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能打动父母心弦的话,那就是:让你的孩子更康,更聪明。蒙台梭利有一个精彩的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幼儿出生后4-6年是形成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全状态,心理康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性行为方面。良好的行为能促进和维护心理康。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说某某小朋友爱打架,某某小朋友爱说谎,某某小朋友拿走了幼儿园的玩具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而班集体是孩子全面发展的摇篮。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班主任作为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应帮助每个孩子树立良好的的社会性行为,促进其心理康发展。
一:热爱尊重幼儿,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首要条件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班主任对幼儿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英国教育家罗索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孩子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的发展。教育根植于爱,热爱尊重幼儿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幼儿才有安全感,才会学会与同伴老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心理康成长。小朋友常说“幼儿园象我家,老师爱我我爱她”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孩子就会怕上幼儿园,怕老师,患上“幼儿园恐惧症”。事实证明,一个被老师喜爱的孩子,常常会充满信心,积极向上。
马斯洛有句著名论断:最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幼儿是幼儿心理康成长的前提,幼儿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孩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要么威胁恐吓,要么罚站,要么不准参加游戏,这会给幼儿身心成长带来创伤,不仅没有培养良好的行为,还会染上一些坏毛病:胆小,不自信,自卑等。
比如在日常活动中,有的幼儿没有按老师的意思去做,或者老师说了多次孩子还不改的话,有的老师会说:“再这样就不要你了!”“再这样你不要吃饭了!”等等。午睡时孩子很兴奋,老师会说:“你再不睡把你关到厕所里!”或者对孩子说些恐吓的话,可这样的话有时会让孩子更胆小,有时还会引起幼儿的“对抗”,其实,这正是孩子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如果教师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坚持从正面引导,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也是有价值,有能力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常常遭到责备,幼儿会渐渐在心里确定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
二:以身作则,创设良好的环境,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重要条件。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与帮助下形成的,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幼儿期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所以面对孩子,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幼儿一个学习的榜样。我国著名教育家孔老先生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善良,文明,礼貌待人,仪表大方的班主任必将受到孩子的喜欢尊重。有的教师情绪沮丧时态度粗暴生硬,情绪愉快时就无原则地迁就容忍。这种情绪波动容易导致孩子子产生心理障碍。教师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影响着幼儿,在生活中教师应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用环境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其次,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自然环境。《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行为问题才会逐渐减少。
三: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重点
在幼儿期,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的小朋友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大多是由祖辈带大的,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怕孩子受一点点伤。有的孩子在家玩,不小心被椅子绊了一跤哭了,姥姥会连忙跑去打打小椅子,说:“打死你打死你!”以这种方式来安慰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以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拿不到玩具了,小朋友不和他玩了,就开始动手打人了。我们班上有个小朋友特别喜欢咬人,一问才知道,奶奶在家没事就和他玩大老虎的游戏,长此下来就养成了咬人的坏习惯。这样的孩子一个好朋友都没有,不会自己去交往。孩子是生活在社会里的,也要长大,以后还要面临许多困难和挫折。教师在幼儿期就要教孩子学会正确地处事方法。在班上我和孩子们经常开展“食物分享”“图书分享”“玩具分享”的活动。吴忧小朋友喜欢拿别人的玩具,拿别人的图书,自己的东西却不愿借给别人,当别人不给他时,吴忧还会故意弄坏同伴的图书和玩具,渐渐就没人和他玩了。我给小朋友讲了些生活故事,让他们了解没有好朋友的的后果,教育他们学会大方地和同伴一起玩,学会合作,学会助人为乐。并让吴忧试着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交换着玩,体验有好朋友的快乐感。只有学会和同伴愉快交往,才能在以后的社会中生存发展。
四:激励宽容幼儿,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有效途径。
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教师要善于接近幼儿,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每个班上都有一些很特别的孩子,教师要平等的对待他们。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有其可爱的一面。教师应宽容,以诚相待,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
张谦忱是我们班上的男生,刚入园时他经常一个人不声不响的玩,做游戏了不找同伴,吃饭了不找小椅子,睡觉时不找自己的小床。老师对他说:“张谦忱,这是你的小椅子,快坐呀!”“张谦忱,快,你的小床在这儿!”他听见后看看你,又一个人玩了,每天都是老师领他到椅子上坐好,什么东西都要送到他手上。通过和他妈妈的交谈,我们了解到其实他在家是一个特别会说特别开朗的孩子,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他妈妈很着急,我们也很着急。听说他很喜欢画画,在一次涂色练习中别的小朋友都把自己的油画棒和纸拿走了,让张谦忱来拿他又动都不动,我就送了过去。一开始他也不涂,我走到他们组,“呀,你们涂得真好看,张谦忱,你的呢,你的肯定最好看了,快点涂好了给小朋友瞧瞧!”慢慢地,他也拿起了油画棒,许多孩子听说他涂得好都围着看。的确,他涂的最棒了,活动之后我把他的画挂在小画廊里,让别的小朋友向他学习。那天,他显得特别开心,找到张谦忱的优点后,我经常在绘画前请他分发油画棒,每次都适当的表扬一下。“付出总有回报”这个开学以来一直表现特别的孩子终于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了,不再用冷漠的表情面对我们,不再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了。他妈妈激动的谢谢我们。是的,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的话,这个孩子将永远得不到发展,不喜欢参与任何活动,进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其实,教师每一次赞许的点头,期待的目光,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孩子受到激励。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们顶着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这样一个光环,有责任更有义务。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股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水。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说:一个教师只知道教书而不知道育人,只能是个“教书匠”所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徒有虚名,只有“教书”“育人”结合起来才是个好的教师。让我们自由,尊重和关爱每个孩子,让他们从小在自由中发展,在尊重中培养自信,在关爱中得到康成长。
【教师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