了小学,就了解了小学”、“了解了小学,就向往小学了”。在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同时,还应该更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内心世界。
所以,不管什么活动,过程中都应该通过讨论、绘画、悄悄话等多种方式,了解幼儿对小学的认识、期待和担心。
我曾经在幼儿园看到“上小学,我担心……”的活动,小朋友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担心。
下面是其中一些担心、害怕:
(1)“害怕考试得零分”、“害怕考试不及格”、“害怕考试得不了100分”;
(2)“担心作业写不完”、“害怕作业太多”、“担心写字不好看”、“担心忘了拿新书本(到学校)”、“害怕考试睡着了”、“害怕自己坐不到椅子”;
(3)“害怕见老师”、“害怕老师不认识我”、“担心被老师惩罚”、“担心老师打我”、“害怕上课时睡觉,老师打我屁股”、“害怕老师把我赶出去”、“害怕老师让我去别的学校上学”;
(4)“害怕椅子后面有妖魔,害怕它吃我”、“害怕柜子里有怪物”;
(5)“担心交不到朋友”、“害怕一年级交不到朋友,这样我会很伤心,还害怕老师不让我和小朋友一起玩”、“害怕再也见不到xxx(好朋友)了”;
(6)“担心老师生病,去不了学校给我们上课”、“担心其他小朋友生病”、“担心在新学校里有人不好好听课”、“担心上课时有人去厕所”。
作为成人的我们,
是否真的懂了这些小朋友的担心、害怕?
比如,为什么会有“害怕老师让我去别的学校上学”的想法?我就在幼儿园里听到过有的老师对大班小朋友说,“我马上送你到小一班去”。这让我想起成都林荫街那个著名的段子:“不好好学习就到隔壁去读大学”。
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在某一个阶段,甚至已经工作之后,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担心、害怕?这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上小学前幼儿的内心世界。我坐火车去上海上大学时,就特别害怕去上厕所时,座位被别人抢走,所以我特别理解“害怕自己坐不到椅子”;我刚工作时,单位没有一个熟悉的人,看着其他同一批到单位的新老师,似乎和其他人都非常熟悉,我就非常理解“担心交不到朋友”。唉,朋友多的人,常常是无法理解这一点的!
更进一步说,孩子的这些担心、害怕,差异是非常大的。以担心考试为例,有的担心考零分、有的担心考不了100分,其中蕴含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
如果你能感同身受上述每一个答案,并清楚可能的原因,那你真的算是很有儿童视角。注意,不是一个答案,而是每一个答案。
儿童“向往小学”有何发展规律?
在“向往小学”这一心理准备上,有的儿童是线性递增的,即随着上小学时间的临近,越来越向往上小学;有的儿童是线性递减的,即随着上小学时间的临近,越来越害怕、恐惧上小学;而有的则可能是U型发展的,一开始向往小学,但随着对小学的了解,变得害怕、担忧上小学,由于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儿童克服、战胜了这些负面情绪,向往小学。
儿童发展的有些方面,可能存在U型发展的情况。一个典型方面就是学习品质的发展,比如兴趣好奇、积极主动,儿童天生具有,却可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如果在U型的底端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持,其发展是L型的(线性递减);如果得到有效的支持,就是U型的、√型的。也就是说,这个后退可能带来更大的发展。
参观小学与向往小学,就可能出现U型发展
如果不让幼儿参观小学、了解小学,小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童话世界”,自然无比向往。真正参观小学、对小学了解得越来越多之后,小学逐渐成为“现实世界”,幼儿可能产生很多问题、困惑,甚至各种害怕、担忧。
这时就是U型发展的最底端,也是最为重要的时刻。如果老师、家长没有注意到幼儿的这些情绪,或者注意到了但选择忽略,或以“这有什么,不用害怕”、“没出息,这都怕”简单应对,甚至威胁、恐吓,那就可能发展为L型的。
如果老师、家长能够在U型发展的最底端,充分观察、读懂儿童、有效支持,就能够实现U型的、√型的发展。这是教育最有魅力的地方。
没有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向往小学”,可能是盲目、空洞的、笼统的。真正参观、了解小学之后,可能会带来情绪的变化,这个变化点也恰恰就是教育点,这时的支持是恰到好处的。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刘凌名园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