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像一位高屋建瓴的导师,与你娓娓道来,与你细言慢语,激起你无限的遐思迩想;
一本好书也像一处五彩斑斓的花园,漫步其中,花香四溢,时而沁人心脾、时而陶醉不已。
与书为友,它会一路引领着你思考、思辩、思索。
1
虞永平教授是研究课程的大家,我想许多幼教人都读过虞教授所著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这本书吧?我也在品读此书中获益匪浅。
我从字里行间找到灵感、找到我的需要、找到制约我发展的困惑,也找到自己的幸福。
好似虞老师在身边与我轻声探讨,时而又严肃拷问着我们学前工作者一个又一个真问题:
★ 课程如何让儿童幸福呢?
★ 教师有怎样的认识才会促进儿童幸福呢?
★ 教育者如何给予幼儿一个充满支持的生活和环境呢?
★ 幼儿的需要、兴趣是否被充分关注?
★ 幼儿的天性是否会被充分关注?
★ 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是否会被充分关注?
★ 幼儿是否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学习呢?
我想把这些问题研究透彻,真正的幼儿的幸福课程就会落地生花。
2
何谓“教育者的幸福指数”?我相信:
脑子里能浮现每个孩子行动细节的老师,才是幸福的老师;茶余饭后乐于讲述班里孩子故事的老师一定是幸福的老师。
朝夕相处中,乐孩子之所乐、思孩子之所思,理解孩子的哭闹声、分析孩子的叫喊声,所谓“你一声我一声,声声入耳,你一句我一句,句句动听”,这是为幼师人的一种幸福。
孩子拥有幸福课程,让教师感受幸福是基础。
而孩子的幸福童年与教师的幸福成长正是开启幼儿园课程的两把金钥匙。
怎样才能让儿童拥有幸福的童年?让自己也拥有教育的幸福呢?幸福在哪里呢?
3
从小就听过歌曲《幸福在哪里》,歌词中说:“幸福在辛勤的耕耘中,幸福在艰苦的劳动里”……
教育追求的幸福在哪里?
那一定是让受教育者获得幸福,教育者才会有幸福。
我的耕耘、我的劳动,一定会是为孩子的发展才幸福。
记得我的童年是上田挖红薯,下河捞鱼虾、爬树掏鸟蛋,每天在邻居间穿梭、在乡野里奔跑、在阳光中尽情的玩耍……课程在乡间弥漫着快乐,我想那是最幸福的童年,也是我最美好的回忆。想一想,这样的生活是幸福的,学习也是幸福的,成长也是幸福的。
一切教育研究者都必须回答“怎样的课程才是真正适合幼儿的,才是能让幼儿感受幸福?”,这是一个课程的基本命题。虞老师也对这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地:
“幼儿园课程要生活化和游戏化”,
“生活就是教育:让儿童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孩子就会有幸福可言”,
“游戏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
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要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就要真正关注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关注幼儿的行动和思维、关注幼儿的体验和感受。
一个无视幼儿游戏的课程不可能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更不能是儿童的幸福课程,虞老师所阐述的“幸福课程”内涵——幼儿幸福应是积极投入的,主动的,自由的,有序的,享受的,快乐的,创造的。
幼儿的课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发展于生活,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
我很欣赏虞老师提出“实习场与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使“课程就是做事,符合幼儿需要的事、适合幼儿天性的事、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幼儿能感受挑战的事、幼儿能感受趣味的事、幼儿能理解参与的事。”有了具体可操作的依托和空间。
4
细读“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章节,浮现出一幕幕师者幸福的场景。
教育者成为幸福的人,要历练自己看待儿童的三种眼光:一是专业的眼光,二是亲情的眼光,三是发现的眼光。
要看到幼儿、看懂幼儿、理解幼儿、支持幼儿,才能
给儿童适宜的支架,发现幼儿的能力、渴望和需要,并以此作为课程的根源。
对幼儿来说,游戏伴随他们的生命成长。虞老师曾说:“要让我们的课程更加有趣一点,生动一点,实在一点,有效一点。”
我想虞老师之所以不断提到课程游戏化、生活化,是因为游戏的价值、形式和精神更能够让教育者和孩子享受幸福。
游戏化、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特征,也是儿童幸福的源泉。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要充分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让幼儿要在情境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
5
现在,我们正处在课程改革发展的百家争鸣时代。最难得的,不是看得多,而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事”放下来、“思”深下来、“研”深下去。
深度阅读、厚积而薄发。我在阅读中寻觅着、享受着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正如书中所言“幸福是人类的根本追求,人类的一切奋斗都指向最终的幸福”。
END
朱继文
北京市丰台一幼教育集团总园长
正高级教师
北京市特级教师
北京市劳动模范
优师教研
与全国优秀园长共成长
鹤鸣生活谁乐继,琴心童画趣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