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
上海市特级教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原学前教育教研员
回首从事的学前教育事业,回听这首倾情吟唱的特别的“歌”,那时而激昂高亢,时而舒缓低吟的旋律,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心田……
因为执着的信心,因为专注的力量,更因为与天使般的孩子们的缘分,让我遇见了最好的自己,也让我经历了人生一次次有意义的修炼。
历数修炼的经历,有三个“第一次”是刻骨铭心的,成为我个人专业成长路上值得纪念的“拐点”。
1980年,幼师毕业后我便留校做了老师,承担“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的教学。
没想到,第一次踏上讲台面对的学生,竟然都是幼儿园园长。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教育要“拨乱反正”,大批幼儿园园长急需接受专业培训。
我有些担心,更有些忐忑,唯恐自己无法胜任这门课的教学。好在学校领导为我配了带教的导师–20世纪50年代从北师大学前教育系毕业的高月梅老师,让我心安了不少。
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上讲台的教学内容是“感知觉的概述”。
我认真地备课:研究以前老师的上课笔记;比较陈帼眉先生《幼儿心理学》和朱智贤先生《儿童心理学》的不同观点;又到上海图书馆去查阅资料,了解心理学发展、神经生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番“精心准备”后,似乎有些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感觉。
那天下班前,高老师突然问我,“小黄,上课的内容都准备好了吗?”我立即回答:“高老师,您放心,我都准备好了!”高老师说:“好啊,那今天下班后,你对我试讲一遍。”“还要试教!”我心里有些嘀咕。
等办公室老师们都陆续离开后,我面对高老师开始了试教……我也不知道这个“试教”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结束的,只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只隐约地看到高老师的眉头越皱越紧……
试教后,高老师一字一句地给我分析,连一个教学用词都不放过。我感到自己在一阵一阵地冒汗……整整两个小时,高老师帮我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详细梳理了一遍。
至今,高老师的有些要求仍然时常在我耳边响起:
“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每个概念都要富有逻辑、丝丝入扣地分析清楚”。
“搞专业,不能有半点含糊”。
“上讲台必须要把所有内容烂熟于心,不能看着讲稿上课”。
一番试教,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如何备课,怎样上课;如何研究专业,又怎样做学问。
终于到了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日子,我脱离讲稿,一口气讲了一上午四节课。看到坐在下面听课的园长们满意的表情,看到高老师舒展的眉毛,我为自己走上讲台,顺利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做老师的任务而略感欣慰。
从此,无数次地站在讲台上讲课、作报告,我一直谨记着高老师的教诲:
做专业,要一丝不苟;做学问,要老老实实。
上帝眷顾“笨小孩”。我要以“笨小孩”的心态,认真做教育,踏实求学问。
第一次做老师上讲台的经历,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专业的力量。敬畏专业,就要从认真对待每一个观点、每一件事例、每一节课、每一次行动开始。
1997年,我调到了市教委教学研究室,成为一名幼教教研员。教研员的一个“基本功”就是要即兴点评课,包括点评幼儿园的各类活动。
记得那是一个秋意浓郁的日子,我跟随市教研室的导师吴积静老师去郊区的一所农村幼儿园看现场活动。等老师们上完两节课后,园长就请我们对课进行点评分析。
吴老师说:“小黄,你先分析一下吧。”
我痛快地说:“好呀,我先谈谈看法。”
当时我心想,我在幼儿师范当了15年教师,曾执教过“幼儿园数学教学法”这门课,还无数次带着学生去幼儿园见习和观摩课,也进行过多次现场点评,包括对为幼师学生开设的优秀教师们的课进行分析。
今天这两节农村老师执教的课,分析一下应该不在话下。于是,我便“头头是道”地“点评”起来:第一、第二、第三……
等我说完,吴老师便开始以她特有的语言风格娓娓道来。
听着听着,我越来越坐不住了。面对同样的教师、同样的课,为何我与吴老师的“点评”有如此大的反差。
我的“点评”,似乎满是“学理”,也好像很有“逻辑”,但是,眼里只有教材、教学,而缺失了课程最核心、最珍贵的东西–幼儿!而吴老师,无论分析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等,都紧紧围绕教学对象幼儿来分析。
我开始叩问自己的“点评视角”,开始反思自己的课程观、儿童观和教育观,也开始思考二期课改的价值追求和教研员的职责使命!
