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欣赏可以扩大幼儿的眼界,使幼儿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作品,激发情感,开发智力。
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即幼儿的审美能力。而欣赏则能使幼儿萌发初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如《进行曲》(选自《胡桃夹子》组曲)是一首很美的作品,乐曲中音高、节奏、速度、风格截然不同的三个乐段的鲜明对比,描述了小丑进场、小丑变魔术、观众欢笑的欢乐而幽默的场面。幼儿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体现的真、善、美。然而毕竟有它的特点,它不像造型艺术或语言艺术那样直接地描绘事物,除了少数声音(如动物和交通工具鸣叫等)能用乐器直接摹仿出来以外,一般都是通过有组织的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有很多作品甚至没有具体形象,仅仅表达了某种感情和意境。那么,如何组织缺乏生活经验的幼儿进行欣赏,让他们感受和认识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从而进入作品的意境,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丰富幼儿有关的知识经验
幼儿在欣赏作品时,离不开生活实践和认知能力,因此,丰富幼儿有关知识经验是幼儿对产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选择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相吻合的作品,是接受欣赏内容的前提。如大班幼儿在听了钢琴曲《瑶族舞曲》后能有声有色地谈论他们的感受:“我好像看到一位阿姨在跳舞(她边说边举起双臂做了个优美的动作),旁边有许多人在拍手,后来有许多人跟阿姨一起跳舞。”如果没有看过喜庆的场面和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就不可能对乐曲热烈欢快的性质有所感受,也不可能产生那样的想象。倘若把这首曲子给小班幼儿欣赏,恐怕不会有如此的欣赏效果。
二、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氛围
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所指向的事物较为单纯,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歌(乐)曲的目标、内容,设计相应的环境,通过气氛渲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为之而动。如欣赏作品《摇篮曲》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氛围:一座房子外月亮高挂、星星闪烁、柳枝轻摆,房里一教师扮演妈妈,边哼曲子边哄宝宝睡觉,洋溢着浓浓的母爱与亲情。很快,幼儿就被这优美、安宁的所感染,沉浸在无比温馨的气氛中,以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欣赏质量。
三、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幼儿欣赏的情趣和积极性,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把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互相联系起来,彼此渗透,把幼儿的听觉、视觉、动觉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听、唱、奏、舞、画等方法,发挥综合教育的功能,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里,列举一个综合的欣赏活动:春天,大自然到处充满着生机,教师带着幼儿到动物园去参观,有重点地引导他们观察各种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动作。回来后,结合图画给幼儿朗读有关小动物的散文诗,接着让幼儿自编谜语,描绘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的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幼儿欣赏两段不同性质的。当一阵轻快的响起时,有的幼儿说是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有的幼儿说是玩皮的小猴子在爬上爬下找食吃……当缓慢低沉的乐曲出现时,幼儿显出略带紧张的神态:“笨重的狗熊来了”、“大象甩着鼻子慢吞吞地走来了”……边说边学各种动物的神态动作。教师因势利导,要求幼儿听自编“小动物跳舞”。结果,每个孩子的感觉、动作与性质都十分吻合。
四、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诱发他们进行联想、想象和创造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欣赏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幼儿的参与水平。同时,结合作品,引导幼儿去感受,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鼓励大胆想象和自由表现。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记忆储存和想象不尽相同,所以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就有所差异。教师应允许幼儿根据不同的感受、理解进行创造表现,只要有幼儿自己的创作意图,哪怕在成人看来“离谱”,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还应注意留给幼儿更多的创作空间,使他们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总之,教师应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策略,让孩子在欣赏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充分表现,让活动能够真正生动活泼地开展,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e]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幼儿园 223001)
【浅谈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