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改变了以往老师“范画”的传统模式。导致部分幼儿出现不会画、不敢画等,甚至对绘画活动丧失兴趣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提高绘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或是策略。
关键词:绘画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美术活动中,绘画是传统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幼儿最初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内心情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喜欢涂涂画画是幼儿的天性,可是在平时的绘画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孩子面对规则雪白的画纸无从下笔,有些孩子干脆就说“不好玩、没意思、我不会画、我不想画”。那怎样才能让幼儿会画、想画、喜欢画呢?
一、让幼儿充分感受与欣赏,丰富幼儿的表象,为绘画活动做准备
表象是指早先感知的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形象。由于受到年龄和自身经验的影响,幼儿所积累的表象是很有限的。《指南》颁布后,改变了以往老师“范画”的传统模式。导致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经常会听到孩子说:“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怎么??呀、老师你帮我画”,或者是同组的孩子画出来的图案受相互模仿的影响,导致同组孩子画出的图案基本上差不多,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些都是缺乏表象积累的表现,所以,要培养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创造性,就需要帮助幼儿不断去感受、欣赏积累大量表象。那么,如何丰富幼儿的表象呢?
(一)利用身边的事物让幼儿充分感知,积累表象
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各个感官,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如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等让幼儿充分感知,积累对事物丰富的表象。如,在一次绘画活动《美丽的花》中,我就选取了我们班幼儿比较熟悉的“鞭炮花”。“鞭炮花”对于其他班级的孩子可能会比较陌生,但是对于我们班的孩子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班教室门口的走廊上围满了鞭炮花,所以我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让幼儿对熟悉的“鞭炮花”进行作画,在上课过程中孩子们也表现得特别兴奋,纷纷围过来仔细观察还不时用手去摸一摸,凑过去闻一闻。我要求孩子们先说说你眼中的鞭炮花是什么样的,让孩子们对已有的表象进行想象,再进行绘画。通过这次绘画活动,孩子们对“鞭炮花”的形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孩子们的作品也形态各异。
(二)利用谜语、等一些形象性语言来帮助幼儿记忆物体的表象
在绘画活动《大象》中,我引导幼儿念:“大象大象鼻子长,身子长得肥又胖,腿像四根柱子粗,耳像芭蕉扇子样,长长牙齿向上翘”;再比如,绘画活动《菠萝》中,我引导幼儿念:“一个大土豆,穿上格子衣,添上小花纹,长出绿头发”。孩子们边念边画画很感兴趣。具体形象的语言增加了幼儿对事物表象的记忆,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除了实在的物体表象的积累,还应注意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新奇的表象。
二、让绘画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是关键,那怎样才能让绘画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呢?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幼儿心理学》提出“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幼儿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而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如,在《快乐的线宝宝》教孩子如何画直线和弯曲的线条时,我们可以让幼儿先充分感知欣赏线条的各种不同变化。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表述或用画的形式就比较死板,难以把线条的灵动变化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多媒体。把制作成动态的形式,再配上语音:变变变,线宝宝变成了绳子,和小朋友一起学跳绳;变变变,线宝宝变成了小树苗,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变变变,线宝宝又变成了大波浪,和鱼宝宝捉迷藏;变变变,线宝宝又变成了小蚯蚓……声情并茂的画面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了幼儿绘画的兴趣,幼儿创作欲望倍增,从而生动地画出其形象。让幼儿充分欣赏感知,激发他们对线条创作的兴趣和欲望。
(二)提供多样性的材料、运用多样性的活动形式,让绘画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在绘画活动中如果能合理利用多样性的材料,改变以往传统的用纸张彩笔绘画的形式,创造新颖的活动形式,能大大激发孩子的兴趣,收到不一样的活动效果。如,在一次绘画活动“怪兽”的创作过程中,老师在卡纸上滴上颜料,让幼儿吹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再根据形状引导幼儿想象添画上怪兽的眼睛鼻子等。这样幼儿玩得非常开心,画出来的作品也形态各异。
再如,在一次观摩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是运用废旧的地球仪装上各色颜料,让幼儿站在卡纸的四周,通过集体滚球的形式在一大张黑色的卡纸上集体作画,孩子们做出来的作品真的很像在天空中绽放的烟花,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玩得高兴,也玩得很有成就感。