之后,我下决心放下过去,从头学习。我认真研究一期课改与二期课改的异同,全面学习新课程的理念、目标和改革取向,努力理解教研员的作用和应有的担当。
20年来,作为教研员,无论点评课和活动,还是指导幼儿园课程;无论做各种课题和项目研究,还是评审示范园一级园的质量等,我努力学习着、探索着,并坚守着从导师那儿获得的那份初心:一切为幼儿可持续发展奠基而教育,一切以育人为核心价值而教研。
从第一次做教研员点评课开始,我一直如履薄冰,深感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也一直深切体验着对“教研”这份独特工作的敬畏情怀。
但第一次在市教研室四年一届的全市中青年教师评优活动中的经历,至今镌刻在我的心底,成为我专业成长的又一份底色、又一个动力。
在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里,我有幸“偶遇”了一位值得我永远钦佩的青年教师。
那天是去虹口区友谊幼儿园评审,被评的是一位叫吴佳瑛的青年教师–朴素而得体的服饰,一把抓的马尾小辫,让人感觉是一位典型的幼儿园老师。
-
我先看了吴老师的班级环境,感觉有点特别–一切都是围绕孩子设计和创设的;
-
又看了吴老师的个别化学习区域活动,兴奋感油然而生–每一个区域都显露着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
-
最后看了吴老师的一节集体教学活动《屋顶上的秘密》,内心深觉震撼–独特的选材视角、创意的教法设计、高效的师幼互动。
毋庸置疑,按照评选标准吴佳瑛老师荣获一等奖,而且是一等奖中的佼佼者–第一名。
之后,吴佳瑛老师的集体教学活动向全体区县教研员展示;她的个别化学习活动,连续一周向全市分享,各区县老师们分批前来观摩她的活动。
一位来自非示范园、非课改园的青年教师,能把二期课改的理念和观念理解得如此深刻,并在实践中演绎得这般富有创造性,令我感动。
我感慨,自己作为一名市教研员,也许能进行课改的上位思考、顶层设想,但在实践中,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落地、综合主题课程是怎样的呈现方式、课程的目标在幼儿身上如何体现出发展性行为等等,我却没法想象,更无以实践。
然而,吴佳瑛老师以及广大的幼教实践者,她们以独特的方式和创造性的行为,最生动地诠释了新课程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她们,是我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实践导师”。
后来,每当遇到实践中的难点和困惑问题,我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更多的习惯于向吴佳瑛老师等一线老师请教:
-
小班的区域活动是否要把个别化学习活动与自主游戏区分开来进行?
-
怎样让每一次师幼互动都对孩子发展产生积极的效应?
-
教室环境创设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幼儿的注视率与互动率是多少?
-
幼小衔接中,学前孩子哪些品质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小学的学习?
-
……
常常有老师问我这样的问题:“你没有做过幼儿园老师,怎么能在指导我们时,让我们都听得那么明白,那么‘接地气’?”
我想说,是这些优秀教师的实践智慧滋养了我,是教师们的团队智慧丰富了我。
因此,与其说是教研员支持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还不如说是教师的实践智慧成就了教研员的专业成长。教师与教研员,是专业生命生长中息息相关的共同体啊!
第一次做评委评优秀教师,让我感悟到:教师,是永远值得教研员敬畏之人;实践,是教研员永恒的学习之场。
本文作者系黄琼老师,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章排版设计及“后老师?说”笔记解读版权为“后朴教育?”所有。
李季湄教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的深度解读
邱学青: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游戏与游戏活动?
刘占兰:“四阶段”名师孕育之路,名师工作室的运行轨迹
钱雨:“课程游戏化”或“游戏课程化”?其内核意义是重返游戏精神
虞永平:幼儿园课程应当走向生活,走向整合,不能脱离“以学定教”
侯莉敏:幼儿园学习环境该走向何方?
步社民:该不该追随幼儿的兴趣?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兴趣、预设、生成之间的关系!
姜勇:幼儿园老师太忙了, “解放”老师需用技术和专业 !
冯晓霞教授反复强调的“深度学习”,一线教师到底要如何做?这篇案例告诉你答案!
钱雨:“课程游戏化”或“游戏课程化”?其内核意义是重返游戏精神
【漫画版】教育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含发展目标和教学建议)
幼小衔接指导手册来了,请家长接收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我们应该怎么做父母?(转给家长~)
刘晓东教授:“幼小衔接”应向“小幼衔接”翻转
更多“专家论道、直播资讯、写作技巧、幼小衔接”等内容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之道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