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是幼儿园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概念。何谓体验?哲学、心理学、美学等都有自己学科领域的解释和理解。概言之,体验,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即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客体中,与客体相互整合与交融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义关系的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教学领域使用“体验”一词,既有认识论的意义,也有价值论和本体论的意义。从认识论的意义上看,体验的认识方式消除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意义上看,体验立足于人的精神世界,立足于儿童与自然、社会的有机融合。体验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儿童理解世界与人生的方式,也是儿童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方式,是人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世界的建构。
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幼儿园教学中以灌输和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言的。 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幼儿园教学不再仅仅是一个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书本把知识对象化,控制情感,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想象、灵性等去直接地、直观地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幼儿园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也指引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幼儿在教学中的独特体验与个性化发展,关注幼儿知、情、意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浸润着体验色彩的教学过程不是师幼之间简单的知识“授一受”过程,而是教师和幼儿间共建、共享教学和生命的意义,共同实现生命完整与和谐的过程。
二、幼儿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1.幼儿国体验式教学的目标
体验是和个体完整的生命相关联的,完整的生命中不只有认知的成分,还有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要素,幼儿不是单纯的抽象认知体,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完整的生命体,他们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需要,而且有发展情感、意志、态度的需要。因此,在设计体验式教学目标时不能只注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习得,也要重视对他们的情感体验、态度养成以及价值观的确立,并从整体上对这些目标进行整合,让幼儿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感受、体验、欣赏、创造的同时,不断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幼儿园体验式教学的目标具有开放性。例如,在“会跳舞的树叶”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走进树叶的世界,用眼睛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叶;用耳朵去聆听小树叶“说话”;用小手去制作树叶作品;用身体去表现树叶的飘落。按照“树叶会跳舞”、“树叶好看又有趣”、“树叶的故事”三个主题展开思路,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树叶的活动:“林中漫步”、“亲亲小树叶”、“跳舞的树叶”、“再见吧,树妈妈”、“树叶集体照”、“画树叶”;“亲子活动:树叶时装秀”、“小树叶会说话”、“女孩子树”、“松树爷爷的帽子”、“最后一片叶子”、“心愿树”等等。每次活动都有一个目标,且这个目标是开放性的,不仅只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关注幼儿在体验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关注幼儿拥有怎样进一步获得知识、开展体验活动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如活动“跳舞的树叶”,其目标是:(1)感受巴赫《小步舞曲》的优美旋律,学唱歌曲《跳舞的树叶》。(2)乐于用形体动作表现树叶随风飞舞的姿态,体验与同伴共舞的喜悦。在这个活动中,老师首先让幼儿安静地倾听巴赫《小步舞曲》的优美旋律,对乐曲的旋律进行整体感知,在再次播放乐曲时,鼓励幼儿随着乐曲的节奏和旋律,自由地摇摆、舞动身体,体验优美的旋律和身体动作的自然相随。在进行倾听后,教师引导幼儿谈论自己对乐曲的感觉。“好听”、“很快乐”、“感觉兴奋”这是孩子们对这首乐曲整体的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对歌曲的内容进行感受。而后,教师与幼儿一同讨论歌词。进一步熟悉歌曲,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对树叶飘舞的印象,并试着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把树叶迎风起舞的姿态表现出来。最后,幼儿从熟悉的旋律开始,进入一种自由、欢乐的演唱状态,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带着美好意境和浓厚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学唱了这首歌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始终保持着对活动内容的浓厚兴趣,在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他们不仅实现了学唱这首歌曲的知识、技能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自主、协作的探索过程中,更加积极地表现了自我。在与同伴的共舞中,他们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和身体动作的感受,也互相传递着快乐的情绪,分享着共舞的喜悦。
2.幼儿团体验式教学的内容
体验式教学把幼儿当作一个整体,其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将各种领域的知识(科学的、艺术的、社会的等)整体地融合于幼儿的经验中。如“星月夜”这个教学活动,既是一个艺术活动,也是一个语言活动。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在舒曼的《梦幻曲》的中回忆夜晚带给自己的感受:你觉得夜晚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对夜晚的回忆与谈论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为接下来的作品欣赏做好了经验的准备。接着,教师给幼儿欣赏了凡高的画《星月夜》,引导幼儿从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初步感受画面营造的氛围;引导幼儿从笔触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感受作品的主题;播放舒曼的《梦幻曲》,鼓励幼儿模仿画面中的树、星星、月亮等,表现它们在夜晚的运动,引导和启发幼儿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最后,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表现,如让幼儿用旋转、跳动的笔触作画,也可以在声中用肢体动作表现《星月夜》主题或者创编故事。
