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我时常听到学生对幼儿园的议论,“××园真好,你看班里的那些活动区,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都是很精心的。”“××园不行,班里没有什么活动区,材料、自制玩教具都特别少。”我猛然间发现,在他们心目中,区域活动已经成为评价幼儿园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许在某些幼教工作者看来,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的评价指标,也就是将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和开展情况作为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把尺子,未免显得偏狭,但仔细想想却也不无道理。
从国内的幼教实践看,除生活活动、户外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外,区域活动已是目前城市各类幼儿园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围绕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这一问题,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已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以及教师指导策略等方面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从国际上看,广受认可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D�D早期教育环境评价量表(ECERS)将“空间安排”一项解释为“是否设置了多个活动区,活动区的空间安排、材料摆放是否合理,是否及时添加材料或更换活动区,教师能否观察到活动区的活动”,细化的评分标准还进一步将活动区的安排和使用情况分为“不适宜”“一般”“好”和“优秀”。区域活动作为欧美幼教机构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虽然对我国幼教界来说,区域活动是一个舶来品,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区域活动的重要价值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的价值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它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在与同伴、材料和教师的互动中进行经验的表达与建构;它是幼儿个体的主动学习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也是教师了解幼儿个体差异、学习过程的宝贵机会;它是一种经验整合性活动,是幼儿以“生活的逻辑”为线索梳理、重组和提升经验的活动平台;它是游戏因素与教育因素有机融合的教育性游戏活动。在幼教界身陷“游戏困境”的背景下,区域活动也许是我们走出困境的出路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区域活动的质量可以折射出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对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开展区域活动的有效程度可以反映园所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的差异,进而决定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获得学习经验的不同。然而,区域活动的实践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比如,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存在或“眼花缭乱”或“单调贫乏”的现象,介入和指导存在有时“放羊”有时“捆绑”的现象,等等。此外,区域活动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教师间接指导”“幼儿自主建构”等理念与我国大众幼教观念中的“个体要服从集体的统一要求”“教师直接指导”“强调短期可见的学习结果”尚有较大的差异。这一现状告诉我们,要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价值还有许多事要做。与集体教学活动一样,如何有效地组织区域活动也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387)
【透过区域活动看幼儿园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