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英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情感是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的品德教育与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和良好个性是不可分的,二者互为影响。我们认为,小班阶段的品德教育应着重从萌发幼儿爱的情感入手,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社会性是指由于个体参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征。幼儿的社会性情感主要包括对家庭、幼儿园、家乡和祖国的爱,对周围社会生活的关注,对他人的尊敬、友好、同情、关心等。小班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一阶段是他们生活的一个转折点,由于不少独生子女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不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不懂得怎样去爱周围的人。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感,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性行为,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然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品德教育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幼儿品德形成中知、情、意、行的教育过程,却忽略对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品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环境,评价等教育要素,还受着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幼儿的主体性还认识不够,这些都不利个幼儿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不利于幼儿的和谐发展。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克服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我们的研究旨在寻找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二、实验目的
在本实验大课题的指导下,探索小班阶段的品德教育,优化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环境、评价及教师与幼儿等要素,使之得到合理优化,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萌发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素质。
三、实验对象和方法:
(一)实验对象:小班幼儿32人
(二)实验方法与过程:
1、运用典型教育活动与迁移的作用,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扩大对社会性情感的培养。
我们的实验在确定了幼儿的发展目标后,从选择有效的达到目标的典型教育内容与活动入手,使之迁移、延伸更广的教育内容。而典型教育活动的选择是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效性,从典型活动而迁移的内容与活动都是围绕一个目标而发展的,它能使我们的教育更深入、更细致,使目标更进一步地得到落实。
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迁移能力,能使幼儿举一反三,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我们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一味地“教”,幼儿只要认真的“学”的做法,从实际出发针对小班幼儿的认识水平,引导幼儿通过典型活动的教育作用,大胆地在活动中延伸其教育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去想、去做,在观察、谈活、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社会,去体验周围人们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如:在进行“爱家庭”的教育中,我们选择了幼儿最亲近、最喜欢的“妈妈”作为典型内容,以典型活动“妈妈真爱我”为主线,让幼儿说说“还有谁也爱我”而迁移到爸爸及家里长辈对自己的爱。从“我是妈妈的小帮手”,迁移到我是爸爸、
婆婆、爷爷的小帮手,当幼儿认识、体验到家里亲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自然而然地萌发出自己对家里亲人的爱。由此,当幼儿在认识周围社会生活中的警察、司机、医生时,幼儿爱的情感也会油然而生,
2、发挥情感教育的效应,让幼儿在体验爱的愉悦中产生良好的动机和情感。
在幼儿的发展中,情感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情感占优势,品德教育应多从情感入手,首先激发情感,逐步赋予认识。我们的教育主要通过让幼儿看情景表演、观察、参观、图片介绍等,感受自己生活中父母、老师和周围人对自己的爱,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懂得大家都喜欢我,都爱我。教师在对待每一个孩子时,总是以爱心、关心和耐心去亲近他们、教育他们,像妈妈一样地与他们相处,让幼儿产生一种安全感,我们常用游戏的口吻与幼儿保持更亲近的关系,时常以“妈妈”的口吻与“娃娃”一起游戏活动,以妈妈的情感爱孩子,让幼儿逐步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当幼儿感受到老师的爱时,也就激发起幼儿对老师的喜爱之情,也就愿意和老师在一起,愿意上幼儿园,萌发出爱的情感动机。
3、创设幼儿生活的和谐环境,让幼儿在交往中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幼儿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为让幼儿有一个充满爱的氛围,我们从家园配合做起,通过“家长问卷”了解到本班幼儿的家庭情况,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及教育子女的方法等,针对本班40%左右的家庭不能经常与孩子相处,或是不美满家庭的情况,我们利用“家长园地”宣传有关家庭教育的方法及“建立一个温馨家庭”的经验,经常与个别家庭取得联系以及召开家长会等,积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多抽些时间与孩子相处。同时,让幼儿感到幼儿园周围的人也像家里的人一样关心、爱护他们。在结合认识“医生”时,幼儿园医生婆婆给生病的小朋友喂药,亲切的问候,细心地看病,让幼儿体验到了幼儿园的医生婆婆象家里的婆婆一样好。这样,和谐的环境,使幼儿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情感也会随着与周围人的交往中逐步得到发展。
4、利用幼儿行为评价的手段,让幼儿在提高认识中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小班幼儿在与周围社会生活的人们交往中,对自己行为的是与非还不能正确分辩,只有让幼儿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才能逐步从最初浅的道德认识中形成良好的行为。我们在品德教育中,既重视有目的地进行行为评价,又注重加强对幼儿的随机教育,利用幼儿的行为表现,让大家都来评“谁是乖娃娃”、“谁不乖”,并启发、引导幼儿指出乖与不乖行为表现的原因及后果,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良好行为用语,如:“大家一起玩”、“我们是好朋友”、“对不起”等等,让幼儿学会用这些用语进行对自己和同伴的行为评价。另一方面,我们又以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幼儿进行行为评价,不断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对幼儿的行为评价以“乖娃娃”园地,鼓励有进步、关心幼儿园、帮助同伴以及帮爸爸、妈妈做好事的孩子,并在标有孩子相片的花朵上贴一颗五星表示鼓励,当幼儿看见自己和同伴的花朵上有了金光闪闪的五星时,也会学他们的样把玩具拿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玩,帮妈妈做事、给同伴擦眼泪等等。良好的行为也就在粗浅的道德认识中得以形成。
四、实验效果与分析
我们的实验在结合大课题“幼儿素质发展评价”的德育内容中,把幼儿的“社会性情感”着重从爱幼儿园、爱家庭、行为习惯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测查与评价。
我们实验的效果是极为显著的,
从实验前的达标率42.88%,逐步增长到72.4%,最后达到了97.76%,这表明,我们采用典型教育活动而展开的系列迁移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在品德教育中的教育方法、途径、评价等要素的优化是可行的。
从三次评价的分数看,实验前的平均得分为10.72分,这主要是在入园后2—3周中进行的评价,在学期结束前评价的平均得分为l8.1分,而实验后全班幼儿的平均得分达到了24.44分(满分为25分),可见,幼儿在社会性情感方面,是在逐步得到发展的,最终达到了满意的效果。较为显著的是“喜欢幼儿园”、“喜欢家里的人”方面,达标率为l00%,这是幼儿爱的情感的萌芽,也是幼儿在提高了道德认识上,对社会性情感的升华。据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都喜欢上幼儿园,有的不管生病、下雨,连星期天也嚷着要到幼儿园去,在家里也变得有礼貌、懂事了。从幼儿的“品德行为”中可以看出,“喜欢做的事”方面幼儿的进步最显著,从平均得分为0.21逐步增加到1.6至2.94分(满分为3分)、这也是幼儿爱幼儿园,爱家庭较为突出的行为表现,小班幼儿年龄虽小,但好奇心强,好模仿,他们知道为幼儿园做好事,为父母、长辈做好事是乖孩子应该做的,都愿争着做好事。同时,由于个别幼儿年龄小,个性强,他们还不能较好地遵守幼儿园的常规,与同伴游戏时.也时常出现争枪玩具的现象,但随着年龄沟增长,坚持正确引导,这部分幼儿是会很快得到转变的。
【在品德教育中萌发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