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师幼互动》
——园本教研案例
01
– 实施背景 –
2019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要文件,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坚持把教师队伍作为基础工作,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可见教师队伍专业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我园是丰台一幼教育集团的小班部,幼儿全部为3——4岁的小班幼儿,老师平均年龄为24岁,年龄结构偏年轻化。根据园所和教师队伍现状 ,“园本研训研什么?”是开学初摆在我园的现实问题。
通过深入班级进行观察,同时与老师进行面对面沟通座谈,我们有了新发现:
发现一:教师在与小班幼儿的互动中存在许多问题。
发现二:老师存在许多困惑,包括认为小朋友个性太强、随心所欲,对老师的话根本听不见或者听不懂,活动开展和教育实施阻力很大。
最后我们将问题聚焦在师幼互动方面,其根本原因还要从幼儿和教师两方面分析。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
第一,年轻教师刚刚毕业,缺乏工作经验,在师幼互动方面有待提高;
第二,部分教师之前缺乏带小班的经验,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不准;
第三,个别教师教育观念有待转变,对幼儿的尊重理解不够。
从幼儿角度分析:
第一,幼儿缺乏集体生活经验;
第二,幼儿情绪不够稳定,对新环境还在适应过程中;
第三,幼儿在注意力,倾听能力、理解能力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园本教研要解决幼儿园最急于解决的普遍性问题。通过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最终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理念,我园开展了《基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师幼互动》的园本研训活动。
02
– 研究目标 –
1.能够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开展适宜的师幼互动;
2.在研究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实践研究能力;
3.通过师幼互动,转变教师观念,促进园所保教质量提升。
03
– 实施过程 –
1
聚焦问题,引发思考
发现问题才能确定改进的方向。因此,要想让老师在行为上改变原有习惯,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在教研过程中,我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过程录成视频,通过回放的方式,让教师观察并记录自己的语言及幼儿的表现。
实况回放后发现,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老师们的语言值得研究,问题表现在:
许多教师的语言不够规范,不能给与幼儿正面引导。原本情绪还不错的幼儿,在与教师交流后反而不开心了,甚至产生了负面情绪;
教师的许多语言对幼儿是无效的,经常是老师说完之后幼儿无动于衷、我行我素,教师的语言不能起到与幼儿沟通交流的作用;
通过记录老师们发现,部分老师面向集体的要求式语言较多,对个别幼儿的提醒式语言较多。
这些问题暴露出年轻的老师们在使用正确的语言跟幼儿进行有效互动方面存在不足。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要让老师们吐露心声,说说她们的困惑和难处。于是我们又组织了“说说心里话”的活动。
在畅所欲言的交流中,老师们将自己带班中与幼儿互动的困难,充分地表达出来,并请一位老师负责记录。经过记录分析,发现大家在说问题的时候,都将问题的成因归于幼儿身上,而忽略了自身的问题。
“老师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既是参与者又是多数话题的发起者,师幼互动出现问题,我们自身有没有问题呢?”在一吐为快过后,我提出的问题引发了老师的思考。在将视角转向自己时,老师们反思到自己的表达方式、语速、语气、语词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无法帮助幼儿在语言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系。
2
研训结合,改变认知
在把问题聚焦到老师们所使用的语言这一焦点之后,我们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是老师们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认识不够深刻,不能真正在尊重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幼儿。
因此,我们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分析,让教师通过身边的具体案例,真正了解刚入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并认识到这是开展尊重式师幼互动的关键。
首先,我们组织教师研读《快乐与发展》一书,了解小班幼儿的基本特征,请教师将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进行链接。“自学+现象解读+反思”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将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经验有机整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有了立体化、生活化的认识。
其次,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教师关注细节,发现师幼互动过程与幼儿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部联系,帮助教师理解小班幼儿的倾听特点、心理需要、认知特点,及其对语言的理解、内化能力。
例如:在排队时,老师看到有小朋友出队了,会说“XXX你出队了,别看旁边了……”这时孩子们会不知所措,因为还有别的小朋友出队,而老师只提醒了XXX,其他孩子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通过分析,老师们发现,师幼互动时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以下规律:
语言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小班幼儿的家庭活动较多,对外界的认知相对较少,如果老师的语言中出现了他们不知道的词汇,他们就会很难理解。所以,互动时教师的语言要通俗易懂,使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话语进行沟通。
语言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以模仿学习为主。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具体形象,同时要直接告诉幼儿要怎样做或表扬好的行为,既对幼儿进行了有效激励,又为其他幼儿树立了学习榜样。
语言要符合幼儿的倾听习惯。幼儿要听懂他人的语言,需要两个过程。首先是倾听,即输入信息的过程;然后是理解,即信息加工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简短明确,让幼儿听得清楚并能便于记忆,同时注意语速要慢,在不同的情境下还要运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便于幼儿理解。
第三,为了帮助教师们转变观念,尝试从幼儿的视角来看世界,我们又开展了“妈妈访谈录”的活动。让老师对自己的妈妈进行一次访谈,听听妈妈说一说自己3岁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
妈妈访谈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访谈之后老师们的反映和之前相比,真是大相径庭。她们有的说:“我妈说我小时候特别淘气,有时候妈妈说东我就往西。”有的说:“我小时候也经常玩水,妈妈怎么说都不听。”还有的说:“我小时候上幼儿园时也经常尿裤子。”
通过访谈,老师认识到当年的自己和现在的孩子没有两样,之所以有类似的表现,是由于年龄特点决定的,不应该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3
观念引领,探索前行
在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逐渐转变之后,我们组织老师们通过小组总结、集体分享的方式,梳理在一日生活师幼互动的各环节中老师应当忌讳的语言,提炼出适宜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互动语言,为教师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适宜性提供策略支持。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要改变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要改变思维习惯。因此我们让老师在互动中不断实践、不断运用、不断改进,并总结一些实用小策略。例如,在发现问题后不要急于表露,而是一停、二思、三表达。
通过相互倾听、相互提醒的方式,逐渐实现了从思维再到行为的转变。
04
– 实施效果 –
我们的研究为幼儿而研、为教师而研。从小处着眼,从小事着手,从自己园所的实际出发,园本研训真正解决了园所的真问题,提高了一日工作中的保教质量。
在理解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老师们使用适宜的语言,切实改变了小班幼儿师幼互动的现状,既改善了孩子们在园的生活和学习体验,又增强了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和技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通过研究,老师们学会了观察幼儿、研究幼儿;通过研究,老师们开始关注自己语言行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老师们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收获了孩子的信任和喜爱。
本学期园本研训,从确定主题到问题聚焦,从分析原因到解决问题,从增强认知到转变观念,犹如抽丝剥茧、溯本求源,我们一点点地将问题深化、细化,并探索出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提高我园幼儿教育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感谢丰台一幼西局园所有认真学习、专注研究的老师们!
END
优师教研
鹤鸣生活谁乐继,琴心童画趣成文
我有一杯好茶,你有时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