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堪忧,亟待争鸣
伴随着新世纪的跨入,教育界顺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幼教界在此趋势的召唤下,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不断上演着推陈出新的一幕幕,主题化的区域活动、园本课程、多元智力理论等等都是在此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批“新秀”,而且还出现了“百园争鸣”的现象。
但是,当我们在大唱赞歌的同时,一些弊端也随其发展日渐暴露出来。下面两个真实的片段,也许会让我们腾出时间来反思一下当今的幼教现状。
片段一:被遗忘的德育现场
一教师带孩子去户外游戏,途中恰逢一工人在疏通下水道,周围一带都散发着作呕的臭味。“老师,那位叔叔在干什么啊?”“站在那么臭那么脏的地方,他可真不讲卫生啊!”…一些好问的孩子拉开了话匣子。可是这位教师只顾着捂鼻子,根本没有理会孩子的提问,取而代之的是她大嗓门的吆喝声:“臭死了!孩子们快点!要不然我们的鼻子可要臭跑了!”说着,便将孩子像赶鸭子似的带离了那个活生生的德育现场。
又过了段时间,该园的下水道又被堵塞了,当孩子们再次经过时,孩子们都已自觉的捂住鼻子跟着教师绕道而行了。
片段二:家长眼中的幼儿德育
一群大人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在一旁玩。其中有个男孩子非常调皮,扯这个女孩子的头发,又枪那个男孩子的玩具,弄得这个哭那个闹。那男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制止,反而洋洋得意地说:“这社会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大…”一位被欺负的家长听了很不舒服,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自己孩子说:”他抢你的玩具,你抢回来!他打你,你也打他!“岂料这位被欺负的孩子认真的对其爸爸说:“老师说了,好孩子不打架,他要玩手枪,就让他玩一下吧。”这时,一位家长感叹道:“现在的幼儿园老师不知道是怎么教孩子的,,如今的社会到处都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最起码要懂得保护自己,如果老师都教给孩子的是粉饰了的好好世界,而现在的生活又不是那么回事,孩子们以后出了校门又怎么适应这个现实社会呢?”
看了以上两个片段,你领悟到了什么呢?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孩子康和全的个性,不仅是幼儿身心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基础包括品德、经验知识和智力等多方面,而品德是核心。但是恰恰这一基础不为幼儿园所重视、不为家长所重视。
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幼儿园的主要教育对象,他们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家长心中的“太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成为每个家长的最大愿望。但是,很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偏向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又在不同程度上放松、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孩子进行品德的培养。还有些家长对现实社会有一些歪曲认识,认为现在的社会弱肉强食,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作为现代人应该时时刻刻维护好自己的个人利益。所以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免显得有些偏激了。于是,我们在许多孩子身上,看到了自私、霸道、没礼貌、娇气、胆怯、不合群等一系列不良行为的萌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不仅在于充实和发展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所以,幼儿德育应该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及家长根本性的重视,犹如时下风靡的“主题化区角活动”,也亟待出现“百园争鸣”的局面。
幼儿园是幼儿德育的重要场所,而教师是幼儿德育的重要因素。有的教师认为,实施德育就是让幼儿明白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又或者是利用故事、向幼儿讲清道理,明白一些是非就行了,其实不尽然。幼儿德育是教师根据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传统的文化思想、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二、幼儿德育的有效途径
维果茨基的发展心理理论认为:学前期是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建立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乃至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概念。那么如何在这关键期对幼儿进行德育,将德育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关键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调动幼儿周围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优化环境,形成强有力的德育合力。
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决定的。陈鹤琴先生也认为:怎样的环境,幼儿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因此,德育者应非常重视优化环境,充分调动幼儿周围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
幼儿的品德发展受制于“教师、家庭、集体、个体(自我教育)、书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这几种因素中,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所以,要真正将德育落到实处,首先教师要对幼儿德育引起根本性重视,并树立良好的品行典范。
德育现状如此堪忧,很大原因是教师对德育没有引起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教育的内容笼统分为五大领域,即科学、艺术、语言、康、社会。为此,很多教师对在园幼儿就单是停留在这五大领域层面上,使德育受到忽视,而鼓励于幼儿园各项活动之外。还有,虽然在许多活动中包含了德育的目标,但由于教师在确定活动内容时不自觉地或偏向独立的教育领域,因此所选内容有时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体现幼儿的德育目标,如国庆前夕的主题活动一定会有“激发幼儿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目标,在最后的活动记录中也会出现“活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激发了幼儿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一句话。但如果回顾活动过程,无非是唱国歌、做国旗等这些流于形式的活动。一些有德育意识的教师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中,德育的内容大多成了附属品,不是灌输就是在最后环节稍带即过。在这些教师的心目中,认为“德育就是讲正确的事”,很少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的理解能力和需要程度。为此,身为教育启蒙者,应该树立强烈的德育意识,并根据德育的渗透性质,使德育教育深入骨髓。
