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志嫔?陈贺芳: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吾悦好孩子幼儿园
大班幼儿在换了新楼层后想要自主创设一个新区域,教师全力支持幼儿的想法。两周后,幼儿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了现实,新区域里有幼儿自发收集的各种低结构材料:纸杯、乐高积木、吸管、纽扣等。他们还给新区域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乐高创意区。有一天,果果突然对同伴说道:“苗苗,我发现来这个区域游戏的都是我们大班的小朋友,没有小班和中班的弟弟妹妹。”苗苗说:“是啊,我也很少看到弟弟妹妹来玩,我妹妹悠悠就没来玩过。”幼儿的问题引发教师的思考,这个话题非常有价值。为此,聚焦混龄游戏中的异龄互动,教师与幼儿共同开展了一次特别有意思的探索活动。
(一)观察记录员:果果和苗苗
果果是第一个发现问题的小朋友,而苗苗也很想知道后续一周到底有多少弟弟妹妹来创意区游戏。于是,他俩决定一起设计观察记录表。可是要设计怎样的观察记录表呢?果果在白纸上画了大小不同的三个人,而苗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前书写能力,他用简单的文字符号来表示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小朋友,当天他们就用自制的记录表统计了前来玩耍的人数。
统计完成后,苗苗对教师说:“老师,我们发现今天没有小班的小朋友来创意区,只有1位中班的小朋友和4位大班的小朋友。”“哦,那这张记录表是谁记录的?在什么时候记录的呢?”教师指着记录表问苗苗。“老师,我知道了,我们可以在记录表上添上记录的小朋友的名字和今天的日期。”“嗯,添上记录员的姓名和时间,那记录表就更加完整啦!”教师对他们的想法表示了肯定。
第二天,他俩一早来到教室又开始画观察记录表,果果边画边说:“我们要统计一个星期小班、中班和大班到底有多少人来这个区域,这样每天都要画一张记录表,好麻烦呀!”苗苗说:“我上次看到老师的记录表,可以设计一个星期的,不要每天画。”果果听后向教师要来区域观察记录表参考。苗苗一边看,教师一边进行指导:“你看老师的记录表上面星期和星期之间是有线的。”苗苗点了点头说:“老师,这个表最上面一排写的是星期一到星期五,那还有其他很多地方都空着是记录什么的呀?我们怎么看不懂?”教师解答了幼儿的问题,原来教师的记录表还要记录小朋友去了哪个区域、玩了什么游戏以及是怎么玩的。苗苗听完立马说:“老师,你这个记录表太麻烦了,我们想设计一个简单点的记录表。”
于是,幼儿开始合作画起记录表。可他们画着画着,好像遇到了困难。果果自言自语地说:“要在一张表上记录小班、中班和大班小朋友的人数,还要从星期一记录到星期五,这也太难了。”苗苗想了想,指着阅读区对果果说:“果果,快来,这里有本绘本书,我以前看过的,叫《蜘蛛和糖果店》,里面讲到了怎么做记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两位幼儿仔细阅读了绘本,边看边讨论,终于设计出了他们很满意的观察记录表。表格共有两栏,最上面一栏表示时间从周一到周五,第二栏分别记录每天小中大班来区域游戏的幼儿人数。当天记录后,教师发现苗苗还在记录表第二栏的最下面空白处画上了类似于杯子、雪花片等图形,苗苗解释说可以像老师的记录表那样,在上面记录今天小朋友选择最多的游戏材料。
连续记录一星期后,果果和苗苗再次发现了新的问题:一周以来小班共有多少人来过这个区域呢?中班和大班呢?针对这个问题,小组集体讨论后,果果和苗苗再次对记录表进行了优化,他们在表格最右边上添加了一列,这样就能统计出一周内来区域游戏的小中大班孩子各有多少个了,随后统计汇总得出结论:有小班和中班的弟弟妹妹来乐高创意区玩,但是人数不多。
分析与反思。果果和苗苗对周围的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当他们发现小班弟弟妹妹很少来区域游戏后,就想通过观察记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初设计的观察记录表只能记录当天的人数,随后借助教师的观察记录表和绘本,从中寻找线索,拓展思维,获取相关的核心经验,并用获得的新经验来解决当下发生的问题。他们不仅在记录表上增加了记录者姓名和记录时间,而且将表格分成两行五列,设计出持续一周的观察记录表,使得表格的功能更加完善和实用。而在实际使用记录表的过程中,幼儿也带来了很多的惊喜,他们能创造性地在表格适宜的地方增加记录内容,并在完成一周记录后,自主反思,积极调整,不断优化,在表格最右边增加一列便于统计与汇总人数。
