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给儿童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适合幼儿身心、年龄特点的材料,不断地支持幼儿进行探索。
作为重要的组成环节之一,区域材料不仅是幼儿理解抽象数学知识主要的媒介物,也是帮助幼儿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材料。
但近来越来越多的园长和老师们开始有这样的疑惑:“区域材料的投放貌似并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
为此,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
游戏化投放
游戏教学方式是最能吸引幼儿思考和注意力的有效教学方式。
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活跃的理性思维、引领孩子主动解决问题,还可以促进幼儿对数学区域的材料投放活动产生兴趣,积极参加数学活动,用数学的方法探索世界。
比如以培养小班孩子分类与模式的设计为例,我们可以从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出发,创设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情境:
“熊大和熊二的家里要来好朋友做客啦,但是兄弟俩手忙脚乱的,所以他们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忙做出很多不一样的美食,而且组合上要有规律哦,大家来动手帮帮他们吧~”
此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幼儿利用至少两种元素的材料创建模式,如AB、AAB。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如橡皮泥、模具、泡沫球、木棍、盘子、彩纸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个活动测评幼儿对于模式的理解和创建模式的能力。关注幼儿能否重复AB模式并将其扩展为更复杂的模式。
2
非结构化投放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们都会准备一些结构化的材料给幼儿。但逐渐很多老师发现,高结构化的材料似乎常会阻碍幼儿对数学的探究的过程。
而非结构化的材料反而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潜力,帮助幼儿实现自主探索,进行自我构建。
比如在培养大班孩子的计数与数概念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小木棍来设计1-10、10-100之间的换算:
1.幼儿2人一组轮流掷数字骰子,根据骰子上显示的数字从单根的木棍中取走相应数量的木棍。
2.当某名幼儿掌到10根木棍时,可以兑换1小捆10根的木棍,然后将10根单根的木棍放回到标记“1”的杯子里
3.当幼儿童到10小捆10根的木棍时,可以兑换1大捆100根的木棍,然后将10小捆木棍放回到标记“10”的杯子里,游戏结束。
或者可以提供更多的计数材料引导幼儿反复游戏。如提供大量的可连接立方体,让幼儿每数满10个可连接立方体就拼插成一摞,最后计数出成摞的有几摞,零散的有几块,就能很快计数出总数了。借助实物操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位值的概念。
3
多元化投放
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多元化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游戏场景,如“便利店”、“小小银行”等融入生活的布置,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来从兑换的游戏中培数学思维:
小熊的糖果屋新进了各式各样的糖果,我们来帮帮它吧~
1.首先我们熟悉一下小机器人是如何配合工作的吧:根据小机器人的指示,取出相应数量的糖果,并将它们摆放在盒子里吧。
2.教师可将班级材料和自备材料分发给幼儿,每人一种材料 (15个以上)。
引导孩子分成两组分别选择一种颜色的机器人,按照选择的机器人的圈点数将相应的材料(可连接立方体、模式块、雪花片、积木块、小圆片、乐高积木等) 摆放在小熊准备的格子底图中吧。
3.引导幼儿识别自己组机器人上的数字,取出某种相应数量的材料,按照装糖果的方法,一一对应摆放在底图中。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观察幼儿能否正确点数出机器人上的圆点数量,以及按数取物的能力。
我们不仅要追求教育“游戏化”、“生活化”,还需要考虑如何“以儿童成长为导向”来进行材料投放和教育设计,帮助孩子们形成数学概念和思维。
这一切,万放数学都帮您考虑到了。
如果您想要更多地
了解和体验这类数学教育活动
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申请全员试用的机会
开通后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您~
猜您还感兴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