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指出,生活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婴幼儿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婴幼儿愉快、安全、康地成长。生活教育的内容涉及生活自理、交往礼仪、自我保护、环境卫生、生活规则等方面,涵盖了文明生活、安全生活、愉快生活、自理生活等四种经验。《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在以往的保教工作中,孩子总是在保教人员的指令下被动地执行各项规则,教师像警察似的时刻监督着孩子执行规则,这样做教师辛苦,孩子被动。怎么让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呢?在一日活动中,我们减少教师指令性的语言,采取一些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常规教育,在愉快的活动中启发引导孩子萌发自律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他们最初的行为习惯,几乎都通过模仿家长、老师而来,他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是在家长、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教师和家长应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幼儿。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位孩子,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小班的孩子刚入园,常规不是很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孩子容易模仿的人是老师和家长,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一、在有趣的游戏中感悟规则
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我们把常规教育与游戏结合
起来,让孩子在玩中培养常规,在玩中养成习惯。例如每天的点心及午餐前总有一段等待的时间,孩子洗完手后总是这里摸摸那里抓抓,于是我们设计了《蝴蝶与花儿》、《小蜜蜂采花蜜》等游戏,请1~2名孩子扮演蝴蝶或蜜蜂,其余孩子坐在座位上将双手放在桌子上作开花的样子,小蝴蝶与小蜜蜂随着《蝴蝶飞》或《小蜜蜂》的穿梭飞舞,从小朋友用小手做的“手心花”中采花粉和花蜜——小朋友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会了安静等待。根据孩子们的特点,我们还设计了{手指操},通过做这种手指操,即让孩子静下心来安静的等待,又能锻炼小手,使小手灵活的动起来。孩子在游戏中能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悟,久而久之,孩子们熟悉了班级常规,自觉地按班级规则做事。
二、在混龄活动中引导规则
室外自由活动时,相当多孩子拿了体育器具不知怎么玩,常常出现活泼调皮的孩子追追打打,这样十分危险;内向的孩子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的情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孩子活动起来,安全的游戏,真正地锻炼身体,我常常一遍有一遍地示范玩法,反复动员,结果我东奔西跑,孩子们活动了一会儿又出现了老状况。
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通过仔细的观察后我和大班的老师商量,能否请大班小朋友和孩子们一起玩。我的想法得到了大班老师的支持,第二天户外活动时,在老师作了简单安排后,由每一位大班孩子带一位小班孩子开始了自由活动。大班的哥哥姐姐认真地教着小班的弟弟妹妹怎样玩,还鼓励他们勇敢地锻炼并注意安全,孩子们玩的开心极了。经过几次活动后,孩子们能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了,交往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减少了发生意外的次数。户外活动开展的很好,不在像以前那样毫无规则了。
三、在无声的体态中接受规则
体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能更好地起到传递思想感情的作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微笑、眼神和手势来提示孩子遵守规则。如,食指放在嘴前轻轻一“嘘”,表示要安静;右手顶左手掌心表示暂停;孩子自觉遵守规则,教师笑着摸摸他的头;孩子违反了规则,教师轻轻地摇摇头——这种无声的语言能给孩子信任、赞赏、宽容、谅解等情感体验,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真诚的爱,让孩子对规则不抵触,乐意接受。
四、在轻松的中执行规则
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让孩子在清脆的乐曲中执行规则,孩子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要集中活动了,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铃儿响叮当》,孩子们骑着欢乐的“小马车”回到座位上;要洗手了,伴随一曲悦耳动听的《哗哗流水清又清》,孩子们唱着“哗哗流水清又清,洗洗小手讲卫生——大家伸出小手比一比,看看谁的最干净”,认真完成了洗手任务;要收玩具了,放一首小朋友最熟悉的《火车呜呜叫》,孩子们开着火车排成整齐的队伍——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能让孩子主动积极地执行各项规则。
五、在童趣的中记牢规则
充满儿童情趣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是孩子喜爱的精神食粮。短小,朗朗上口,我们把一些常规要求编成短小的,教给孩子,孩子在学会的同时也记住了相应的规则要求。如,吃完点心、午饭后,孩子们总是忘了漱口,一首短小的《漱口歌》(小朋友爱清洁,吃完饭来漱口,嘴里含上一口水,腮帮用力鼓三鼓,口里残渣漱干净,我的牙齿我保护),让孩子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还有《过马路》(走路要走人行道,红灯亮了停一停,绿灯两了向前行)教会孩子怎么看红绿灯——不用刻板地说教,在朗读的同时,这些规则便印在每一位孩子的脑海里,在孩子的心里扎根,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
六、在形象的标志中巩固规则
孩子年纪小,自制力差,易遗忘,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提示孩子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如,我们在楼梯口画上箭号帮助孩子掌握“上下楼梯向右行”的规则;在寝室的门前贴上一双双写有孩子编号的“小脚印”,不仅帮助孩子辨清左脚右脚,还教会了孩子上床前将脱下的鞋摆放整齐;娃娃家里,形象可爱的挂饰不仅帮助孩子分配角色,而且规定了参加游戏的人数;在玩具区里,小小标志可以帮助孩子强化“玩完玩具归类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幼儿模仿性强。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有的教师要求幼儿着装整洁,而自己却披发、着装怪异。孩子回到家怎么也不愿扎辩子,家长一问孩子竟回答:“老师是这样的”。所以教师应检点自己的举止,要求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努力做孩子们的表率。同时同伴间的影响力对孩子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孩子教孩子。在常规教育中,教师也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主要参考文献:
《福建幼儿教育》2005版第1、2、期第72页。
【让孩子愉快的接受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