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麟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地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陈鹤琴认为:“幼儿园应该给幼儿一种充分的经验,这种经验的来源有两种:一是与实物的接触,二是与人的接触。应该把儿童能够学而且应该学的东西有选择地组织成系统应该以儿童的两个环境�D�D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组织幼儿园课程”。张雪门提出“课程即经验,幼儿园课程是什么?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预备”。他们的课程本质都属于主体观,他们都以儿童为主体,注重幼儿的经验。我是个工作才三年的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一直处于对教学计划的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而随着幼儿园一日活动即课程的理念逐步深入,我渐渐对幼儿园的课程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从实践的层面来谈一谈自己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一、课程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到:《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那么,该怎样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呢?是靠跑几圈、做几道题、讲几个故事、画几幅画、唱几首歌就能达到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儿童身心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有规律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也是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过程,其发展规律是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重要依据。无论是课程还是教学都必须全面思考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终身的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我认为:幼儿园课程关注的不是学习的结果,而应该是一个过程。就像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它根植于孩子的经验中,让孩子的所有经验支撑种子的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更获得了新的经验:知识迁移的经验。因此,我认为课程目标即获得经验的过程!
二、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是获得经验的过程,那么课程内容很显然就是经验。什么样的经验才能实现课程目标呢?《指南》中提到: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我想课程内容应该是通过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从幼儿的思维特点角度分析,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例如,想让幼儿了解沉浮的知识,必须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通过大胆猜测、亲自验证来积累经验: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起来。另外,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些目标的达成是通过积累相应的经验。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幼儿积累比较多的成功经验;让儿童获得较多成功经验,那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就要考虑儿童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从而让他获得经验。
幼儿的实践经验又可以划分为:(1)活动方式的经验�D�D 一种经历到的、实际体验到、习得的东西,比如上述提到的沉浮实验;(2)创造性活动的经验�D�D自己独特的活动结果,发挥想象和创造去解决某个问题的这样一种经验;(3)对待世界和客体的经验�D�D是一种情感经验。
三、课程实施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经验呢?其实答案在前面已经说到,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也就是自主活动的方式。
教师指导得少,活动中孩子是自主的。也正是这种自主活动的过程,才让孩子一步步去探究更多关于影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自主活动中孩子们体会到如何思考,感受到影响事物因素的复杂性,学习多角度考虑问题;同时,“做事”“研究”“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提高。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的这种探究不是自主的,而是老师教授的,就算孩子获得了影子的知识,那么,他们能获得更宝贵的经验吗?就算孩子能活动解决问题等经验,那么他们的这些经验是系统的吗?所以,自主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
四、课程评价
先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小明回家后将考卷交给爸爸,爸爸一看“95分”,马上喜出望外;过一段时间,小明又交来一张考卷,爸爸一看“55分”,二话不说就几个耳光。
任课教师认为小明学习是进步的,第一次考“95分”在班级排名第九名,而第二次“55分”排名第五名。
小明觉得自己这段时间有努力学习,是有进步的。
小明爸爸的评价属于总结性评价,而老师和小明属于形成性评价。
回到幼儿园课程上来,既然孩子们是在过程中获得经验,那么课程评价也应该在过程中进行。我们在教育中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达到发展目标,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
我们在学习《指南》的过程中,常常会把《指南》中的各种目标当成评价幼儿发展的标准。因为《指南》中有很多量化数据,比如针对小班幼儿的耐力目标为“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能快跑15米左右”……于是乎很多教师会严格按照《指南》“标准”对幼儿进行评价。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张幼儿测评表,根据要求:幼儿要能连续跳绳10个得5分,7~9个得4分……3个以下不得分。我觉得,很多孩子虽然跳的个数不多,但是他很乐意去一次次尝试练习,他们从能跳1个到能跳2个,他在进步,他的协调能力的确得到了提高,这是不是我们应该给到孩子的正确评价呢?
课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我记得李冲锋老师在第一节课时说过:我的课上,如果你什么都没记住,但一定要记住这句话“站在课程的高度教学”。我想作为一个教师真的需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去认真思考孩子的需要是什么?这样,教育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不是吗?
参考文献:
王建英.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思考[J].华人时刊,2015(8).
【幼儿园课程初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