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思维是开放性的,想象力丰富,对活泼易记的歌谣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
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抒发情感,用愉悦生活,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发挥教育特点,培养幼儿对的兴趣,是幼儿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在唱唱、跳跳中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同时感受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是笔者一直以来在幼儿教育中的感受和心得。
一、选择不同的素材提高幼儿分辨的能力
在进行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当然,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有一次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置之不理。可见,的选材必须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产生表现的欲望。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二、创设意境,身临其境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到位地创设与教授内容相符的意境,能更好地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从而使幼儿更加喜欢作品。歌词,也可以称作是作品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虽然歌词本身的字数不多,且篇幅较为短小,但是幼儿必须要通过接触歌词,进而接触到整个作品。因此,作品中,歌词所描绘出的包括人物、情节、动作以及所运用的语言,都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印象和影响。但是在这一年龄阶段中,幼儿对歌词本身没有抽象理解的能力,若采用单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将歌词内容改编成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幼儿容易接受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这样使幼儿能更清晰、明确地理解歌词内容,而且,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幼儿对作品也更加有了兴趣,可谓“一举两得”。如在教授《春天来了》这首歌时,我会声情并茂地向幼儿勾勒出一幅春天绿意盎然的画面:“春天来了,外面的世界真美啊!瞧……听……美丽的花儿、嫩绿的草儿、可爱的布谷鸟……春天的脚步近了,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幼儿在认真听我讲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学习作品的积极性随之高涨起来。如在教学《找朋友》的游戏,通过一段游戏的培训,孩子们不仅对此游戏乐此不疲,而且在半个学期里记住了所有的音节、字母,并能熟练地拼出各种不同的汉字读音,基本达到了小学二年级的拼音水平。
新的课程改革目的更在于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的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注重幼儿的自主设计、自主探索、自主决策、自主交流,让幼儿在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这就充分显示了寓教于乐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寓教于乐十分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如我们常常开展幼儿猜拳游戏,能让幼儿迅速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增强其心算及反应的敏捷能力,让幼儿的智力得到较好的开发,为其今后的学习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技能的培养
对幼儿进行教育,首要一点就是对幼儿进行技能的培养。通过启发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艺术活动,在艺术的情感体验和美的感受中,培养幼儿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幼儿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表现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幼儿对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通过教学,教给幼唱、韵律活动、欣赏、乐器演奏等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训练幼儿的音高感、节奏感、感、力度感和曲式感等基本的素质。发展幼儿对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表达力及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幼儿素质水平的提高。
通过启发引导幼儿参加艺术活动,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开阔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身体、语言、认知、意志、情感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教法和创设课堂方面推陈出新,同时遵循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以及他们的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将教育教“活”,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对课堂的兴趣。最后使幼儿通过对作品的学习,培养他们对的感受力、节奏感以及表现力,同时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进一步为他们的艺术之路贡献一份宝贵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萍.对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D].河北大学2007.
【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