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故
事
为了保证小朋友的健康,每天老师都会仔细地给每名小朋友进行检查,手电筒是个必备工具。一天,硕硕张开小嘴巴乖乖地配合老师检查后,仔细看着老师手中的手电筒说:“李老师,我用手电筒给你看看,你的嗓子红不红吧?”于是我把手电筒递到他手中,配合着他的检查。
他用手电筒晃了晃,向我的嘴巴里仔细观看,没有还给我的意思,我问道:“怎么样?”他皱着眉学着我平时的样子说:“嗓子有点红,你要多喝水哦!”之后又拿着手电筒左看右看,不愿意放手。还有小朋友好奇地问:“这个东西是怎么发光的呀?”看来现在手电筒真是孩子生活中的稀罕物呢,孩子们对这个能发光的东西充满了好奇,这给了我许多启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建议: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的特性。
于是我决定偷偷给小班的宝贝一个惊喜,为他们提供了新玩具——手电筒。有了手电筒玩什么呢?我用废旧玩具改造了一个玩具 “动物暗室”,预设的目标和玩法是让幼儿通过手电筒的光源去发现暗室中藏着哪些小动物,从而了解到光的特性。
我想象着孩子们拿着手电筒专注地在暗室中寻找小动物的热闹情景,觉得自己的这个设想一定很受欢迎。然而没想到的是,儿童的游戏远没有预想的这样简单,孩子们的行为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之外。
发现一
神奇的亮光
雨茹小朋友很快发现了手电筒,对“动物暗室”只是看了一下就走开了,反倒是手中手电筒发出的亮光让她更为着迷。她拿着手电筒在班级里四处照来照去,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白点。
雨茹好奇地问:“老师,你看我在墙上变出了什么呀?”
教师:“你说是什么呢?”
雨茹:“是手电筒里照的!”
豆豆:“这是亮光,手电筒会发光,我妈妈手机里也有手电筒!”
发现二
亮光会移动
雨茹更兴奋了。拿着手电筒左右摇摆,照向墙面、玩具、灯、地面……豆豆拿起了另一个手电筒加入了雨茹的行列,他们不停地变换位置,甚至连放水杯的水杯格里她都要照一照。
“这个亮光跟着我走来走去的。我想去阁楼看看!”雨茹开心地说。
教师:“可以呀!”
雨茹:“老师,我的亮光跟着我上了阁楼!”
教师:“为什么亮光会走到阁楼上呢?它会爬楼梯吗?”
雨茹:“不是,是我拿手电筒照哪儿,亮光就去哪儿。”
发现三
亮光喜欢“黑”处
雨茹和豆豆对手电筒的兴趣持续了两天,他们拿着手电筒在教室中走来走去,看似漫无目的,但乐趣不减。他们发现用手电筒照向教室朝外的玻璃就没有亮光,而照向教室中时亮光就会出现。
雨茹反复地实验着,嘟囔道:“玻璃能把亮光吃掉。”一直默默地观察着雨茹玩手电筒的石头,突然开口说话:“玻璃不能吃亮光,是外面太亮了,屋里暗才能照出亮光。”雨茹听了石头的话并没有反驳,而是继续实验,好像从实验中认可了石头的结论。
发现四
亮光能跑到很远
第四天,石头加入到玩手电筒的行列,因为只有两个手电筒,雨茹没有拿到。豆豆建议:“先让石头玩,然后雨茹玩。”雨茹同意了,一直跟在石头后面。石头在屋里玩了一会儿说:“我想出去楼道里看看!”他们看了看老师,见我正微笑地看着他们,就兴奋地冲到楼道开始四处乱照。
石头的光一直照到对面小五班门口的墙上,他兴奋地说:“看我的光跑得这么远!”豆豆不甘示弱把手电筒转向更远的小四班,因为小四班楼道有个窗口,所以在地面上只有个浅浅的光点:“看,我照得更远呢!”他们又跑到比较暗的小七班楼道中实验着……
发现五
亮光能变大变小
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发现了手电筒的乐趣,老师又提供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手电筒。一天,越晨第一次拿手电筒,打开按钮光正好照在玩具柜上。因为距离近,柜子上立刻显现了一个小小的光圈,他歪头去看时手向上抬了一些,他发现光圈变大了,再提高光圈变得更大了。
他再有意识地上下移动了几次,确认了自己的发现,于是兴奋地大声喊着:“看,我能让亮光变大变小!”几个小朋友立刻被吸引过来,加入到他的实验……
发现六
亮光能变影子
这天,越晨带着手电筒,来到了他和冠林最喜欢的图书区小帐篷里用手偶玩着角色游戏。越晨打开手电筒随意照了一下,却意外发现了一个大大的黑手影。“嗨嗨!看这是谁的手?”冠林晃了晃自己的手说:“我的手,是我的手的影子!”他又朝越晨做了个大老虎的手势,帐篷中出现了两个黑黑的老虎爪影子。
这个发现让他们异常兴奋,他们还找到手偶,一人照一人演。在游戏中他们有许多新发现:“看,李老师,我的手变大了。”“怎么变大的呢?”“是用手电筒照大的。”“能变小吗?”“可以!”越晨边说边熟练地调整着手和手电筒的距离。有趣的影子游戏开始了!
