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教育中要求孩子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未来社会在强调个性张扬自我表现的同时,更注重团队合作及与人相处的能力。分享活动有益于孩子的情感康发展,对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分享;合作;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63-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中指出:教育孩子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教学建议中多次提出“分享”一词。
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分享利于培养幼儿的全人格,在分享过程中,幼儿的情感、品德、口语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上流行的蒙台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都把“分享”专门作为一种儿童活动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在强调个性张扬自我表现的同时,更注重团队合作及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分享意识和交往能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独占精神成为了形成良好社会性发展的很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的年龄特点。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时总是不自觉地指向自己、站在自己立场上,在行为处世时只想到自己而很难再想到别人,也就是没有自我概念的意识及你、我、他关系的建立,而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年龄特点,造成了不会与人互动的主观因素。
2.我国国情。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四二一”家庭,被成人捧着护着,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互爱互让的品质,属于他的东西从不需要分给别人,不属于他的东西父母长辈会千方百计为他弄来。加之经济迅速发展,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因此,一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逐渐的养成了“凡事都要围着我转”的坏习惯,导致了一些孩子独占心强等不良性格的形成。
3.成人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没有一个孩子生来就大方或者自私,成人的榜样、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一个斤斤计较的父母很难培养出热于分享和与人合作的孩子,这也是促使孩子不会与人交往的外部因素之一。正是这些因素,让很多孩子存在着自私、任性,独占心强、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合作意识差等性格问题,影响了其心智的成长。我想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帮助幼儿学会“与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的心态,促进每个孩子康和谐发展很有必要,况且分享活动也和《纲要》精神相吻合。
我园的分享活动是这样开展的:
1.开学初,开新生家长会时告知家长:我园有“分享日”活动,每周一孩子们可以带一些自己喜欢的食品、玩具来园与他人分享。并讲明“分享”的目的、要求。开始,家长们只是被动接受,带的食品多是膨化食品,当发现孩子的变化后,带的食品品种多了起来,老师再加以引导,跟课程结合起来,家长们积极性很高,周五主动问:“老师,下周一分享什么?”通过几个月分享,小班孩子们不仅认知了许多种水果及开启食品包装袋的方法等,社会交往能力也逐渐提高,自私、独占行为少了许多。
2.分享生日蛋糕。经过一年的分享活动,家长认可了我们的理念和做法,有家长提出要让孩子在幼儿园过生日,让班上孩子一起分享“快乐”。我们于是就尝试让老师组织班上孩子为过生日的孩子唱生日歌、送一句祝福的话、制作生日贺卡,配班老师还当起了摄影师,为孩子拍照、摄像。还把照片录像制成光碟送给孩子做留念,家长非常高兴,孩子也很开心!孩子们不仅尝到了分享食品的乐趣,更学会了分享爱和快乐!
3.学习过程中的分享。到了中班孩子们分享的内容渐渐多了,大家从家里带了自己喜欢的图书,还有各种玩具汽车、故事光碟,女孩子带来各种芭比娃娃,老师带孩子一起认知、分类,孩子们分享“我喜欢的故事”、“我喜欢的芭比娃娃”、“我喜欢的汽车”……,分享时孩子们兴高采烈,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视野随之开阔了。大班孩子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还一起分享自己的方法。“我是如何发现物体沉浮的”、“我发现了……”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一起探讨游戏玩法、一起讨论谁的方法更好,孩子们在交流、分享活动中情绪高涨,体验了探究的快乐。
4.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分享行为,让分享成为习惯。孩子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交往的需求日渐凸显。情感发展也丰富起来。有时会因为身边发生的事或者因故事情节而产生兴奋或悲伤情绪。于是,我们组织孩子在主题活动和晨间谈话时把自己高兴的事儿说出来让大家分享,成功的事情大家一起分享经验,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担心或困难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彬彬小朋友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彬彬因担心妈妈,早上哭闹不想上幼儿园,金老师耐心询问,才知道彬彬是担心妈妈。于是号召班上小朋友一起说安慰的话给彬彬,告诉彬彬医生阿姨会好好给妈妈治病的,生病不可怕,只要按时吃药、听医生的话会好起来的。吃饭时,班上孩子还主动搬小椅子给彬彬,让彬彬先吃饭,彬彬终于情绪好起来。通过日常生活的小事,孩子们知道朋友之间不仅分享快乐,还要一起分忧,分享渐渐成为习惯。
自分享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变化,通过与别人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对别人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孩子的爱心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强化而逐渐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分享活动使我们每个孩子的身上处处透出了大度、宽容、友爱的良好品质,孩子们对一些小事不是那么计较了,孩子们身上的良好表现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吗?可以说,我们进行的分享活动是成功的,是有益与孩子情感康发展的,对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分享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分享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从知、情、意、性几个方面入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物质至精神,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自发的利他分享行为。这样做,不仅是对幼儿的社会性教育变得更为生动而有效,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促进幼儿的德育发展,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幼儿园“分享”活动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