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幼儿园区域活动探析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摘要】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呼声再度高涨,幼儿园区域活动以其对于幼儿独有的教育和发展价值日益受到业界重视。要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必须找准其现有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此,教师应当提高认识,创设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活动环境,丰富活动区的材料,明确自身定位,加强指导的有效性,使活动区真正成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乐园。

  【关键词】区域活动;角色定位;有效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2-0006-03

  【作者简介】杨文(1970- ),男,湖南新宁人,长沙师范学院编辑,教育学硕士。

  一、区域活动的内涵

  区域活动(area activities)的概念是20世纪70 年代在美国提出的,我国多称之为“区角活动”。区域活动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条件下,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不同的主题活动区,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材料和与环境互动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或小组化的自主学习的教育活动。其中,多种主题活动区的设置意味着幼儿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独特的幼儿教育形式,以尊重幼儿个性差异、满足幼儿个性发展为目的,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通过自由选择、自主展开、沟通交流的一种主动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得到满足,个性与天性得到表露,创造性与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游戏化的小组活动,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幼教改革的一个方向、幼儿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将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第二种是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教学的延伸,第三种是将区域活动视为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创设的一种自由活动的形式。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不够,区域设置形式化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区域活动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通常把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认为区域活动可有可无。有的教师根本没有开展区域活动,还有的教师即使开展了也仅仅把它当成是集体教学活动来进行,没有意识到区域活动与其他活动的不同要求与独特价值。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日益认识到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并想方设法、独具匠心地为幼儿开辟活动场所,可往往因为认识不到位而使活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一些教师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仅结合教室的结构来设置区域活动区,较少考虑区域设置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这些活动区位置固定、形式花哨、内容片面、彼此孤立,还有些区角固定在某一侧面,使得区域的创设仅仅成了一种装饰或点缀,难以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经常出现没有幼儿去区域玩的现象。

  (二)区域活动材料缺乏,材料投放不当

  由于某些客观因素,教师经常为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成品的活动材料,较少利用自然物品或废旧物品,使用的活动材料缺乏探究性、可操作性。由于提供的活动材料单一,不能满足幼儿多种活动的需要,阻碍了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些材料在区域中一放就是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缺少变化,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还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无难易差异、无程序性,每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不明确,教育层次性不明显,难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此外,教师投放的成品材料过多,忽视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三)教师角色定位不准,指导方式欠妥

  在区域活动中,有些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的角色,东走走、西看看,未能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指导的随意性大。还有些教师观察不够仔细,只是看着幼儿摆弄物品,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也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有的教师虽然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定位是观察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但是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区域活动时就难以把握,这使得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流于形式。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存在两种极端的情况:完全放任或过度干预。完全放任的教师在介绍了一般的观察或操作规则后,就让幼儿自己观察、操作,虽然重视了幼儿的自主性,但却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已有水平,容易导致幼儿在活动中的无目的性和无效性。过度干预的教师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活动的结果上,在活动的过程中会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做或直接帮孩子做,让活动朝着教师预期的结果方向发展,完全不给幼儿自己思考的时间,忽视幼儿的兴趣。

  三、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区域活动观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的意义是在于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设置活动区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商量,让幼儿参与到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区域活动的布置中,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需要及兴趣来设计活动区。让幼儿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区域活动中去,由此创设出来的活动区才有能吸引幼儿参与,让幼儿享受到在活动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内在的探究需求与学习动机。在组织区域活动过程中,应激发每个幼儿活动的意愿,让他们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应视幼儿为活动的主体,激发幼儿的探索和学习能力。区域活动不仅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更是能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而且有助于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二)围绕目标,创设区域活动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区域活动创设的目的在于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幼儿园各年龄班幼儿的活动能力和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同一活动区域的同一种活动内容在各年龄班的活动目标应是有差异的。如,在科学发现区投放的“磁铁”,中班的目标是能发现磁铁和了解磁铁能吸住铁的特征,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大班的目标是能利用磁铁与一些辅助材料制作简单的玩具,培养幼儿的制作能力。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目标创设区域活动区,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探索愿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活动材料的教育功能。

  (三)根据年龄,合理设置活动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对活动区的选择、活动中专注度和持续状况、活动中的交往与合作意识以及活动中的自控和规则意识等方面的表现,审视区域活动的功能,挖掘区域活动的价值。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又刚刚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活动区的创设应主要体现家的感觉,活动区应空间开放,玩具材料种类少、数量多,且安全耐用、仿真性强,活动的时间短而活动的次数多。对于中、大班幼儿而言,他们的活动常规概念已基本形成,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主要放在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上,比如,操作、建构的花样,角色游戏的分工与配合等。

  (四)丰富材料,设置有层次感的活动区

  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材料投放得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从区域活动的需要和幼儿发展水平及兴趣出发,为各区域配置必要的成品材料,以满足幼儿基本的活动需要。其次,教师应充分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和复合材料,共同制作活动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材料。再次,教师还应在活动中鼓励幼儿以物代物进行游戏,拓展游戏情节,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的已有经验在游戏过程中得到扩展和提高。不同年龄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因此,教师提供材料时,既要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还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在指导策略上,对较内向、能力较弱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而对较自信、能力强的孩子则告诉他“我相信你自己会想出办法来的”,从而调动不同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区域活动的应有价值。

  (五)明确定位,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作为观察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定位。作为观察者,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不随意干扰和评价;作为引导者,教师发现幼儿在独立活动产生困难时,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帮助,而不是发号施令或包办代替;作为合作者,教师要将自己视为与幼儿平等的学习者,适时巧妙地参与到活动中去。首先,教师要学会等待,适时介入。在活动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允许幼儿出错,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重视游戏在幼儿探索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与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给幼儿自由选择与决定的权利,使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其次,教师要恰当引导,适时促进。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探索过程有时处于低水平的重复阶段,这时教师可与幼儿共同探索,在保持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前提下适时促进活动向前发展。适时促进不是直接的指导,更多的应该是启发,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思考。最后,教师要分层指导,做好记录。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运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不断提升活动效果。此外,教师应对活动过程中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以及自己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做好记录,并进行分析与反思,据此不断改进和提高指导的水平和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会敏,侯莉敏.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6,(2).

  [2] 左文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新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 2004,(5).

  [3] 李生兰.活动区教育的对策及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1996,(2).

  [4] 秦元东.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师观察策略[J].幼儿教学研究,2010,(3).

  [5] 何琼.活动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幼教园地,2005,(3).

  (责任编辑 罗嘉君)

【幼儿园区域活动探析】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幼儿园区域活动探析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