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领域在学前教育的教学中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特点为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幼儿来说,如果我们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授与学习,很容易使幼儿对数学活动感到枯燥和乏味。
关键词:幼儿 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229-01
俗话说:兴趣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纲要》的精神,幼儿园数学活动应该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教育观也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所以幼儿园进行数学启蒙教育,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个方面笔者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1 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兴趣
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所以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例如:在“我是小主人”这一活动中,笔者请孩子们扮演家里的小主人,根据家里来的客人,准备点心等物品,如两个客人准备两份、三个客人准备三份……孩子们在活动中非常的投入。与此同时,孩子们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数量匹配数学方法。用游戏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时,所选用的游戏形式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应该以直观的、带有情节的、幼儿能扮演角色的游戏为主。
2 活动内容的选材
数学活动的内容应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教师要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要相似于幼儿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兴趣。幼儿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也不能长时间保持,因此教师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从幼儿的兴趣人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 利用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幼儿的认知要经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幼儿自主的操作和实践中实现的,幼儿只有在操作中才会去探索,才会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在活动中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而在操作活动中最主要的就是操作材料,材料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活动的成败,例如,在小班数学区的“点数匹配”的活动中,可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准备不同层次的材料:
(1)按卡片上物体取相应数量的实物;(2)按卡片上的圆点,取相应数量的实物;(3)按卡片上的数字取相应数量的实物。这样,能激发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既兼顾到能力较强的孩子,也照顾到能力较弱的一些孩子。
4 创设情境让孩子喜爱数学活动
重视数学环境的创设:幼儿是通过感官和对具体事物的接触、探索、尝试、操作和体验来发展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口授耳听的学习方式难以提供他们思维发展所需要的直接和具体的经验。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创设一定数学情境,从而让孩子眼所见有数学,耳所听有数学。在长期潜移默化中渐渐喜欢数学、熟悉数学,提高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有了兴趣再学习一定会有好学习效果。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笔者将数学问题穿插其中,孩子们听了故事激起了他们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学习目的,幼儿学得既轻松又愉快。在讲《咕咚来了》故事时,笔者穿插了以下数学问题:小兔碰到了几个小动物?谁第一……孩子们听了故事也复习了数数和序数知识。
5 鼓励幼儿的探索与发现
重视幼儿的参与性和探索过程,幼儿数学学习必须是幼儿主动参与的过程,数学教育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根据问题情境设置一系列游戏、操作等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前期的幼儿正处于积极探索周围事物的阶段,对新鲜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会产生极大探究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语言,设计悬念,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找影子”活动前,笔者告知孩子,只要根据底板上的大小和形状就能找到相应的位置,孩子们出于好奇,饶有兴致地进行对比,当他们将影子拼完整,出现一幅画面时,就欢呼雀跃着,表达自己成功的喜悦心情。
6 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
成功感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它可以成为推动人行为的内动力。因此,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经过观察,笔者发现有很多幼儿把教师的评价作为成功的标准,以此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于是笔者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内向、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幼儿,经常性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我班的小宇小朋友,对数学活动缺乏兴趣,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笔者请他一起玩“看谁先摆完”的棋类游戏,他先摆满了棋盘,成了获胜者,笔者立刻表扬了他,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增强了自信心。
7 集体小结,巩固知识
活动要结束了,怎样小结既能帮助幼儿复习活动内容,同时又能让幼儿学会自我总结,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呢?我们可以尝试用“问答归纳法”对操作步骤进行梳理在讲解了操作步骤后,有时幼儿还是不能归纳具体的操作步骤。因此,在集体小结时教师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梳理操作步骤。用“完整演示法”对操作结果进行确认,即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把导入环节中的不完整演示重新完整地示范一遍,以帮助幼儿对操作结果进行核对,反思操作方法上的差距。用“问题讨论法”帮助幼儿解决困难。对数学学习中不少幼儿都感到困难的问题,教师要在集体小结时提出来进行集体讨论,以帮助这些幼儿寻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在问题讨论前,教师可先请其中一位幼儿说一说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然后发动大家一起来动脑筋想办法。
总之,幼儿园数学教育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教学方法、形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教师组织教学应体现出数学的创造性、思维性、乐学性和交际性,让幼儿在轻松与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渐渐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关于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