在整个设计与观察记录中,幼儿遇到了种种困难和问题,但他们都没有轻易放弃,而是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能迁移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并进行积极地加工、重组和创造,从而实现对新经验的意义建构。这也让我们再次深信:每一位儿童都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
(二)客串“小记者”:小涵和阳阳
在观察记录员果果和苗苗分享了自己的发现后,幼儿开始了新一轮集体讨论:小班和中班的弟弟妹妹们为什么不愿意到乐高创意区游戏呢?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果果说可能小班的弟弟妹妹们不会玩,文文说可能是她们不喜欢创意区的材料,昕昕说可能怕大班的哥哥姐姐欺负他们不敢来玩……幼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了他们的猜想。小涵对阳阳说:“我们可以去问问小班和中班的弟弟妹妹,听听他们到底怎么说。”她的想法得到了阳阳的支持。两位幼儿决定扮演小记者去采访小班和中班的弟弟妹妹。
第二天区域游戏时,小涵穿上角色区的背心,到美工区画了一个工作证,又去表演区找了个小话筒,邀请阳阳和她一起去做采访。他们俩分工合作,小涵当记者现场采访,阳阳及时记录被采访者的回答。采访结束后,阳阳及时和大家分享了她的采访记录。通过阳阳的分享大家发现:弟弟妹妹不愿意到新区域玩的原因和之前大班小朋友们猜想的差不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他们想跟着孙老师(他们班自己的老师)玩。其二,他们以为那是哥哥姐姐游戏的地方,他们不能去玩。其三,他们不知道创意乐高区的材料可以怎么玩,不会玩。
分析与反思。弟弟妹妹们为什么不来乐高创意区游戏,这是大班幼儿心中的困惑,他们用思维导图记录自己的猜想。小涵想通过实地采访了解弟弟妹妹不愿来游戏的真正原因,可以看出小涵非常有主见。前期关于职业的主题活动中,小涵对小记者这一职业充满了好奇,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她完全不需要教师的帮助,便能有条不紊地做好采访前所有的准备,如有意识地准备工作证和话筒,并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采访任务等,思路清晰,自信满满,同时也享受着角色扮演及与弟弟妹妹互动的乐趣。
阳阳用各种标记、符号等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了采访的内容,其中她用大小脚印表示大班幼儿和小班幼儿,对应着用打“√”和打“×”的方式记录小班幼儿的猜想:他们以为大班孩子可以去玩,小班弟弟妹妹不可以去玩。通过阳阳简洁概括而富有创意的表征,可见她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较强。
(三)“小先生”上线:昕昕、朵朵和文文
小记者小涵和阳阳通过采访和记录,发现了小班弟弟妹妹不来区域游戏的真实原因后,如何让弟弟妹妹参与混龄游戏就变成了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于是,大家决定针对弟弟妹妹们不来玩的三种原因各个击破,分别支招。
问题1:跟着自己的老师玩
昕昕支招:让孙老师调换位置。
昕昕第一个向孙老师发出调整位置的请求,主动询问小班的孙老师,是否愿意和大班的老师更换位置,到乐高创意区陪小朋友游戏,孙老师也非常支持昕昕的想法,立刻就跟大班的老师调换了位置,整个楼层也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围绕混龄区域教师的分工、站位及师幼互动进行了优化和调整。然而,通过持续观察发现虽然吸引了一些小班弟弟妹妹入区,但人还是很少,大家虽然有些挫败,但依然没有放弃。
问题2:以为是哥哥姐姐游戏的地方,自己不能来玩
朵朵支招:向弟弟妹妹发出邀请。
经过几天的观察,文文发现区域中小中班的小朋友人数依然很少,怎么办呢?朵朵说:“上次我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设计了邀请函,那我也给弟弟妹妹们发邀请函,邀请他们来我们的区域玩吧。”可是,他们发出去5张邀请函只来了1个小朋友,朵朵很着急,忙去询问,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的弟弟妹妹看不懂邀请函上的内容,所以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该干吗,如果邀请函发出去还要跟弟弟妹妹解释上面的内容,那就太麻烦了,还不如直接去邀请,但是弟弟妹妹好像也不太愿意来。于是,第二天她从家里带来了许多小贴纸,用小朋友们都喜欢的贴纸吸引弟弟妹妹们来玩游戏,这一招还是有效果的,她明显发现弟弟妹妹对新区域的兴趣变高了,但是他们却不怎么会玩里面的材料,只会简单的摆弄,而且频繁的更换,有的时候甚至干扰了哥哥姐姐的游戏,朵朵有些失望……