体验式教学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注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使幼儿在生活中进行体验和获得直接经验;注重激活和深化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以使幼儿在此基础上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如春天来了,自然界的生命开始复苏,幼儿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着向往,他们的小脑袋里装满了一个个小问号:老师,为什么春天来了小草就会发芽?它是怎么知道春天来了?小草和大树是吃什么长大的?为什么我们不用像小动物们那样在冬天冬眠,春天醒来?泥鳅是靠吃土长大的吗?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到了田野,去感受自然界春天的微妙变化,探索自然的奥秘和生命。这样,便有了“感受泥土”这个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泥土”这一随手可得的教育资源,来调动和激活孩子们对泥土的相关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置于广泛的自然背景下,让孩子在对大自然的探索、体验、发现中获得更加丰富、生动的体验与感受。 体验式教学内容的来源不仅可以由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事先预设,也可以通过教师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敏锐捕捉,根据幼儿生活中突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计划.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活动内容。如大班“我的故事”主题活动,在第一次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活动中,小朋友们创编了自己的“天地形成的故事”。老师发现孩子对人的形成特别关注,如有一个小朋友想象“人就是鸡蛋黄里的小黑点变成的”;有个小朋友则说世界上最早的人“是从花蕊中跳出来的”,还有的小朋友说“是猴子变成了人”。于是,老师们选择了“女娲造人”作为第二次活动内容,将神话故事、原始、泥工活动、人类形成的科学想象结合起来。第二次活动后,教师发现小朋友对原始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老师们改变了当时的设想,让小朋友们围绕“原始人吃什么”、“原始人穿什么”以及“原始人到底是不是女娲造出来的?”等内容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探索活动,并将艺术与科学自然地融合在孩子们的游戏和体验探索活动中,如“伏羲捕鱼”的活动中,有文学故事欣赏、设计并制造捕鱼工具、捕鱼游戏、设计并编结渔网、用渔网装饰环境等艺术与科学的内容,而“钻木取火”、“燧石击火”的活动则通过文学故事的形式激起了孩子们对火的兴趣,最后的“篝火晚会”又加强了小朋友对“火”的感受。
3.幼儿园体验式教学的组织形式
在体验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应体现出合作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特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个体的活动,也有幼儿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如围绕“原始人的服饰”,老师和孩子们设计了一系列关于“原始人穿着打扮”的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既有体现独立性的个体活动的过程,也有体现合作的小组活动的过程,还有体现集体性的全班交流活动。如“欣赏原始人的服饰”活动,在“舞起非洲”的中,所有的人都起来模仿原始人绕圈起舞;在分组设计原始人的服饰活动中,小朋友自愿组合,分成12个部落,并以部落为单位设计服装。各部落通过讨论统一服饰,然后再推选代表把大家认可的想法画出来。设计出来之后,小朋友互相交换电话号码,回去和爸爸妈妈讨论并准备材料,部落成员的家长之间也可互相联系讨论。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小朋友们都按照部落的组合坐位置,以便于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最后是亲子活动,幼儿和家长、老师们一起举行火晚会,互相介绍、展现自己设计、制作的原始人服饰,将活动推向了最高潮。
4.幼儿园体验式教学的评价
体验具有个人性,不同幼儿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幼儿在表达自己的体验时,使用的是不同的方式和语言,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表征方式。对每一个幼儿来说,在不同情境下,幼儿的境遇(encounter)是多样的,其表征方式也是多样的。为此,我们切不能以某一种思维方式来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以衡量每个幼儿的体验,而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个体体验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非同一性。有的体验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具有缄默的特性,因而就不能用外显的量化标准来衡量。体验式教学在目标和内容上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因此,幼儿园体验式教学的评价主要运用的是“过程性评价”和“内在的评价”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重视教学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不仅重视幼儿是否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探究的意识、精神和能力,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自信的个性,因而这种评价具有“个性化评价”的特征。
体验式教学的评价是自然而然地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而进行的。为此,作为组织者、指导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幼儿的体验及其表达及时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捕捉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除了教师的适时评价外,教师也可以适当鼓励幼儿自我评价和同伴之间相互评价,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展示自己进步的机会。如“小小服装设计师”活动,在幼儿用教师提供的花纸、线绳、笔、剪刀等材料分组设计好服装后,教师让每一组派出一个小朋友给大家介绍每个小组是怎么设计衣服的,然后请别的组的小朋友给予点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在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中,幼儿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每一个幼儿都有了成功感。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幼儿手工教育示范教材[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
2.边霞著.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幼儿园体验式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