幼儿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的模仿能力又特别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随时都在影响着孩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榜样典范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加强家园联系,与家长达成共识,做到家园一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美好、善良的品德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因此,教师一定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如定期召开有关德育为主题的家长会、家长座谈会、提供学习资料等,帮助家长改变重智力轻道德品质的错误观念,切实提高家长实施家庭德育的能力。让家长懂得父母事事包办代替,就会使幼儿显得非常的脆弱,缺乏自治的能力,所以父母要给幼儿留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做好表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求别人做得对自己先要做得对,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再如:父母爱护公物,孩子也会向父母学习爱护公物;父母能够和平地与人解决矛盾纠纷,孩子就不爱与人打架;反之幼儿就会进行不好的模仿,就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与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
再次,充分发挥同伴教育资源的榜样作用,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同伴关系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同伴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概念。”幼儿同伴间日益增长的相互交往的需要及其在能力兴趣、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幼儿同伴本身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影响因素,每个幼儿对于他人均为一种教育影响源。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通向康的桥梁,同伴是幼儿学习、模仿的主要源泉。因此,教师应以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为载体,运用多种策略促进幼儿同伴间相互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使班内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最后,有效挖掘和利用好信息环境中积极因素也是幼儿德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信息环境是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外部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信息环境是包罗万象的,对幼儿品德的发展是利弊共存的,对幼儿品德的发展起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如图书、广播、电视、电脑及外界的各种信息环境,幼儿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以及父母要对这些信息加以控制和选择,发挥有利于幼儿品德的各种信息,从而促进幼儿品德的康发展。
第二,积极探索德育新路,培养时代儿童。
1、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构建有层次、易操作的德育目标。
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7岁属于他律阶段。儿童自进入幼儿园起,便开始了集体生活,他们从日常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事物中逐步萌发对世界、对社会的初步意识。这时的儿童其道德评判的标准大多依赖于教师、家长及同伴,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儿童周围的一切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而儿童的行为又很容易改变。因此,引导幼儿从身边做起非常必要。如可以用“爱妈妈“来取代”爱祖国、爱人民“的目标指向,使其更易细化和可操作。爱妈妈首先必须从身边小事着手,很能激发幼儿的经验来积极参与。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首先从幼儿自身的家庭、生活的社区和自己的幼儿园出发,从幼儿每天的生活开始,来唤起幼儿的亲身体验,来逐步树立爱国的意识,为以后的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基础。
2、把思想性和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纲要》中又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为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教材思想性及幼儿当前思想状况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注重幼儿实践的机会,通过主题活动,将德育深入到幼儿的教育。比如,课“好朋友”,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语言构成艺术形象,给幼儿美的感受,同时教育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由于幼儿喜爱,在演唱中受到教育。体育课“送伞”,通过游戏让幼儿进行平衡练习,同时针对关心他人做不好进行教育,让幼儿进入角色,分享帮助别人后那种快乐情绪。其它学科也一样要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德育教育伴随着幼儿的每一个游戏、每一个教育活动,正所谓“时时有德育,处处皆德育”。教师应根据环境的弥散性和德育的隐蔽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感染和熏陶作用,让幼儿在浓厚的德育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3、以赏识教育促孩子发展
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采用积极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某些行为可做为教育素材,采取个别讲解引导法、集体讨论法等让幼儿明白哪些做法是对的,为什么对,哪些做法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从小事入手,从成人做起。教师运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如称赞一声“你真棒”或抚摩一下孩子的头,或给孩子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孩子就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着良好的行为习惯。
4、幼儿德育要长期坚持。
幼儿可塑性强,但控制力弱,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品德教育决非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幼儿在了解、掌握了行为规范、行为技能后,应该不断地练习和强化,才能最终规范化、习惯化。而只有当一种行为规范化了、习惯化、定型化了,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品质。所以,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简单粗暴一刀切,既要讲究德育的形式,又要不怕反复、不停变化、不断强化,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现代幼儿教育不仅要使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关心,还要求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和关心社会,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又依赖于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力军,应该认识到幼儿德育是幼儿园、家庭乃至社会的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从小处着眼,实施点滴教育,多方携手,持之以恒,方可养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主要参考资料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P247
陈帼眉、刘焱:《学前教育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24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P33
【唱响幼儿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