问题3:不知道创意乐高区的材料怎么玩
文文支招:设计任务卡陪玩。
“老师,弟弟妹妹不会玩怎么办呢?”朵朵和文文向教师求助。“开学第一天的时候,弟弟妹妹和我们在区域里一起玩了好久好久,那是为什么呢?”教师轻声提示。“对了,因为那个时候有任务卡,而且还有礼物。”文文想了想说,“那我们也可以给弟弟妹妹们画一个任务卡,他们完成任务卡上面的所有任务,就奖励他们一个小礼物。”说完,文文和朵朵立刻开始设计任务卡,任务卡上一共设计了六个小任务。随后,文文拿着任务卡兴致勃勃地带着小班的弟弟来到游戏区。但在游戏过程中,她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折纸对于小班的弟弟来说太难了,那怎么办呢?于是,她将自己的任务卡进行了优化,把折纸等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难度的任务都去掉了,然后像个小老师一样,非常有耐心地带着小弟弟根据任务卡上剩下的四项内容,一项一项地去打卡完成。在她的暖心陪伴下,所有的小任务都顺利完成了,小弟弟也得到了他想要的礼物,非常开心。
分析与反思。在找到弟弟妹妹不来创意乐高区游戏的原因后,幼儿直面问题和困难,尝试用各种办法激励小班和中班的弟弟妹妹来参与游戏。昕昕主动与小班的孙老师沟通,满足了小班幼儿的情感链接需求。朵朵模仿教师平常的做法,用类似“小红花”的方式激励小朋友们参与活动,这是幼儿自身已有经验的展示。但由小贴纸引发的兴趣和热情是短暂的,弟弟妹妹对游戏本身兴趣不大,所以还是没能解决根本问题。
基于前期大班幼儿有设计任务卡带弟弟妹妹一起挑战任务的游戏经验,教师及时介入,引导文文给弟弟妹妹设计任务卡,利用任务驱动激发弟弟妹妹参与游戏的兴趣,随后在陪伴小班弟弟挑战任务时,文文能站在小班弟弟实际能力的角度思考,及时优化和调整任务卡,帮助小班弟弟完成所有游戏任务。由此看出文文具备较强的共情能力和责任心。
陶行知先生倡导并推广实施了“小先生制”。这群大班的“好事”娃娃就像一个个能干的“小先生”,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想出各种办法解决问题,主动承担照顾和帮助弟弟妹妹的责任,做好小班和中班弟弟妹妹的榜样,在与弟弟妹妹共同学习和游戏中,他们彼此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弱学强、相互影响、共同提高,获得情感、认知、语言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全面发展。
虽然本次活动只有短短两周,但是从刚开始没有弟弟妹妹去游戏,到现在混龄区域中的幼儿自发的异龄互动,无论是幼儿还是教师都收获了成长。大班幼儿在一次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观察、分析、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同时在与弟弟妹妹的积极互动中,他们增强了责任意识,促进了情感、表达、协作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小、中班幼儿来说,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哥哥姐姐的关心和照顾,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哥哥姐姐的游戏经验,增强了自信心,展现了异龄儿童间高质量互动所迸发出的力量。此外,混龄游戏中的“儿童群像”让我们看见幼儿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想法、一百双手,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富有个性的自我表达。因此,教师的放手和等待、倾听与支持、懂得和欣赏就是滋养着每一位幼儿富有个性化生长的养分。
(文中所涉儿童姓名均为化名)
本文来源于《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2023年第23期(8月出版)。
点击下方图片征订《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杂志
◆ ◆ ◆ ◆ ◆
◆ ◆ ◆ ◆ ◆