其儿园绘画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材料也很丰富,只要老师平时多留心、多思考,很多材料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如:蛋托画、竹筒画、瓦片画、年轮画、手指画、印章画、毛线拖印画、吸管吹画、纸团印画、弹珠滚画甚至水管、拖鞋、蛋壳等都可以成为我们作画的材料,形式新颖有趣,而且还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增强绘画活动的情境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因此,在平时的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合适的情境成为老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将一些空洞的美术技能转化为生动、逼真的情境语言,使孩子的表现变得“摸得着”。一个良好情境环境的创设,能让孩子积极地投身到活动中,从不愿意到愿意参与。
如:小班美术活动《捕鱼》的目标是引导幼儿画直线,我设计了“小猫网鱼”的情节来引导幼儿学习画横线和竖线。孩子们为了“网”住小鱼个个画得很起劲,用线条把小鱼围得结结实实,生怕小鱼跑了一样。再如,中班美术活动《卷心菜》的目标是引导幼儿尝试用各种线条创造性地表现卷心菜剖面形象,如果一味让幼儿画线条,孩子们肯定会觉得枯燥。但如果我们运用情境,那效果就不一样了。所以我在活动中创设了一个“虫虫的家”的情境,孩子们被故事情境吸引住了,他们画得特别认真,都想给自己的虫虫建个舒适的家,俨然把自己变为小小建筑师,用画笔(画各种线锯齿线、螺旋线波浪线等)为虫虫们画出舒适的家。 三、让评价过程变得具体有效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评价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正确的评价能让幼儿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但现状是很多老师的评价过程没有针对性,流于形式,简单的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如何让绘画活动的评价过程变得具体有效呢?回顾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反思我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得与失,我是从以下方面来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
(一)引导自我评价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N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也就是说,孩子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想法。因此,评价应以幼儿自身为主体,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对幼儿的作品妄下结论,而应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去说一说画中的内容和故事。
(二)进行有针对性、有发展性的评价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对作品的评价目标不明确、形式单一笼统。总是那几个词“真漂亮、真不错、好不好、像不像、你最喜欢哪一幅、你觉得哪个最漂亮”等。评价的重点永远是集中在少数能力强的孩子身上,不能面向全体。绘画能力弱的幼儿就永远没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有种置身事外的感觉,会觉得画好画坏都没关系,反正老师也不会在意,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和自信。所以我们应尽量避免这类无具体指向的评价。评价应该要有针对性,要具体有效。例如:“你画的这个人很可爱哟!要是能再画得大一点,他的表情可以看得更清楚了!”你画的这个小花园很美哦,如果花园里的花的颜色再丰富一点就更棒了等。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画小鸡的活动中,一位男孩子只在画纸上画了许多圆形。老师经过他身旁时,他连忙把画捂住,很明显知道自己“画得不好”。旁边的小女孩立刻告诉老师:“老师,他乱画,画的全是圈圈,他不会画小鸡。”这时老师如果一味鼓励或批评都是不妥的。所幸这是位聪明的老师,她随意地说:“不会画小鸡,可以画别的东西,鸡蛋、石头……都能画呀!”听老师这么一说,男孩捂着的手放开了,他看着自己的画,突然间高兴地说:“我画的是鸡蛋,鸡妈妈生的鸡蛋。”老师及时夸奖了他与别人不一样的想象。在这个案例中,正是教师有效的评价方式,帮助他克服了困难,战胜了自卑。
(三)幼儿间互相评价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也就是说,每个幼儿都有自己对美的独特感受。如大、中班的幼儿有了一定的欣赏、评价能力。因此,可以积极引导幼儿互相评价,这样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还能让幼儿获得成就感。如,大班主题绘画活动“我心中的小学”,每个幼儿对自己向往的小学都有不同的想法,让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画面内容,或请幼儿说说你对别人画面的想法,引导自由欣赏,互相交谈,互相评价。还可以将幼儿作品展示出来,用于环境布置,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活动结束后继续进行自评互评等,还能让幼儿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保持更长久的积极性。
总之,如何打破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从而提高幼儿园绘画活动的有效性,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需要我们关注幼儿、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编辑 孙玲娟
【刍议提高幼儿园绘画教学有效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