发现七
光亮能照亮暗室
终于有一天,豆豆发现了手电筒边上的“动物暗室”,他向里面看了看,黑乎乎的什么也没有。于是他又用手电筒往小洞中照去:“这里面有一只狮子。”他自言自语地说。
旁边的冠林赶快跑过来,用手电筒从另一个小洞去看:“我发现了一只猫。”他俩继续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几名小朋友也跑过来要求用手电筒看一看。我在游戏最开始设置的秘密,终于在第七天的时候被小朋友们发现了!
通过观察新材料投放后幼儿的表现及其与材料互动的过程,老师有了全新的发现和思考。这些发现帮助老师更加了解儿童的心理,也引发老师思考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宜的材料,如何辨别幼儿的真需要,从而让这些游戏材料真正发挥作用。
1.让幼儿做材料的主人游戏的主角
传统的游戏材料老师会预先设计好目标与玩法,在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玩法之后,再由幼儿进行自主尝试。然而在小班的游戏中我们发现,老师可以预设目标和玩法,但是在投放材料之后,一定不要急于将成人的游戏规则告诉幼儿。
等待儿童自主游戏,观察儿童是如何选择和开展游戏的,比让孩子按照老师的设计路线去游戏更有价值。只要我们肯将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放手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尝试,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限制儿童的游戏,幼儿游戏的方式和游戏内容以及在游戏中的收获绝对是老师预想不到的。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和游戏者,他们是有主见、有自信的个体。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运用材料进行自己的游戏。只有让幼儿成为材料的主人游戏的主角时幼儿才能真正从游戏中满足需要、获得成长。
2.给足时间才能支持幼儿深入探究
幼儿的学习是在其兴趣驱动下,自然而然发生的。儿童的学习是兴趣驱动,而成人视角下儿童的学习是目标驱动。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认识到,要支持幼儿深入探究就必须给足幼儿游戏时间。
例如:当一个小女孩拿着手电筒照来照去,重复着简单的动作,也并没有过多地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发现时,老师一定不能认为这是无效时间,而盲目地进行自认为有价值的引导。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孩子的外在行为,孩子重复去做的事一定是有其特定意义存在的,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和体验,用自己的节奏去学习和收获。事实证明,她的行为不但引来小伙伴的关注,同时吸引了同伴也投入到手电筒的游戏之中。给予儿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是老师最好的支持。
3.自由空间才能支持幼儿拓展游戏
物质的支持是引发幼儿探究的重要条件。当幼儿对材料发生兴趣,产生持续的探究欲望时,除了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以外,教师更应该提供自由的游戏空间。当这些条件都充足时,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会在自由的空间中自然拓展和生发。
所谓的区域只是老师模式化的概念,科学探索如果只能在科学区开展,图书区只能看书、楼道只能用来行走,那么游戏将变得枯燥和乏味。当手电筒被带进帐篷内,孩子们立即发现了影子乐趣,当拿着手电筒的男孩走出教室步入长长的走廊,他才可能发现光可以照的很远很远……开放的空间才能让思维自由飞翔。
在这个课程中,许许多多关于手电筒、光和世界的秘密,在逐步拓展的空间和逐步延长的时间中一一被发现。完全是孩子们自己发现了这些秘密,他们在发现秘密的同时,收获的是发现秘密的惊喜和对未知世界无限的向往,这些正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吧!
其实,教师何尝不是一个学习者呢?如何去观察孩子?如何去等待孩子?如何不用自认为有价值的行为,去打断和阻止孩子的游戏和学习?如何向孩子学习他们是如何学习的?
让我们以孩子为师!
END
课程实践
卫生保健
教师故事
抿一口龙井,需静心细品,悉心置茶,方能辨香识韵,再悟茶语,好似与课程相遇,源于生活实践中,归于操作体验处,还于发展儿童时。设计前看见儿童,实施中品读儿童,评价时默读儿童。
鹤鸣生活谁乐继,琴心童画趣成文
我有一杯好茶,你有时间吗?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